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粥饭,父亲的茶

母亲的粥饭,父亲的茶

他们用爱心养育我们的身体,用智慧启迪我们的思想,用美德陶冶我们的品格,用真情温暖我们的心灵。我们想念他们的一粥一饭,想念他们慈祥的面孔,想念他们关切的眼神,想念他们叮嘱的话语。

我们慢慢长大,他们慢慢变老。膝下儿女,心存感激,让父母老有所依;远游之子,长怀感恩,隔千里牵挂双亲。

——编者

婆婆的爱物

□吕红霞(临河)

  婆婆三岁时没了娘,刚成家又没了爹,七八年前小儿子出车祸去世,前年公公病逝,她都坚强地挺了过来。婆婆很节俭,我从未见她给自己买过衣服,更别提化妆品了,常常是我们给她买啥她穿啥。婆婆还很容易满足,从不和人攀比,旧衣旧物总是不舍得丢弃。从农村到城里,有几样物件,她总是走到谁家搬到谁家。

江米坛子

  前些日子和婆婆打电话,婆婆说她吃的是酸粥,我随口说了一句好久没吃了。第二天,婆婆打来电话,说给我做好了酸粥。不巧的是,我正好有事,顾不上去吃,害得婆婆早上吃酸粥、中午炒酸粥。过了几天,婆婆又打来电话,说她第二天早上给我做酸粥,让我早点过去吃。我胃不舒服,便说别给我做了。婆婆却说没事,反正她爱吃。周末了,老公给婆婆打电话,说要接她来我家住。婆婆说不用了,让我们趁周末多歇歇。我插话说我们买了猪肉,想腌肉,怕弄不好。婆婆一听,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半小时后,婆婆到了,手里提着几件换洗衣服,怀里抱着一个江米坛子。老公抱着一个大纸箱子,里面装着一口大铁锅。婆婆的几件爱物又临时落户我家了。随后,我吃到了婆婆做的酸粥,酸软可口。之后,婆婆又泡了一大罐子江米,准备给我们做凉糕。

大铁锅

  婆婆走到谁家,她的几个儿女就都聚到谁家。每到周末,大铁锅总不闲着,婆婆也从未闲着。

  这口大铁锅是公公婆婆还在农村时公公买回来的。公公婆婆搬到城里后,许多物件都留在了村里,但公婆执意搬上了大铁锅。逢年过节,大铁锅就派上了用场。两年前,公公去世,这口锅就成了一种念想。婆婆常用它给儿女们炒猪肝、炖鱼、炖羊肉、烩酸菜……吃得大家都叫好。

盐水瓶

  婆婆常年用淡盐水漱口,说淡盐水治好了她的咽炎、口腔溃疡。满头白发的她还常用盐水加白醋洗头,我调侃说再放点花椒就全调料了,婆婆笑着说她有时也放小苏打。因此,家里常备着盐水瓶。在婆婆的影响下,我也常用盐水漱口、清洗鼻腔。二小姑子得了肠炎,婆婆让她喝一杯淡盐水,捂着热水袋,肠炎竟好了;我肚子胀,婆婆让喝盐水,排排气就不胀了;女儿咳嗽,婆婆让用盐水漱口,女儿笑着说奶奶的盐水是万能的。

扑克牌

  婆婆的床头总放着一副扑克牌,没事的时候就自己玩。她用扑克牌玩过关游戏,一遍又一遍,摆弄了几十年。婆婆还用扑克牌哄大了几个孙子外孙,或许女儿扑克玩得好也是受了婆婆的熏陶。

  午后,婆婆边听音乐边用扑克过关,自得其乐。以前看婆婆过关,总觉得婆婆是没事闲玩,现在却觉得一个爱好能坚持几十年,不简单。

  婆婆的这几件爱物承载了婆婆对儿孙满满的爱。

妈妈做的饭菜

□赵文义(临河)

  生在后大套的人是有福气的,如果你愿意,可以天天吃白面。

  这可不是吹的,自从包产到户后,家里每年种十几亩小麦,打下近万斤粮食,除了卖一部分完税费,剩余的都存在粮仓,一年顶一年,吃也吃不完。粮食多了,就可以喂起大肥猪,每年至少两头,鸡和羊就更不在话下了。

