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吴孟超:游子恋故土,志士思报国,肝胆两相照,不老柳叶刀!
一些人
总有一些人 值得去铭记
文字:含谦
素材来源: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网络
01二季02
吴孟超
吴孟超院士是我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国际肝胆外科的著名专家,被誉为“中国肝脏外科之父”。吴老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2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
谨以此文讲述吴老故事,怀念吴老,国士无双,英雄不朽,国人永记。
游子恋故土
回想我走过的路,我非常庆幸自己当年的四个选择:选择回国,我的理想有了深厚的土壤;选择从医,我的追求有了奋斗的平台;选择跟党走,我的人生有了崇高的信仰;选择参军,我的成长有了一所伟大的学校。如果说有什么成功秘诀的话,我这几条路走对了,就是秘诀。——吴孟超
吴孟超,1922年8月31日,出生在福建一个小山村。时值八月底,秋天快到了,父母便给他取名“吴孟秋”。孟秋,就是秋天的开始。
由于家贫,吴孟秋出生不久,父亲不得不去南洋打工。五岁时,他跟母亲投奔父亲,移居南洋马兰西亚。
在马兰西亚,幼年的吴孟秋,一边帮父亲割橡胶,一边读书。那时,谁也不会想到,这双割橡胶的手,后来会成为一双回春妙手,割掉一个个夺人性命的肿瘤。
吴孟秋就读的学校,是当地华侨创办的,名为光华,顾名思义,就是光耀中华的意思。学校的校训,是“求知求义最重实践,做人做事全凭真诚”,这是孙中山亲自题写的。
1936年,吴孟秋考上了初中,给自己改了名,改为“吴孟超”。用一个“超”字,是想激励自己,要不断超越自己。后来,他也确实做到了。
初中毕业时,正值国内抗日战争,班上收了一笔聚餐的钱,身为班长的吴孟超,建议将这笔钱捐给祖国前线。这个建议,立刻得到全班同学的同意。
这份抗日捐款,最终通过爱国华侨陈嘉庚,送到了延安。不久,学校就收到了毛泽东、朱德的感谢回信。这件事全校轰动,吴孟超更是备受鼓舞,渴望回国报效祖国的念头,心中生根发芽了。
1940年,18岁的吴孟超,挥别父母,踏上了回国的火车。意气风发的少年人,往往意识不到离别的伤感。而这一别,吴孟超不会想到,竟然就是和母亲的永别。吴孟超曾在耄耋之年回忆说:
“回国之前的那个晚上,我约了几个同学一起,谈了一个晚上。我的父母都来送行,但我没跟他们一起。我就记得临走的时候,我的妈妈抱着我妹妹,向我挥手。这是我想起来觉得最后悔的事情,那个晚上我应该跟父母住在一起的,他们应该也没睡好觉。就是永别了,我以后再也没见过我的妈妈。”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独自在祖国的吴孟超,与远在马来西亚的家人失了联系。新中国成立后,尽管逐渐与家人恢复了联系,但由于各种时局所迫,吴孟超始终无法与父母相见。
直到1982年,改革开放后,吴孟超弟弟来到祖国,他才与亲人再一次见了面。但是,吴孟超当时正着手筹建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无法回去看望母亲,他曾回忆道:
“1982年,我弟弟来上海。当时出国已经不是那么难了,我跟他说,你先回去,我很快就回去看妈妈。我托弟弟给妈妈带了一双绣花鞋、一对玉手镯、一盘介绍我成就的录像带。我妈妈是个童养媳,从小没享过什么福,绣花鞋和手镯,有点像人家送姑娘出嫁时的陪嫁,我就带给我妈妈。听说我妈妈收到之后非常高兴,说总算可以放心了。之后没过多少时间,我妈妈就没了,就睡觉的时候,一下子睡过去了。这个是我最大的遗憾,没能赶回去见我的妈妈一面。”
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成了吴孟超一生的遗憾,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一天一夜。阅经沧桑的吴孟超,再次回忆母亲时的那种遗憾与无奈,让世人动容。
游子恋故土,忠孝难两全。面对祖国母亲与生身母亲的抉择,吴孟超毅然回国报效国家,而把对生母的思念埋在心底。吴老,可敬!
