宋朝人的上元节
宋朝人称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又称元夕节或元宵节。宋代上元节是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其隆重、喜庆和热闹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元旦。元宵节期间,各大中城市城门弛禁,通宵开放。而且在最初正月十四至十六放灯三天的基础上,宋太祖乾德五年(967)更是决定“燃灯五夜”,即加上十七、十八两天,此后一直延续如此。
元宵节又叫灯节,因此说到元宵节就不得不谈到花灯。“昨汴京大内前缚山棚,对宣德楼,悉以彩结。山沓上皆画群仙故事,左右以五色彩结文殊、普贤,跨狮子、白象,各手指内五道出水。其水用辘轳绞上灯棚高尖处,以木柜盛贮,逐时放下,如瀑布状。又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上御宣德装观灯,有牌曰'宣和与民同乐’。万姓观瞻,皆称万岁。”(《梦梁录》卷一)
这是说,北宋朝廷每至元夕佳节,皇城中就会预先在宣德门广场上搭建起巨型灯山,入夜后整座灯山被点亮,广场上犹如白昼一般。此时皇上会驾临宣德门和城中百姓一齐观看各式花灯和表演。
应该说,在照明条件尚不发达的古代,到处火树银花、灯明如昼,对视觉的冲击大还是蛮大的。“自灯山至宣德门楼横大街,约百余丈,用棘刺围绕,谓之'棘盆’。内设两长竿,高数十丈。以缯彩结束,纸糊百戏人物,悬于竿上,风动宛若飞仙。内设乐棚,差衙前乐人作乐、杂戏,并左右军百戏在其中,驾坐一时呈拽。”(《东京梦华录》卷六)这是说在宣德门外的长约百余丈的东西大街上,摆放了一盏巨大的“棘盆”灯,在它的周围更有临时搭设的演艺场地,各色表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为营造节日的欢乐气氛,“元夕之时,自十四为始,对支所犒钱酒。十五夜,帅臣出街弹压,遇舞队照例特犒。街坊买卖之人,并行支钱散给。”(《梦梁录》卷一)这是说政府从正月十四开始每夜都会派官员巡视,遇到舞队加倍犒赏,遇到做小买卖的也支给赏钱,这大概体现了宋廷与民同乐之意。
对于年轻人来说,元宵节也是情人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比月色更迷人的是人间的灯火,比华灯更动人的是观灯的人,“都民士女,罗绮如云,盖无夕不然也。”(《武林旧事》卷二)宋朝女子的元宵节服饰也是很特殊的。美女们会戴上最好的首饰,珠翠、闹蛾、玉梅、雪柳,名目繁多,但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尚白”,因为在月下,白色更美。最别致的就数“戴灯球”,所谓“星球雪柳”就是元宵节那天的女性的独特装扮。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女子们还在身上挂着枣子大小的小灯笼出行,用今天的时髦话讲,那也是自带光环呀!
元宵之夜逛街看灯的女子之多,从一个细节也可以看出来,那就是灯收人散之后,汴京、临安的市民都有持灯照路拾宝的习俗,往往能拾得观灯妇人们遗落的首饰。“至夜阑,则有持小灯照路拾遗者,谓之'扫街’。遗钿堕珥,往往得之。亦东都(汴京)遗风也。”(同上)
观灯的女孩子,尽兴游赏,甚至彻夜不归,这该是多好的机会呀!多情少女、风流少年明着看灯,实际上却偷偷看人,这元宵节更成了狂欢节。“更使人惊讶的,是上元之夜青年男女的活跃。只要彼此钟情,就可以成其好事,有男女双方一识便意浓,在巷陌又不能驻足调笑,便到市桥下面'野合’寻欢,然后便道别分手……这种就像喝一杯水一样随便的异性相交,在整个古代城市上元历史上也是鲜见的,它标示着宋代城市上元狂欢,已达到了相当的深度。”(伊永文《宋代市民日常生活》)
看遍了花灯,观尽了乐事,五天的元宵节也可以说是五天的狂欢节终有曲终人散的时候,正月十八午夜已过,该散的也就散了。
宋朝人过年系列文章参考书目: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
(宋)吴自牧:《梦梁录》,二十一世纪出版集团,2018年;
(宋)周密:《武林旧事》,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年: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中华书局,2020年;
朱瑞熙等:《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李开周:《在宋朝过的那些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
伊永文:《宋代市民日常生活》,中国工人出版社,2018年;
吴钩:《原来是是这样的宋朝2》,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
李开周:《过一场风雅的宋朝生活》,中国法制出版社,2019年;
王宏超:《古人的生活世界》,中华书局,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