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山岛到云水谣(中)

昨晚下榻铜陵镇万祥路的“一米客栈”,距海边只有百米左右。今日晨起,去海边,观日出。

沿海岸线的民宅全部拆除,露出长长的海堤,海堤外是南门湾。

一片乌云不偏不倚地遮挡住初升的太阳,久久不散。乌云后面,是万丈金光。

海湾的北角是铜陵古城,乌云沐浴在晨曦中象一匹战马,迎着太阳昂首奔腾。

海湾绵软的沙滩早已有人留下清晰有脚印, 人们在沙滩上席地而坐,享受着清晨的宁静和清凉的海风。

这里也不是那种宁静得只有鸟叫的地方,海湾北头,那铜陵古镇延绵的低矮房子,必定充满了烟火气,或者说充满了大海的味道。如有时间朝着里走走,你会看到渔家人在晒着鱿鱼等海鲜干货,腥咸的大海味道令人难忘。

早餐后,我们来到岛西南的岐下村,这里的海面上遍布着成百上千个鱼排,构成了独特的渔家风景。

渔排,你无法确定的说它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捕鱼技术,渔民在海上选择好自己所要居住下来的海面,然后用泡沫、木板、毛竹做成方格状渔排,在方格里系网进行水产养殖,而在渔排上同时也建起一个小房子供渔民生活所需,也有渔民吃住都在这座小房子。

渔排间水巷纵横,俨然“水上威尼斯”,或者说是一座漂浮在海上的城镇。

我们在这里体验渔民生活,喂鱼、养鲍鱼、开海蛎、辨别各种海鲜,与当地渔民深刻互动。一船、一竿、一钓叟。随心所欲游钓岐下湾。

小渔船在这里可是这片海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从粮食的运输,人员的上下渔排,鱼获捕捞等等都是需要它。

渔排上劳作的人们。

在岐下村的“鱼排村”外,还有一个不为人所知的海中沙洲——鱼骨沙洲。它是东山岛的景观中,一处挺牛气的风景,却低调的隐藏着。旅人在攻略中可能看不到它,甚至本地人也大都不曾见过它的真面目。

沧海间,一鱼骨之地有人叫它“浮水沙滩”或“浮水沙雕”,因为它“浮沉”于海面上下,仿佛风雕沙丘一样,它是由海浪雕琢而成;本地渔民称它为“线仔”,因为以前船来船往,远远看去,它像碧海蓝天之间一线横水。有人曾这样形容鱼骨沙洲:"如果踏上这片沙洲,你就能有如同骑在鱼背,翱翔海上的感觉。你能享受被大海包围的快乐,清澈的海水时而轻抚脚丫,时而汹涌来袭……"

我特地从网上,找到了这个鱼骨沙洲的卫星图片,它确实很像一根可爱的鱼骨头。从鱼头骨到鱼尾骨,活灵活现,是不是觉得它很有趣?况且,它还随着潮水涨落而变化:涨潮时,只留下一个鱼头在海面上挣扎;退潮时,鱼身变大,旁边翻腾的白浪,犹如鱼鳍击水……

近午的阳光直射沙洲,我们在这片海上待了近两小时。热吗?热;晒吗?晒。鱼头骨部位的高地,几把大阳伞下,村民在做生意。不是还有一把伞没打开吗,正想要去撑开,一个声音问道:租么?

东山岛的海湾很多,不同地方的海都不大一样。在这里,可能因为它是海上的沙洲,远离了岸上的一切,让我觉得有点归隐,可以不理会外界纷纷扰扰的感觉。

来玩的人陆陆续续,来来往往。我们拍照、捡贝壳、踏浪、看潮水涨落、看鸟儿从头顶飞过,所有的烦恼都抛到了脑后。

有人捡到一些生蚝,回到酒店用开水壶煮着吃,说是原汁原味、味道鲜美。后来渔船老板说,退潮的时候还可以挖沙白跟捡海蛎头。

沙洲上欢快的孩子们,永远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鱼骨沙洲”,东山的秘境!不到鱼骨沙洲,枉到东山,枉到岐下村!你不来看看吗?

午饭后,我们沿东山岛的“1号公路”——苏峰山环岛路绕行出岛,左手浩瀚大海,右手连壁青山,一路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公路东侧,有一个依山傍海的原生态古渔村。相传,村子在建村前有一张姓和尚在苏峰山上建寺庙,名曰“苏峰岩”。清乾隆八年(1744年),梧龙村九世祖姓林人氏拓居苏峰岩寺庙边卜地开基建村,且假以寺庙之名为“苏峰岩村”。后来便简称为“岩仔村”,今人又美其名为“岩雅村”。

走进村庄,就仿佛走进了另一个时空,另一个时光凝固在十几年前的地方。在村口,只见两侧散落着几座原始坍塌的老屋,有的还在“勉强支撑”。

这个依山傍海的原生态古渔村,海石是这个古村落的主角。无论是村头巷尾还是山脚海滩,星罗棋布的海石构成岩雅村“石的世界”。

村民们因地制宜,将这些海石砌入房屋,铺在脚下。遮蔽风雨的家,不用太高太大,老屋更温馨,有了这些海石的护卫更加坚固。春秋交替,海石上的斑驳记住了岩雅村走过的时光。

坚固的石屋,取了个柔雅的名字——“岩雅恋人”,怒放的三角梅,显得更为合衬。与花为伴的生活,让心中保留一分柔软去细嗅芬芳。

人们也许为了守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也许为了敬重神明、祭拜祖先,也许为了守护世代相袭的渔家民俗,而舍不得离开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

年迈的老人安详地坐在门槛上,细心地做着针线活,享受这恬淡的时光。

村中,更多的是无人居住的房屋。

一座人去屋空的荒宅,阳光依然,但却是了无生气!