  就是在这种粮油肉充裕的日子里,勤劳的妈妈练就了一手好厨艺。

  妈妈蒸的馒头,又白又胖,还开着花儿呢。吃着这样的馒头,就上香喷喷的猪肉烩酸菜,那叫一个美。她蒸的千层饼和花卷,又融又虚,还裹着素油,就上腌猪肉烩土豆茄子豆角或者腌猪肉烩白菜豆腐粉条吃,那叫一个惬。

  而除了这些,还有更多营养可口的家常饭菜等着我们享用。

  妈妈做的腌猪肉韭菜豆腐鸡蛋粉条馅的大包子,我们干营生回来,一顿能吃五六个;妈妈烙的鸡蛋韭菜合子外焦里嫩、金黄酥脆、油香四溢,趁热来上两个,那叫一个过瘾。妈妈做的黄萝卜猪肉馅、白菜羊肉馅、腌猪肉芹菜馅的饺子让人吃了还想吃;妈妈做的腌猪肉土豆豆角焖面好吃到无法形容;妈妈做的以腌猪肉土豆鸡蛋豆腐为汤料的手擀面条,就算平时不爱吃面的人也要抢着来两碗;妈妈做的羊肉汆面、鸡蛋面片和土豆疙瘩汤是最让人舒服的晚餐。妈妈烙的打了鸡蛋放了白糖的糖烙饼又酥又脆,泡上沙甜沙甜的大西瓜,是盛夏消暑的开心食品;妈妈做的烫面油烙饼或起面油烙饼,就上西红柿炒鸡蛋或鸡蛋炒青椒、鸡蛋炒山药芥芥、腌猪肉炒山药芥芥,红白黄绿,色香味俱佳,让人百吃不厌;妈妈做的白皮烙饼,就上土豆丝甘蓝炒粉条或腌猪肉炒土豆茄子条,味道也不错。妈妈做的炸油饼熬粉汤,一种是羊肉豆腐土豆粉条汤,一种是腌猪肉鸡蛋豆腐土豆粉条汤,通常是后者吃得多。还有夏秋时节妈妈煮的羊杂碎和鱼汤;冬天炒的青萝卜土豆猪肝菜;春天煮的猪头猪蹄,炖的鸡肉烩干豆角、腌猪排烩干豆角,过年炸的酥鸡丸子等,也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

  在我看来,最能体现后大套饮食文化特色的是人见人爱的大锅饭和大锅肉,既豪气十足,又热情有加,人间烟火气浓郁,人情味儿浓厚,真的是好到不能再好。妈妈曾在奋斗小学食堂担任大师傅二十年之久,她做的大锅饭总是让人垂涎三尺。只要她一走进厨房,抽风灶的火焰就开始舔着锅底,用不了多久,热气腾腾的大锅大锅的猪骨头烩酸菜出锅了,大锅大锅的炖现羊肉出锅了,大锅大锅的猪肉勾鸡出锅了,大锅大锅的炖黄河鲤鱼出锅了。更为惊喜的是,炖现羊肉的锅沿上还贴着满含油脂、略带焦黄的饼,拿起一块,咬上一口,鲜美的肉汁香混着面香。这专属于后套妈妈的味道,让人回味一生。

茶清香 父爱浓

□鄂晓玲(临河)

