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今追昔‖“飞羽”文学梦(一) 作者/程思 程占全
梦圆医巫闾
传承北镇文明 弘扬医闾文化 打造地域精品
文友直勾勾地盯着我:“啥?还有个飞羽文学社?”
我也是一脸无奈,继而又是一阵的悲哀。怎么,在北镇这块地方,搞文学创作的人竟然不知道“飞羽”文学社,这,是谁的责任!可不管咋说,我是难辞其咎的。在北镇,乃至全国,从“飞羽”飞出了多少人才:王莹、徐家林、李艳英……现在,他们不仅作品频频获奖,而且在各自的天地里也大都小有名气、举足轻重。
不行,我忽地觉得,我下手晚了,我这个“飞羽”的创办人有愧于飞羽社友、有愧于北镇文坛,我该坐卧不宁、心如刀绞了!一时间,我热血沸腾、激情高涨,猛的啁了一大口酒,随手铺开了纸。文友笑了:这又何苦,回去好好想想,慢慢回忆吧!
一
说来也是,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北镇汪家坟农民成立“飞羽”文学社的事,就白纸黑字地刊登在1984年8月7日《辽宁日报》上:“北镇县汪家坟乡张宝富等9名青年自愿结合,办起了'飞羽’文学社;他们年龄最大的25岁,最小的17岁……”,8月11日《锦州日报》也做了报道。接着《锦州群众文化》又以《起飞了,稚嫩的羽毛——'飞羽’文学社漫记》刊登了北镇县文化馆岳鸿臣老师的新闻特写。
其实谁也不知道,产生办个文学社这个想法,那是我的一次偶然。在1984年7月4日的日记中,我曾这样记述:“下午铲地时,忽然想起办个文学社,办个小报,以促进全乡文学创作趋向繁荣。真是狂妄以及!”
有了想法,我的这颗心就不安分了。那些日子,我除了上班、写作,完成乡里交办的事外,满脑子都在想着办文学社的事。骑上自行车,去联系文友,咋联系?谁能挑大梁?谁是能胜任文学社的担当?一大堆问题摆在眼前,这是事实。其实,在我的周围,聚集着一大群农民文学青年。在跟他们的接触中,我了解到:他们渴望着知识、渴望着交流、渴望着抱团在文学的死胡同里打拼,我思考着、忙碌着、奔波着。在7月16日的日记里我这样写道:“文学社,我筹备要建了。我当努力去做,尽快办好!”
这里附上1984年《锦州日报通讯》(锦州日报创刊三十周年专辑)上刊登的《他有股钻劲》,算是让人们对当时的我有一个了解吧——
人们都说,“小程搞新闻报道有股钻劲。”这话基本上概括了他的特点。计算了一下,程占全搞新闻报道的两年中,共在上级新闻单位发表了一百五十多篇稿,去年还被《锦州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
一九八二年七月,程占全经过考试被乡党委录用为通讯报道员。他刚上任时,一连写了十多篇稿,都如石沉大海,可是小程这个年轻人很有恒心,一点没灰心,不气馁,认真地从自身找原因,虚心向老通讯员学习。记得有一阶段,他一连十几天没回家,妈妈惦记儿子,打发他妹妹到乡政府去看望。原来,小程跟随老通讯员下乡采写新闻、组织稿件去了,他们共采写了十几篇稿,被新闻单位采用五篇,从此小程在新闻写作方面入了门。后来的五个月里,他就在《锦州日报》上发表了九篇稿。
程占全不满足于自己的成绩,他认真地学习了新闻写作和文学的基本知识,在写法上下了不少功夫,写出了一些生动活泼、情趣盎然、文字流畅的小稿。如《梨果飘香诗满怀》、《农家花香》等,都给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被《锦州日报》主编列为样板!
一晃半个月过去了,那是7月19日的一个晚上,我约出了就住在乡政府不远的汪玉峰。这个汪玉峰是我高中时的同学,颇有才气。个头不算高,说起话来慢声拉语、慢条斯理。汪玉峰问我——你到底为了啥?我说,就是想多培养几个文学爱好者,让大伙儿多出成绩,能够成长!这么跟他跟他一说,汪玉峰忽地站起,兴趣盎然、激情澎湃、喜形于色,连连说:行!干!