青年吴孟超/图 人民日报
志士思报国
我最怕人家看不起我们中国人,因为(小时候)在海外受的侮辱太多了,所以必须要强国!——吴孟超
与父母分别后,靠着喝椰汁、睡地板,度过了几天的火车生活,吴孟超终于踏上祖国的土地,来到了抗战大后方——昆明。
到了昆明,远方的延安始终萦绕在吴孟超心头。但是,昆明到延安,道阻且长,时值战乱,路途更是危险重重,吴孟超在师长的劝说下,只好留在昆明,到同济大学附中读高中。
1941年,日军攻占香港,滞留香港的著名人士——柳亚子、邹韬奋、茅盾,以及西南联大教授陈寅恪等人,都没有飞机接应撤离,原因是孔祥熙等达官贵人垄断了飞机,专门运送他们的私人财物。
孔祥熙此举,引起西南联大师生愤慨,他们发起讨孔游行,消息传到同济大学附中,身为班长的吴孟超,即刻带领同学们上街参加游行。
昆明街头士兵林立,机关枪如铜墙铁壁一般,把游行队伍围得水泄不通,但是吴孟超心中早有数:爱国士兵是绝不会对学生开枪的。果然,士兵们对游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游行最终成功了。
吴孟超就读的班上,有一个杭州来的秀气女同学,名叫吴佩煜。这位心地善良的女孩,看到吴孟超在冬天仍衣着单薄,便给他织了一件毛衣。自此,吴孟超心中就住了一个女孩。
高中毕业后,吴孟超本想报考工科,但是吴佩煜劝说他念医科,她说当了医生,不仅在乱世中方便养家糊口,还能救死扶伤。于是,两人便一起报考了同济大学医学院。数年后,两人结为夫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吴孟超大学毕业,成了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外科医生,拿上了手术刀,站上了手术台。而这一拿一站,就是70年。
1954年,第二军医大学聘请裘法祖来做兼职教授。裘法祖,被誉为“中国外科的一把宝刀”。吴孟超有幸跟随这位“中国外科之父”,学习裘氏刀法。
两年后,1956年,吴孟超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入了党、参了军、成了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主治医生。
成为主治医生,就要独立工作,还要做出点成就来。吴孟超迷惑了,不知道人生的路要往哪里走,便去请教恩师裘法祖。
裘法祖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告诉他,我国是个肝病大国,但肝胆外科比较薄弱,甚至还是一片空白,如果他有兴趣,可以考虑向肝胆外科进军。
吴孟超听从恩师建议,开始钻研肝胆外科手术,很快就取得了一些成就,完成了几台高难度的手术。而就在此时,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传来:远在马来西亚的父亲,身患胆石症,手术失败去世了。
父亲的离世,让吴孟超第一次感到身不由己的无奈和痛苦,也更加坚信了自己的选择,一定要在我国肝胆外科手术领域取得成就,拯救更多的像父亲一样的病人。
志士思报国,勇士笃行志。此后,这个身高仅有1米62,甚至手术时需要站在板凳上的男子,怀着一腔报国情,在历经千万次的手术钻研和磨练后,终成“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老,可佩!
吴孟超/图 人民日报
肝胆两相照
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人。——吴孟超
2008年6月17日,同济医学院裘法祖院士裘老灵堂前。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站在裘老的遗像前,上了三炷香,深深鞠了三个躬,自始至终,老人没有言语,也没有落泪,鞠躬后站了半分钟,在门口的吊唁簿上签上他的名字——吴孟超。
吴孟超的恩师裘法祖比他大8岁。吴孟超在同济大学医学院的时候,裘法祖便是学校的老师。
当时的裘法祖刚从德国回到祖国,他上课的时候,从来不用稿子,并且穿着一身白——白大衣,白裤子,白皮鞋。如此气派的裘法祖震惊了吴孟超,他默默地把裘法祖当作了自己的偶像,希望毕业后能留在老师身边,成为和他一样的外科医生。
1949年,吴孟超毕业,他申请留校做外科医生,但是学校却因为他的个子低,拒绝了他。无奈之下,吴孟超只得去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应聘。
应聘吴孟超的主考官叫郑宝琦,一开始,他也对吴孟超的身高问题感到犹豫,但是吴孟超的的自信打动了郑宝琦,最终郑宝琦录用了他。
有些人之间的缘分,可能真的是上天注定好的。吴孟超在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五年后,裘法祖也来了这里。于是,吴孟超再一次跟随这位恩师,学习和钻研外科手术。
也许吴孟超深知,跟随恩师学习的机遇可遇不可求,所以他时刻留意老师的每一个动作,他的勤快很快引起裘法祖的注意。裘法祖曾回忆说:
“他晚上都不回去,睡在病人旁边……我的一举一动他都写下来,非常勤奋、非常刻苦、非常聪明、对病人非常好。”
在工作上,裘法祖与吴孟超是师生关系。吴孟超时刻把裘法祖当作人生道路上的明灯,正是在裘法祖的指引下,吴孟超走上肝胆外科之路。
在生活中,裘法祖与吴孟超更是挚友关系。他们会时不时通电话,汇报工作、交流专业研究。而在来往书信中,裘法祖还会称呼自己这位学生为“孟超教授”,多次向人们称赞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1996年,吴孟超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裘法祖专程从武汉到上海参加庆祝大会;2006年,吴孟超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92岁的裘法祖又一次亲自赶到上海为他祝贺。
而对于亦师亦友的裘法祖,吴孟超也曾在采访中高兴地说:
“(他)像对儿子一样对我,我们是无话不谈。我有什么想法会告诉他,他都知道,我们一个礼拜都要通一次电话。我感到非常幸运,遇到一个伯乐,真正的伯乐。”
吴孟超更是时时刻刻铭记着恩师挚友裘法祖对他的叮嘱:
“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
肝胆两相照,知己一生情。能得遇恩师挚友裘法祖,与他探讨医学,分享人生,吴老,何其有幸!
