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周年丨红色印象(组章)

《瞻仰遵义会议会址》
南来北往的膽仰者,磨平了那条通往圣地的石板路。
共产党人为了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付出了赣南闽西中央苏区,付出了数万将士的生命,付出了十四载的漫长光阴。
这次会议其实十分简单。一个小院一栋楼,青瓦丹柱,灰砖白墙。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槐树。一间27平米会议室,20张木架藤条折叠靠背椅。普普通通的陈设看不出一丝特别。
这次会议又确实非同凡响。在残酷的战斗中召开,在激烈的辩论中进行,在独立的思考中抉择。灵活机动战术得到回归,三军士气得到重振,指导思想得到确立。
它改变的,是一个政党的最高建筑。它挽救的,是中国革命的命运。
历史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对于舵手的选择,其实在会议之前,就早已悄然发酵。真正催生的,是那一次次灼人胸膛的炉火。
《太平渡》
那块巨大的老鹰石,中流砥柱地矗立河床边上,沉默不语。
河面已变狭窄,那水,仍然清澈得幽蓝。弯弯曲曲,像系在群山脖颈上温莹细软的绸缎。
伫立在当年的水位线上,依稀可见赤水河的汹涌澎湃,依稀可见三万红军将士,穿着草鞋,穿着单衣,扛着枪枝弹药,在三月的寒风之中,跨江疾行。
没有闲赏山水的逸情,生死存亡竟然系于双脚之间。三万对四十万,巨大悬殊不算自明。
一会儿在河东,一会儿在河西。
在一个地方不能摔两次,但是不二过的毛先生,硬生生给黄埔军校的校长,上了教课书之外记忆深刻的一堂课——什么叫随物赋形,什么叫灵活机动。
飞机大炮对步枪长矛,大米罐头对野菜杂粮。装备的优劣,给养的差异,决定不了一场战争的胜负。
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闪耀光芒的信仰和坚定如铁的意志。
《青杠坡战斗遗址》
三座山头,两条沟壕,绿荫葱茏,遮掩山体。
已经,听不到冲锋的号角,闻不到刺鼻的硝烟,看不见汩汩的鲜血……
我无法推知,在这个狭小的隘口,当年发生战斗的惨烈。
只知道,从不使用的干部团,向敌人发起了冲锋。
只知道,红军的总司令亲上前线,指挥作战。
只知道,敌我双方,此役伤亡六千余人。
一座高高的纪念碑,矗立天地。
一排排低矮的坟冢,聆风听雨。
有的有名有姓;有的,只有一颗鲜红五角星。
我不知道,这片黄褐色土地里埋葬着,哪位母亲的儿子,哪位妻子的丈夫,哪位孩子的父亲。
两军相逢勇者胜,似成不待明言的铁律。这是称职的表现,优秀的代称,勇士的座右铭。
而依据敌强我弱的形势,主动撤离战斗,更让人佩服能进能退的睿智和敢于否定自我的勇气。
《苟坝会议》
村子边上那棵400多岁的老树,见证了这次会议的独特:从形成决议到更改决议,从众人否定到众人肯定。
这次会议,滋长出实事求是的果实,证明着掌握真理的,有时并不在于人数的多寡。
打鼓新场,弥漫着钱粮衣物的诱惑。饥肠辘辘的红军,如同一条饥饿的鱼,对那份香饵充满了冲动。
在那个漆黑的夜晚,有一盏昏暗的马灯,孤独地行走在崎岖山间,宛如一柄利剑,刺破了风雨如磐的幕帘。
不为个人得失,不为个人名利,只为对革命的责任与担当。
智慧,执著,团结,避免了一次全军覆没的危险,避免了无数生命的涂炭。
崇敬与信赖,不是凭借一纸命令建立的,而是依靠无怨无悔的奉献,以及无数次实践检验的灼见。
如何拍出超越92%人的优秀短视频?
丨第六届手机短视频特训营来啦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腾讯内容开放平台【企鹅号】、【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