  父亲一生最大的爱好是喝茶。即使在那个清贫得连肚子都吃不饱的年代,父亲也没有舍弃过那杯清茶。
  从我有记忆开始,脑海里就刻录了一个画面:客厅里有一张很古老的四方桌,桌子是褐红色的,边缘有些地方的油漆已经脱落,显得更加陈旧。陈旧的桌子总被母亲擦拭得干净明亮,而比桌子更加干净明亮的是桌子中间的那个青花瓷大茶壶。那是一个和桌子同样陈旧的茶壶,茶壶嘴的上方有一个小豁口,不知是为了防止烫手还是为了保护茶壶把子。茶壶的把子被带有绿色塑料外套的电线缠得结结实实,茶壶的盖子也被同样的电线牢牢地拴在茶壶把子上。茶壶的旁边扣着几个质地不同、大小不等的茶杯。无论怎样忙碌,每天清晨,母亲总会先沏上一壶茶。父亲扫完前后院,进门,倒上一杯茶,或听收音机,或看书,边喝茶,边等着母亲端上早餐。
  喝茶,讲究很多。而在那些清贫的日子里,对于嗜茶的父亲来说,能喝上一杯浓浓的茶水就满足了。起初,我家的大茶壶里泡的是茶梗。后来,茶梗被换成了像树叶子一样的大片茶叶。再后来,经济条件好了,家里不缺毛峰、毛尖、猴魁、明前茶等茶叶,可父亲还是喜欢那大片的茶叶。父亲常说,大片老茶耐泡、味浓,入口时苦涩的味道越大,后来回味的甘甜就越久。
  喝着茶水长大的我,对茶情有独钟。在离开家乡的那些年里,每年春节过后,我总能收到父亲寄来的清明前采摘的新茶叶。拆开被粗针大线缝起来的包裹,一阵阵馨香扑鼻而来。再打开内包装,那茶叶像是父亲亲手采摘、亲自挑拣过的一样,每一片都是那么新鲜细嫩。我含着眼泪给父亲打电话:爸,我也喜欢喝老茶叶,味儿浓,耐泡……
  独自一人品茶时,入口时的苦涩会使我想起父亲的话。细细品味,父亲的一生就像这清茶一样,经历过动荡,受到过冲击,体验过贫寒,而父亲始终坦然应对,因为他知道,苦涩过后一定会迎来甘甜。父亲一生辛劳,为家,为孩子。一生节俭的父亲在修建乡村公路时慷慨捐助,至今功德碑上依稀还能看到父亲的名字。每当儿女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父亲总会像灯塔一样,给我们以积极正面的引导。
  步入晚年的父亲总是捧着他的大茶杯,坐在家门口的梧桐树下,茶杯里泡的依然是大片的茶叶。每次我回家,父亲总会拿出上等的毛峰,我却说:爸,我也喜欢喝老茶叶,味儿浓,耐泡……

母亲的家做鞋

□刘春明(杭后)

  2020年,我们过了一个特殊的春节。我居住的小区和父母住的小区虽只隔一条马路,但大年三十吃完年夜饭后,我一直未能与父母见面。正月初十那天,母亲打电话说她生好了豆芽,让我到小区南墙的铁栅栏处取。母亲给我递豆芽时,还递给我两双家做布拖鞋。母亲笑着说:“从初一到现在,每天吃了睡、睡了吃,实在是无聊,我生了点豆芽,又用旧衣服给你们姐弟几人做了布拖鞋。”拿着母亲做的布拖鞋,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母亲做的布鞋。

  记得我五六岁的时候,农村还没有通电,晚上,母亲总是在把家里收拾停当后,领着我们姐弟三人,拿着针线,到村里一户人情好的人家,和乡邻们围坐在油灯前,一边拉家常,一边做针线活儿。家中五口人,一年四季的单鞋、棉鞋二十多双,全靠母亲在夏天农闲时和冬天制作。

  制作布鞋,首先要准备纳鞋底儿的麻绳。麻绳来自每家每户地里种的麻。秋天,人们将麻割下来,放到村东头的沤麻坑里,等到冬天上冻时把麻秆从沤麻坑里捞出来,再将麻从一根根又细又长的白色麻秆上剥下来。之后,将麻放在小腿上,搓成细细的麻绳,用一个小棍儿绕起来。

  接下来就是打“铺衬”。“铺衬”是做鞋底、鞋帮的主要用料。打“铺衬”用的东西就是一家人不穿的旧衣服和旧报纸。把报纸平铺在炕上,刷一层糨子,然后把旧衣服上结实一点的布剪下来,剪成正方形、长方形或菱形,拼接,平铺在报纸上,再用糨子把它们一层层糊起来。如此粘上三四层就可以了,然后放到太阳下晒干。说起打“铺衬”,母亲总要提起一件可笑的事儿。有一年冬天,母亲熬了一勺子面糨子,准备打“铺衬”用。可等母亲从凉房把旧衣服收拾好拿过来时,我和弟弟已经把勺子里的糨子用手抓着全给吃完了。当时,我五岁,弟弟三岁。这种吃糨子的事不止一次。长大以后,我的记忆力一直不好,母亲常开玩笑说这可能与我小时候吃了太多糨子有关。

  母亲是个心灵手巧的人。家里炕席子底下的杂志里夹着很多用报纸剪好的鞋样,有男式的女式的、大人的小孩儿的、单的棉的,都是母亲做的。由于母亲人缘好又乐于助人,村子里做鞋的姨姨婶婶们都到我家要鞋样,或照鞋样剪。母亲总是不厌其烦地给她们讲怎样剪更合适、更美观。