吴孟超与恩师裘法祖/图 网络
不老柳叶刀
如果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吴孟超
2018年,吴孟超参加了《朗读者》节目。通过这次节目,吴孟超一次堪称奇迹的手术经历广为人知。
2004年,一位名叫甜甜的小姑娘,揣着大肚子来找吴孟超。她的肝部长了一个巨大的肿瘤,但是由于肿瘤大到篮球一样,没有医生敢做切除手术,怀着渺茫的希望,她找到吴孟超。
当时,很多人也曾劝吴孟超:“这么大的肿瘤,别人都不敢做。你做了,万一出了事,名誉就没有了。”
然而,吴孟超却回答:“名誉算什么,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嘛!那算啥,治病救人是我的天职。”
2004年9月24日,吴孟超不顾众人反对,亲自操刀,给甜甜切除篮球大的肿瘤,手术最终成功。而那一年,吴孟超已经82岁。
人们以为,经过这次手术的成功,吴孟超功成名就已然更甚一筹,他会就此停刀,安享晚年。然而,吴孟超并未如人们所想退休,仍旧还是每天八点上班,晚上九点回家,日复一日坚持为病人手术。
2017年春,“时代楷模”获得者、“不忘初心的好民警”陈清洲被查出肝癌。吴孟超当即表态:“这样的人民公仆要得到好报。” 就这样,96岁的吴孟超亲自主刀,为陈清洲切除了巨大肿瘤。
每年春节过节,吴孟超也从不休息,大年初一,他就跑去医院。别人劝他,他总是说:
“我是一个医生,我想背着每一个病人过河。”
人们不理解他,都劝告说,人年老了,更要爱惜羽毛、珍惜名誉,万一手术失败了,怎么办?但是,唯独他的妻子吴佩煜,从来没有劝他休息。
吴佩煜,这位曾经给吴孟超织过毛衣的女孩,1951年嫁给了吴孟超。此后,两人相濡以沫六十年,直到2011年吴佩煜病逝。回忆妻子时,吴孟超说:
“现在回想起来,我对她还是有点内疚的,我没关照好她,没照顾好她。她也是做医生的,很努力,也有工作任务,也有晋升的要求。但我家里的事从来不管的,她必须把很多精力放在家和孩子上面。她有时候也会说我把家当成旅馆了,但每当我有新的任务,她都会告诉我:你放心去做吧,家里你就别管了,我来管。这是一个让我很内疚的事情,我没关心好她。”
2006年,吴孟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0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17606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吴孟超星”,以褒奖吴孟超在肝胆外科领域杰出的学术贡献。2012年,吴孟超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
世人常常看到的是一个功成名就、医者仁人的“不老柳叶刀”,然而这“不老”背后,却是吴孟超与妻子吴佩煜的共同努力。正如吴孟超时常对爱妻所说: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不老柳叶刀,千年共枕情。能在一生钟爱的事业上,得到爱妻无私的奉献和支持,吴老,有福。
吴孟超与妻子吴佩煜/图 网络
2021年5月22日13时02分,吴孟超院士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热爱的外科医学,离开了他站了一生的手术台,离开了他拿了一生的手术刀。
然而,这位将一生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的无双国士,在人生的最后,他一定是幸福的。
他终于可以再一次见到父母,向他们讲述自己的成就;他终于可以再一次见到恩师,和他探讨热爱的医学;他终于可以再一次见到妻子,与她共享人生的悲欢。
吴老,医者仁心,实乃大医!
国士无双,英雄不朽!
End
文字:含谦
图片: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网络
林含谦: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心理咨询师、通识学习爱好者,业余作者。忙来育人授业、谈心解惑,闲来读书治学、写文烹菜,愿陪你发现这世间未知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