这个汪玉峰后来成了文学社的副社长。关于这个汪玉峰,就让我们读一读我在1983年12月5日《锦州日报》上发表的《刻苦自学的汪玉峰》吧——
汪玉峰是北镇县汪家坟乡汪家坟村的青年社员,几年来,他坚持自学汉语言文学,取得一定成绩。
汪玉峰的父亲双腿残废,行动艰难,妹妹们又都小,他是大头顶,和妈妈一起侍弄责任田,支撑着五口之家。但他自一九八〇年高中毕业后,没有因家庭负担重而放弃学习。劳动之余,他专心致志地学习大学汉语言文学课程,孜孜不倦地阅读文学名著。家乡的一切,激发起他搞创作写小说的热情!村里有人议论说:“一个庄稼人,学那玩意有啥用?”还有个别人讽刺挖苦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风言风语没有动摇汪玉峰的信念,讽刺挖苦没有使他灰心丧气;爸爸妈妈的关怀支持,使他对前途充满了希望。不论盛夏还是严冬,他坚持在田间地头、家里屋外啃他的书本。他是乡文化站的常客。三年来,他先后阅读了中外文学名著二十余部,写下了十几篇小说,并且正在系统地自修大学语言文学课程。为了充实自己的头脑,在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情况下,他今年仍拿出二十余元钱订阅刊物。有人问他,这样学习是为了啥?汪玉峰微笑着说:“富兰克林的话正适用于我,读书学习'是我唯一的娱乐’!”
说实在的,就我们两个能办文学社,真是天大的笑话。我思忖着,想到了中学时的同桌张宝富,那个被数学老师揶揄为“大文豪”的张宝富。那日,我下班顺路去了他家。我开诚布公地和张宝富谈了成立文学社的想法,交代了我和汪玉峰的筹划,我们二人竟不谋而合了。
张宝富何许人也?请看我发表在1983年10月22日《锦州日报》上的《梨果飘香诗满怀》——
山乡秋夜,月光皎洁。北镇县汪家坟乡屈屯村西北山沟的一片果园,散发着梨果醉人的馨香。果园里,传来一个粗犷憨厚的声音:“江山多娇人多情,使我白发永不生!对此江山人自豪,使我青春永不老……”
诵诗的人叫张宝富,今年二十四岁。他在中学读书的时候就爱诗,毕业回乡务农后,仍孜孜不倦地阅读文学名著,参加创作函授,写诗寄情……家乡的山水、庄稼、树木都曾使他激情满怀,诗兴大发;父老的音容笑貌、朴实的品质、劳动的欢欣,更使他不能忘怀。
前年,他和家人商量,承包了集体的一片果园,劳动的辛苦与丰收的喜悦,使他的诗思想内容更加充实、更加深刻。他的《一秋了却十年愁》、《这才是秋的故乡》等几首诗作,在县里的业余作者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一秋了却十年愁》获得县文艺创作三等奖。结婚后,张宝富也没有搁下笔。今年的果园又获得了丰收,卖果三万斤,全家人均收入可达千元,张宝富高兴地对人说:“生活富裕了,我更要写诗,让我的诗也获得丰收,用诗来抒发我的感情!”正是:根植沃壤木葳蕤,梨果飘香诗满怀!
顾问:汪毓铎
【顾问简介】
汪毓铎,男,1960年8月生,1979年7月毕业于北镇高中。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硕导。九三社员。大连理工大学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硕士毕业,主要从事通信与信息系统方面的教科研工作,任职以来,发表SCI、EI、中文核心期刊及国际会议等学术论文近30篇,教育教学改革论文10余篇,编写出版教材5部,主持完成或参加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拥有专利两项。
共同学习 共同提高
顾 问:刘兴龙
【顾问简介】
刘兴龙,男,满族,1960年11月生,大学学历,文学学士学位,现任市委宣传部学习室主任。从事宣传工作近30年,爱好文学创作,许多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作品在锦州日报、关外文学、满族文学、中国妇女报等媒体发表。《中国船》、《亲情》等作品荣获锦州市国庆征文一等奖,全国青春文学征文、屈原杯征文优秀奖。现为北镇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锦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创作团队:
魅力之光 激情澎湃 王莹 五朵 经典老歌 李艳英 时来运转 黑马 桥溪 风展翅 静观山水 田文阁 回眸一笑 天香园 墨言辞 杨友安 烟烟 金鑫 婕子 双清 清茶一盏 芙蓉出水 朔风 微笑向暖 修篱种菊 徐加林 幽州怪侠 惜福
主管:程占全
《梦圆医巫闾》综合文艺
总策划
苏启明
策划
庞凯 程占全
编导
程占全
摄录编制
安宁 赵毅 陈宝成 李时聚
统筹协调
孟鑫
文学编辑
程思 艳玲
演播
郭战 成功
制片人
程占全
监制
苏启明 庞凯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往期精彩回顾
| 谢凤钰作品欣赏
| 徐家林作品欣赏
|李月华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