  鞋底样子挑选好后,照鞋底的样子把“铺衬”剪下来,用白市布把边缝好,再将五六层缝好边的“衬子”整齐地叠在一起。然后,用准备好的麻绳纳鞋底儿。纳鞋底儿的工具为针锥子、顶针和穿麻线的大针。先用针锥锥一孔,用顶针顶过一针,走的针线是沿外缘向内一圈收缩。纳几针,母亲会习惯性地将针在头发上划拉两下,以使针更润滑。鞋底平不平、经不经穿,全看每针勒得紧不紧。

  纳好鞋底,再做帮子。单鞋帮,面子里子两层布。面子多为蓝布黑布,里子为白粗布。两层布用糨糊粘为一片,晒干,压平整,依鞋帮样子剪裁,缝边。棉鞋帮则要在面子里子两层布之间铺棉花。用针线将棉花缝在鞋里子上,以防棉花在鞋帮内滑动。

  将鞋底、鞋帮缝在一起叫上鞋。上鞋时,先用钩针把鞋底和鞋帮前后对齐、固定好,然后要针脚匀称地沿鞋底儿从前到后慢慢上。上鞋既要手艺,又需力气,只有这样,上出的鞋才又结实又美观。

  母亲做的鞋在村子里是最漂亮的。当时最流行的就是黑条绒松紧口布鞋,母亲每年都给我们姐弟三人每人做两双。家做的布鞋夏天穿上透气又不臭脚,非常舒服。

  自从有了轮胎底和白塑料底,人们做鞋就不用再纳鞋底了,可用这种底子做的鞋都很滑,尤其是冬天,在冰上玩儿,一不小心就摔得青一块儿紫一块儿的。再后来,经济条件好的人家过年时会买杭锦后旗鞋厂制作的布鞋穿。当时,杭锦后旗鞋厂制作的布鞋很有名气,所以我们姐弟三人都盼望着过年时能穿上鞋厂的布鞋。听父亲说,一次乡里组织大队书记到上海采购凤凰牌自行车,有一个大队书记临回家前想给老婆买个礼物,就买了一双布鞋。回来仔细一看,那双鞋竟然是杭锦后旗鞋厂制作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穿皮鞋、运动鞋,家做鞋逐渐成为了历史。我们姐弟三人相继成家后,父亲母亲年纪也大了。在我们的劝说下,父亲母亲搬到城里,住上了楼房。可母亲是个闲不住的人,又开始给我们做绣花鞋垫和布拖鞋。母亲做的绣花鞋垫很漂亮,我们都有点舍不得往鞋里垫。刚开始,我有点不愿意穿布拖鞋,怕客人看到了取笑。母亲看出了我的心思,脸上露出了失落的表情。我为了哄母亲开心,就把布拖鞋拿出来穿上,母亲看到后高兴得像个孩子。布拖鞋虽然不太时尚,但穿着很舒服。自从我穿了母亲做的布拖鞋,就再没穿过从商场买的拖鞋。现在,穿着母亲做的布拖鞋,心里暖融融的,也不觉得它难看了。

  看着这布底、布面,一针一线缝制的花绒布拖鞋,我心里感慨万千。71岁的老母亲依然惦念着儿孙,总想着为我们做点什么。布拖鞋里缝进了母亲的汗水,也缝进了母亲对子女的爱。


执行主编:李木之

编辑:杨岚凯

校对:崔瑨

(0)

相关推荐

  • 清明节杂记

    经历了2020年,清明节这个节气在我心中好像变得有些不一样了.也许并不是一下就发生的这些变化,而是随着年岁渐长,只是在今年突然觉得意味浓厚了些. 儿子上了中学之后,所有的小长假都只有两位老人在家.虽说 ...

  • 布鞋记忆 | 作者:孟宝记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毕昭科:迟到的怀念

    迟到的怀念 安徽怀宁  毕昭科 我母亲去世已经四十八年了,母亲在世时竟未能留下一张照片,我对母亲的形象已在逐渐模糊.现在我鬓已繁霜,光阴流逝,若不留下一点对母亲的回忆,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因此我想叙述一 ...

  • 【中州作家】乐悠悠:阙子与袼褙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97] 阙子与袼褙 河南南阳      乐悠悠 "阙子"(què zǐ)与"袼褙"( gē bei)均为老家方言.它们属同一 ...

