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纵横导览|同属“北方流派” 范宽和李成为何被称为“一文一武”

中国的山水画主要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北宋南北两大山水画派中的李成、范宽、董源以不同的画风和卓越的贡献,创立了当时三大主要流派。

其中,李成、范宽是北宋前期贡献最大的山水画家,两⼈都以描绘北方山水见长,同属于“北方流派”。

北宋刘道醇在《圣朝名画评》中这样写道:“宋有天下,为山水者,惟中正与成称绝,至今无及之者。”直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自从我们大宋朝夺得天下以来,画山水的人相中,只有范宽和李成称为绝艺,到现在还没有谁能比得上。”

虽然都属北方流派,但范宽与李的绘画风格有很大的不同。北宋画家王诜将两人的山水画比较,称之为“一文一武。”刘道醇也认为“李成之笔,近视如千里之远;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座外。”

李成:体现山水的灵秀

李成(?——967年),字咸熙,号营丘,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五代宋初画家,与董源、范宽并称“北宋三大家”。

李成的山水画承荆浩、关仝的传统,变更方法,创用“披麻皴”,建立一种平和秀雅的风格。他善用淡墨的情韵,体现山水的灵秀,画风文秀。李成喜欢画郊野平远旷阔的风景。平远寒林,画法简练,气象萧疏,好用淡墨,“惜墨如金”;绘画山石如卷动的云,人称“卷云皴”;绘画寒林,开创“蟹爪”法,对于山水画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李成的水墨学王维,着色学李思训,墨气淋漓,放纵活泼。画面具有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的特点。

《读碑窠石图》,宋,李成、王晓,绢本墨色,纵126.3厘米,横104.9厘米

他代表作品有《读碑窠石图》《寒林平野图》《晴峦萧寺图》《茂林远岫图》等。

《宣和画谱》评价他的山水画是:“所画山林薮泽,平远险易,萦带曲折。飞流,危栈,绝涧, 水石——风雨晦明,烟云雪雾之状,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

《茂林远岫图》,北宋,李成,绢本水墨,纵45.2厘米,横143.2厘米

他还喜欢表现齐鲁平原平林漠漠、一望无际的风光。在辽宁博物馆藏的《茂林远岫图》上,就可以看到这种苍茫勃郁的气势。他和荆浩一样喜欢画虬枝曲杆的老树寒林,突出荒漠和严酷的季节特征,以作为个人处境的象征。像他和王晓合作的《读碑窠石图》(大阪市立美术馆藏)中的几株枯劲的老树,和石碑具有同等的象征意义。

范宽:展现壮武的风采

与李成的烟林清旷、气象萧疏的情调体貌相反,范宽的山水形象别具风格。他的画体现的是山水壮武的风采。

范宽传世的作品有《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等。他画山水,强调主峰突出,要占三分之二的画面。以一种雄伟峻厚的气势,显示一种咄咄逼人的威严。同时,范宽又十分重视具体景物深入细致的刻画,精心经营山坳深壑中的飞瀑流泉和山峦的顶端密密层层的树木。特别是正面的山体以稠密的小笔,皴出山石巨峰的质与骨。这种皴法便是后人所称的“钉头皴”或“雨点皴”,稍大一点的被称为“豆瓣皴”。

《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绢本,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

范宽早年师从荆浩、李成,后来他觉悟到应当重视对自然山川景物的观察、体验,因而长期生活于陕西华山、终南山等处,观览云烟惨淡风月阴霁的微妙变化,对景造意,将崇山峻岭的雄强气势老树密林的荒寒景色,生动地现于笔下。他画山石落笔雄健老硬,以短而有力的笔触(被后人称为雨点皴),画出岩石的形貌质感。画上的大山巍然矗立,浑厚壮观,具有压顶逼人的气势。

范宽的作品多取材于其家乡陕西关中一带的山岳,雄阔壮美,笔力浑厚。注意写生,多采用全景式高远构图,著名书画家米芾在其《画史》中说“范宽山水,显显如恒岱。”

雨点皴和积墨法是范宽善用的绘画技法,这种表现方式能够造成“如行夜山”(《宣和画谱》)般的沉郁效果,衬托出山势的险峻硬朗,元朝人汤垕星评价称“范宽得山之骨法”。但是米芾认为范宽用墨过浓,“土石不分”,是其缺点,但是这是范宽独有的风格。

《雪景寒林图》,北宋,范宽,绢本,纵193.5厘米,横160.3厘米

范宽还善画雪景,是其一大创造,被誉为“画山画骨更画魂”。他所画的崇山峻岭,往往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山麓画以丛生的密林,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势状雄强”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

(图片均来源网络)

责编:李一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