铜门环,旧木门,门前还会不会有地中海的爷爷坐在台阶上抽烟等待?

随着时代的发展,村中年轻人走出山坳,走出古老的小渔村,纷纷融入经济发展的滚滚大潮,创业致富。如今,村中惟有十几位留恋故居的老人坚守着、珍惜着,淳朴勤劳的老人,或在家门旁种花种菜或养些土鸡土鸭。

走过了大城市的自动扶梯,你是否会想起儿时外婆家,那条青草萋萋的小路?

这里的原始不仅仅在于还没有被过度开发,很多逐渐消失儿时景象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如今人去屋空,残墙上爬满了青苔,墙头上孤立着寥寥的仙人掌与随风摇曳的茅草,剥落的墙面露出由不规则石头砌成的老墙,无不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它们缄默不语,却把浓缩的岁月风采尽然袒露,诉说着祖祖辈辈以打鱼为生的“岩仔人”那沉甸甸的故事和岁月的沧桑。

一座座的渔家小屋,看上去虽很不起眼,有的破旧甚至无人居住,却是岩仔村历史的象征。如今慕名而来的人多了,岩仔村的芳容渐渐被人所熟知,许多外地人都想在此买下老房子度假休闲,但村民更多的是选择把老房子保留下来。

岩雅村的美着实感动了我。它能让你回到时光沉淀的角落里,叩响那一扇门。走进岩雅吧,这颗东山美景中的沧海遗珠,绝对值得你来。

踏着久违的石板路,一座座古老而静谧的渔家农屋赫然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而石板路则蜿蜒地一直伸到了海边。

拾级而下,整个村落如同一张渔网向东南方向撒开。蔚蓝的大海如悠悠玉带青罗,村后苏峰雄起,似龙腾虎跃。若是春潮带雨晚来急之时,更有祥云紫气、仙乐飘飘,犹如海上仙都。

村里的渔家农屋,依山而立,大多建于上世纪70年代,就地取材,清一色用长方形块石砌成。马头墙上两个拉长的马背如同竖起的耳朵,聆听着大海的声音,审视着生命的脚步。

岩雅的美是诗意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不再只存于诗集中。每个季节里都有不同的花装点村落,像纯朴的渔家姑娘绽放的笑容。

沿着石阶蜿蜒来到海边,但见两边大片开阔的石基岩上,积石叠至山上,那雄、秀、神、奇、幽、险、灵、幻的绝美风光,融于一体,独甲闽海南天。

海潮退去,礁石裸露。不远处的鸡心屿同样布满了海石,四周是嶙峋的礁林,潮水涨满时几乎看不见,退潮后犹如一个天然的海石大盆景。

鸡心屿上的灯塔不畏风暴海啸,像一只巨手握着火把,无怨无悔地守望着大海。它既是航海人的护航明灯,也是岩雅人的吉祥心灯,为航海人、渔家人保驾护航。

山脚海滩的海石,或高或低,静静守候在属于它的这一片海滩,不知是否会有善歌唱的美人鱼坐在上面等候。

岩雅村与东山岛最高山“苏峰”唇齿相依,苏峰脚下的奇石景观令人叹为观止,宛如“海石大观园”。

经过亿万年海水与海风侵蚀的海边形成规模宏大的奇石怪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铸造了亘古的神奇,也展示了不朽和美丽。徜徉在岩雅海边,不时可见礁石林立,或形似神龙,或状如仙人。

有的海石细腻润泽,温润如玉;有的粗糙乌黑,坚硬似钢;有的圆似巨瓜滚卧海滩;有的方如大桌兀立屿礁;有的好像牛羊低头嚼草;有的颇似狮虎引颈长啸。

海边的那个帐篷顶屋子,属于东山一个庐酒店,酒店由野奢帐篷区、清凉海螺广场、遥望鸡心屿和百年岩雅古村民宿区组成,并配套滨海餐厅、无边际泳池、岩畔休闲吧。它背靠碟岛第一高度苏峰山,直面一望无际浩瀚东大海,遥遥相望鸡心屿,山青海蓝,人迹罕至。

住这样的酒店价格一定不菲,有网友上传酒店270度海景房间和海景餐厅照片。你尽可率性而往,随性而致,让海岛风情和闽南文化浸润的点滴万物在你身边徐徐展开。

如果说渐行渐远的古村落反映了逝去的某个时期的建筑文化和生活习俗,那么民俗风情便是人类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的宝贵遗产,是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岩雅村,这个经历千年风雨的原生态渔家古村落,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成为一坛历经岁月的佳酿美酒,愈久愈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