  • 杨国存 | 老布鞋里的母爱

     作者简介 杨国存,河南省内黄县二安乡大寨村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安阳市散文学会理事.1971年参加工作,先后在本村学校.后安联中.二安乡中任初中语文教师,1986年调县委宣传部任新闻干事,1994 ...

  • 赵思芳丨母爱是一双双布鞋

    暑期回家小住,母亲从衣柜里拿出一双以黑布为底料的绣花鞋,让我带回小城穿.接过绣花鞋,闻着这崭新布料的馨香,看着翠绿的叶片.艳丽的花瓣,儿时母亲做鞋的一幕幕又浮现于眼前. 小时候,家里穷,大人小孩穿的都 ...

  • 铺衬

    "铺衬"在孝义话中读pu(一声)chi(四声),是"布头"的意思. 1.你去把我的铺衬包包携过来. 2.我今前晌携上兀些儿铺衬做咾两疙瘩揩抹的. 3.你把浮头的 ...

  • 散文《鞋》徐占生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一.浅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山里人脚上穿的鞋子,都是自家做的布鞋--"浅鞋". 做浅 ...

  • 宋代母亲的一天:从给读书人做一口热粥饭开始

    本 文 约 3380 字 阅 读 需 要 10 min 一千多年前的某个清晨,时在大宋,天还未亮,客店窗外松影深深,晓月渐沉. <征人晓发图>南宋 佚名 故宫博物院藏 忽闻一阵脚步声,只见 ...

  • 宋宁宗:一个“泼妇”母亲,一个“神经病”父亲,会培养出怎样的奇葩皇帝?

    文丨<那些年>小小那 作为南宋第四任领导人,宋宁宗赵扩的存在感实在有些弱--他领导了南宋三十年,但史书中关于他的事迹却乏善可陈:他贵为皇帝,但这三十年间上演的很多大戏,他都只分得了一个配角 ...

  • 父亲的茶

    日子,真的不经数,一溜而过.父亲已离开我们十年,很多时候,想忘却的反而更加铭心刻骨,时间它并不一定是良药,还有可能是放映机,将过往一幕幕回放,总勾起无穷无尽的相思回忆.不思量,自难忘.今天看了王安忆的 ...

  • 他是星二代,母亲是影后,父亲是著名导演,如今靠自己走红

    说到张若昀大家是否会很熟悉呢?最近他出演了挺多的电视剧,不知道大家看到他的剧照之后有没有对他有些熟悉呢?大家对他的家庭又是否了解呢? 其实张若昀的家世还是比较显赫的,父亲张健是传播公司老板,也是圈内有 ...

  • 年味儿是母亲的炖肉是父亲的老酒……

    文/写手羊 正心正举特约作者 近日故宫有一个"紫禁城城里过大年"的展览,是家里的一位长辈操办的,在他盛情邀请之下,我就带着爱人前来一看. 这次展览是文物展览和实景体验相结合,号称是 ...

  • 陆丰咸茶,一道可以当饭吃的茶

    日更第14篇文 中午,煮陆丰咸茶,这是可以当饭吃的茶. 这道菜制作过程 步骤略多,考验耐心. 先是荦菜: 尤鱼干泡软,切丝备用: 香菇泡软,切丝备用: 自家晒的海虾干,剥壳泡软,对半切开: 精选梅头肉 ...

  • 他出生差点被母亲杀死,但父亲很宠爱,立为太子,最后却弑父篡位

    古人云,最是无情帝王家.虽然皇帝掌握天下,富有四海,后宫美女如云,让无数人为之羡慕,但是众所周知,皇家刻薄寡恩,亲人之间互相防备,彼此之间没有信任,连亲生的父子兄弟都可能会为了皇位发生残杀,遑论其他人 ...

  • 安徽池州:男子回家给母亲扫墓,看到父亲孤独地站在门口崩溃大哭|扫墓

    4月1日,安徽池州的一位男子,趁着清明节到来之际,回老家给逝去的老母扫墓,在到家的时候,看到往日热闹温馨的家里如今却是冷冷清清,老父亲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门口,忍不住崩溃大哭起来.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 ...

  • 教你酱五香花生米 脆嫩适口 搭配粥饭最合适不过了

    准备材料:花生米 500 克,酱油 400 克,盐 10 克,五香粉 5 克 开始制作: 1 花生米洗净,放在水锅中,加入盐,以中火煮10 分钟,捞出控汁,晾凉备用. 2 酱油入锅烧开,加入五香粉调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