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伤寒论》第6条

作者:刘丹

太阳温病证基本脉证

【原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

【译文】太阳温病证的表现是,发热,口渴,怕冷不明显。太阳温病证类似于外感风寒性质的太阳病,因是阳明热盛证没有审明病变证机,通过辛温发汗的药表证解除,里证加重了,如果伴有汗出,身热比较明显,身体有如火烧的感觉,寸关尺三部脉皆浮,身体沉重,嗜睡,鼻息声粗力,说话困难。这是阳明热盛证,错误使用下法或泻下方法,导致小便不利,眼睛直视,大小便失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的治疗方法呢?其主要原因是阳明热盛证有类似于阳明热结证,因没有仔细审明病变证机。因是少阴病寒证或热证而没有审明病辨证机,过度治疗或过度使用寒凉、温热的药,会导致疾病演变为厥阴热证,轻者身体轻微发黄,严重者会出现惊悸,惊痫,手足抽搐。因是热证再误用火针或火法熏蒸治疗,这样一次的错误的治疗方法,病情尚能延续数日,多次错误治疗必定会加重病情,导致亡阴亡阳。

【校注】

太阳病:太阳病有十二个证型,太阳温病证的基本脉证。

不恶寒:轻微怕冷。

若发汗已:使用辛温药发汗已者,治疗之后。

身灼热:里证加重,身体发热似烧灼一样,发热比较明显。

名风温:根据其病证表现是阳明热盛证。

脉阴阳俱浮:寸关尺三部脉俱浮。

身重:身体沉重。

多眠睡:嗜卧。

鼻息必鼾:鼻呼吸音粗大。

语言难出:说话困难。

若被下者:下法或泻下方法治疗,阳明热盛证有类似阳明热结证。

失溲:大小便失禁。

若被火者:使用辛温的方法治疗,少阴热证有类似少阴寒证。

微发黄色:身体轻微发黄。

剧则如惊痫:惊悸,惊痫,病位在心、肝。

时瘛疭:手足抽搐,病位在肝;

若火熏之:火针或火法熏蒸治疗。

逆尚引日:一次错误治疗病情尚能延续数日。

再逆促命期:多次错误治疗加重病情。

(0)

相关推荐

  • 三焦经脉解伤寒论6

    06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sou),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 ...

  • 《伤寒论》第6条

    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6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 ...

  • 仲景之惑:阳明病到底是什么?

    日期:2021年01月04日 感悟:古老医学进入现代医学体系的唯一理由就是治病有效,若非如此,那就是欺骗. 一部伤寒天下解,古往今来多分歧.<伤寒论>阳明病的病因可以从太阳病.少阳病传变而 ...

  • 读《伤寒论》第6条太阳温病有感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 ...

  • 温病与太阳病辨析

    编辑整理  十方世界 温病与太阳病辨析 导读 伤寒论的讲法有很多,有的老师按照条文依次讲解,有的老师按照方剂进行详细分辨,还有的老师按照证候对比辨别.这些讲法各有特点,都是为了方便我们辨别记忆伤寒条文 ...

  • 解读伤寒论198

    解读伤寒论198

  • 解读伤寒论197

    解读伤寒论197

  • 解读伤寒论199

    解读伤寒论199

  • 解读伤寒论196

    解读伤寒论196

  • 解读伤寒论200

    解读伤寒论200

  • 解读伤寒论195

    解读伤寒论195

  • 解读伤寒论201

    解读伤寒论201

  • 解读伤寒论194

    解读伤寒论194

  • 解读伤寒论202

    解读伤寒论202

  • 解读伤寒论193

    解读伤寒论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