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这家百年西餐馆办过
本文摘自《岭南饮食文化》 作者:周松芳
周松芳,文学博士,专栏作家,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兼职研究员。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在洋行当厨的粤仆徐老高在街边挑箩卖担卖了一段时间煎牛排、赚足了开店的钱后,于1860年在广州开设了一家西餐馆太平馆,这无疑称得上中国人开的第一家西餐馆。
广州西餐馆太平馆(资料图片,下同)
十五年后,上海才出现中国人开办的番菜(西餐)馆,而且老板还是粤人:
自此,上海也才有与洋人开办的西餐厅相抗衡的番菜馆:“自蜜菜里、礼查、金隆、汇中各番菜外,以一品香为最。近四年,市面暂西行,故该号主特设一枝香于胡宽第三十三号,以吸受食客,夏秋之交,生涯极盛,并于沪宁铁路界线每日开行之饭车上,亦归一品香包办。是亦见其魄力之厚矣。”
诚然,一品香还是理所当然的饮食时尚地标:“登楼呼酒劝加餐,花样全翻旧食单。消费何曾钱十万,谁知下箸尚嫌难。”此后相继开出的杏花春、蓬莱春、吉祥春、万家春、觞咏楼等番菜(西餐)馆,均设于四马路。那可是广东人在上海的“唐人街”,那么这些西餐馆,虽设于上海,无异于广州。
上世纪20年代的四马路
包天笑先生说在上海:“大概开番菜馆者,有两处地方人,一为广东人,一为宁波人。故广东人所开之番菜馆,可称之为广东大菜,而宁波人所开之番菜馆,则称之为宁波大菜。” 宁波人跑到上海去开西餐馆,是因为近水楼台,上海商帮中,又以宁波帮为主,再就是宁波人所做的“宁波大菜,颇合上海人的胃口,若真正之外国大菜,恐怕华人问津的不多吧?”上海是个典型的移民城市,恐怕更合更广大移民胃口的,还属广东大菜吧。
不过广东人到上海开西餐馆,初衷自然不是为了对上海人的胃口,相信宁波人也不是,宁波是自然而然对得上,广东人则是在广州开得风生水起名闻遐迩富有经验了,所以要北上当一回“捞仔”。
广州第一家西菜餐馆太平馆早在1860年就开张了,那时上海才开埠未几;而太平馆的创始人徐老高,几多年前,就离开洋人的厨房,挑担卖牛排,并赢得了一众官商缙绅的青睐,赚够了银子,才开馆子,由行商转为坐贾。
广州的西餐馆,可不像上海的番菜馆,“颇合上海人的胃口”,在“颇合广州人的胃口”的同时,更合外国人的胃口,而且让他们自愧弗如。
1861年2月22日《纽约时报》新闻专稿《清国名城广州游历记》说:“上午10点钟当我再次醒来时,不想喝那鸡尾酒了。我洗漱完后,就自己到餐厅去用早餐。在这里,我们开始谈论一种最豪华的清式大餐,是用牛排做的。先前,我常听人说广州牛排如何如何美味,但从未有亲口尝过。”揆诸当时情形,应当指太平馆的牛排了,而美国人冠其名曰“清式大餐”,则显见广州人已将这番餐完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同时又显得更加洋气了。
现今太平馆的牛排
是故,上海开埠后,西方人涌进上海,要觅西厨,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广东人。1862年7月19日的《上海新报》第67期的一则招聘广告就直说:“现拟招雇厨司一名,最好是广东人。”当另一重要口岸天津也要发展西餐以应时需时,也唯广东帮马首是瞻;1907年4月,天津广隆泰中西饭庄在《大公报》发布的广告就称:“新添英法大菜,特由上海聘来广东头等精艺番厨,菜式与别不同。” 所以,上海西餐(番菜),以广东为正宗。
言归正传,回到民国。向来西餐给人的印象,由于实行分食制,餐具要求高,环境要求也高,价格往往也相应要高些。但在广州,由于发展时间久,西餐馆多,竞争激烈,到清末,西餐在成为时尚消费的同时,也成为大众消费。
清末和洋人一起吃西餐的中国人
许多酒家更是中西并营,打出“有唐洋酒菜,海鲜炒买”之类的广告,像著名的岭南楼,还以“全餐收银五毫,大餐收银壹圆”相招徕,比起当时四大酒菜动辄五六十元一碗的鱼翅大餐来讲,便宜到哪去了。再加上当时西式舞会、晚会、婚礼、教会节日等成为时尚,进一步带旺西餐业,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广州西餐馆即已发展到30多家,其中不少西餐厅更从之前的矮楼木屋搬到高楼大厦。稍有名望的西餐馆,其席位多为军政界、工商企业界人士以及教授、学者、华侨和外国人等“高等顾客”所占领。
广州的西餐馆,在清末受到官方的追捧已如前述,在民国,可以太平馆为代表。当时国民党党政要员蒋介石、陈济棠、李济深、李汉魂、陈策、汪兆铭、林森等等,无不光顾,周恩来、邓颖超新婚期间也在那里请过客呢。
周恩来、邓颖超新婚期间合影
太平馆3楼至今仍开辟一个“总理厅”
更具历史意义的是,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在北较场举行誓师,太平沙的太平馆包办了1万多份的茶点;1931年10月中山纪念堂落成,宴开1200多席,太平馆竟能揽下,堪称西餐馆发展史上的奇迹!
