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古井”的岁月
“古井”的岁月
我家后面十米处,有一口高约三米五,圆径约一米五的300多年的古井。井水冬暖夏凉,清洌可口,是远近几十里外人都称好的一口名井,是全村2000余村民,唯一寄以饮用或洗衣、洗菜不可或缺的水源。
古井,依瓯江流域雁门山麓而生,水源充盈,水质优良。井边石坎上,松针树与芭蕉树茂密葱茏,相得益彰;井路旁条柳依依,绿草成茵。一条水泥小路通往千家万户。早晨,村民们按次序,或用肩挑水,或用手提水,一趟又一趟地将全家饮用水备足;夏季的中午,妇女们聚集在树荫下洗衣纳凉。边洗衣服边说笑话,不时个个捣衣锤声和着阵阵笑声,仿佛戏台上的欢乐剧在此起彼伏;再加上小孩们,跟着大人去树荫下玩耍,听金蝉声嘶力竭地鸣叫,看小蚂蚁怎样上树等等,实在热闹非凡。
近年来,由于住厂房内的打工者安全事故频繁,厂房内不许住人。于是,打工仔们找附近的村庄安顿,村内一股“出租房”承租的热流,像钱塘江的潮汐猛然而至。离古井几米处有一片杂草丛生,野花怒放的闲置地,几日间变成了违建的简易棚屋。棚屋内,约15平米的空间,摆着一床一小桌,配上一扇小的可怜的窗户,一排排简易屋并列而立,分别出租给了打工仔们。层出不穷的打工仔你来他往,瓜皮、废纸、剩菜剩饭到处乱扔乱倒,弄得环境卫生像垃圾场似的一塌糊涂!而房东们为了满足承租者,还在简易棚外的空间处,挖坑做公共卫生间,其污物就排到坑内自行渗水! 这样以来,其井水看是清清,实则受污水的渗入,水味变得咸滋滋的。而后,村民们也就不敢饮用这口井的水了,只是打工仔们偶尔洗下衣服而已。
一个寒冬的下午,一外地打工仔的四岁小女孩调皮地在井边玩耍,不慎掉下了井里,由于井水满,井边无大人,抢救来迟,奄奄一息了!幸好,这家承租人共有四个小孩,“走”了一个还有三个,故家人也没怎么闹腾;况且该井又是古井,是大众的,再说小孩的调皮与家人的看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后来只是出租人给承租人的小孩,办了善后,再安慰一下也罢了。但这口井是彻底的“失信”了,人们连洗衣服也很少用它了。
后来,一位好心邻居将井口用水泥加注,高出地面六十厘米,并用木盖盖好,以防万一。偏偏井边一家出租户,半新旧五层高的两间砖瓦房倒塌了。因为这两间房原来只有三层,后来因出租房这么吃香,房东在三层上面又加了两层,也许本来就不是混凝土结构的房子,后加两层,负重难以承受,所以倒塌是早晚的事。因为是白天,打工仔们都上班去了,无一人员伤亡,只是所有家什报废;而这口古井与井边石坎上的芭蕉树,被塌下来的乱砖头彻底掩盖了!可村民们那颗爱井之心从无消退,经过村民们的齐心协力,将压在井上的乱砖瓦砾一板车一板车的运走,古井的原貌,重见天日。
但好景不长,上级一声令下:旧村改造,雷厉风行!村民们搬迁的搬迁,移居的移居,前后不到半年,一个2000余人口的村庄,被挖掘机的咣咣声掘为平地,连同300多年的古井被“埋葬”在地底下,有谁能顾及这村落的古井呢?君不知那亘古的水脉,石罅里细细的水声,流向何方?
天啊!好好的一口几百年的名井,祖祖辈辈赖以饮用、洗衣、洗菜的好水,是人们纳凉、说笑、听蝉鸣蛙叫的中心驿站,就这样消失在遥远的世界,谁能为它祈祷?谁能与它重逢?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真名:林春国
笔名:平屹
浙江温州人
喜欢:独坐窗台下,静品香茗茶,关心人间事,自乐自潇洒。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