现今的广州太平馆
而上海,则要等到1927年北伐事竣,才有太平馆这样风光的西餐馆。至于其发展到如广州这样时尚而大众,乃至便宜过中餐,则要等到战后。
圣迹先生的《中餐与西餐》就说:“好像战前,吃西菜所费高于中菜,至少是相等,而近年来却相反了。这点,也许是我国人抬头的一点。譬如在战前,说请你今夜在国际饭店吃大菜,主人固然眼睛朝着天花板(也许双手还硬棚棚地插在裤袋内)像煞有介事,表示自己的阔绰;做客人的,也垂涎三丈,似乎等不到天暗,趋之若鹜。
但到了现在,情形完全相反,括皮朋友,多数是邀你上CATHY HOTEL去谈谈的,因为在那边,五十元可从果盘吃到咖啡,这一类代价,在华贵的中菜馆中,仅仅能吃到六分之一只XX鸡吧!”
据说当年周总理品尝了太平馆里的红烧乳鸽,对太平馆的红烧乳鸽赞不绝口。
方此之际,当年主导上海西餐业的广东帮,反过来固守起中餐的大本营来,因为“中菜与西菜的营业,近年来似乎是大相径庭了。譬如说像握住最高营业纪录的新都中菜馆——听得人家说——恐怕需要五家普通西菜馆与他比较吧”。
其实,这不能简单地说是西餐的没落,中餐的复兴,而是聪明的广东人,已经将西餐的优秀成分,充分吸收到中餐中来,自然非舶来的西餐所能比。总而言之,民国西餐,无论如何,都只能是广州味道。
而充分吸收融化西人之长,“令广东的茶点及菜肴成中华一绝”(程乃珊语),乃是西餐别裁的更重要成果;程乃珊的描述令人感同口受:
如菠萝油,即酥皮面包热腾腾地上来,内夹一块厚厚的白脱油,入口白脱即融,与酥皮面包的焦甜松软相融相合,香溢满口。明知此食高糖高脂,是健康的鸦片,但笔者每每仍如飞蛾扑火般铤而走险,事后又要引起长长一段时间的自责……这就叫人生吧!需知,诱惑,也是人生一道很诱人的风景呢!
菠萝油
此外,就是众所周知的广式奶茶。广式奶茶原则上应属西式的,因中国茶从来是不加糖不加奶,着重的就是茶叶的原香;真正英式红茶远没广式奶茶如此稠浓、厚重。大约华人习惯喝浓烈的功夫茶、花茶,一般的英式红茶口感不够强烈,因而就有此独创的广式奶茶,又称“丝袜奶茶”,即为将茶及奶通过一条长长的粗布袋反复调匀,最后就成又稠又厚的广式奶茶。而那白粗布袋因反复运用,被茶汁染成深褐色,长长的酷似女人的丝袜,故有此别称。
“丝袜奶茶”
此外,如“姜汁撞奶”“大良奶皮”“焦糖炖奶”等,酷似西点中的奶冻布丁之类,只是可能因为中国人不习惯冷食,因而都是炖得热腾腾的端上桌。
焦糖炖奶
程乃珊另一篇刊于《食品与生活》2012年第6期的《蛋挞与葡挞》说蛋挞、葡挞更是充分吸收西点之长的广东点心的代表。
这两款现今广东酒店茶楼必备的名点,给人的感觉是近十来年因港澳的影响才风行起来,其实据程乃珊所述,上世纪二十年代就成为当时风行的茶餐厅的主打点心,进而风靡上海滩,直到五六十年代,在广东点心店林立的四川路,如“利男居”“一定好”“新亚”等茶楼酒店,无不当街开市,现制现卖,大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