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愿意承载你看似没有、其实重如大山般的期待
任何人来到我们的生命里,一定都有其深意。
我,一直这样认为。
尤其是事过境迁,往后回首,抽离出来,以局外人的身份,去观察那时、那地、那情、那境中的那个你,那个他。
人若愿意去总结、去学习、去成长,那么,经验教训就真的都是财富了。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经历都有意义,任何相遇都值得感恩。
就像此刻我坐在电脑前,在键盘上敲下这篇文字,内心却真是如止水般冷静与客观,尽管即将要剖析的那个人,是过去的那个自己。
愿意将过去的自己分享出来,实则已证明,我已从过去的那个“我”中破壳而出,茁壮成长了。
但我却也还看到,好多人,却如过去的那个我一样,依旧包裹在密不透风的蛋壳里,苦苦挣脱不了。
于是,想要分享自己的故事,而后再去给出分析,这也是一种关爱了。
有过一段一度令我跌入潭底的感情。
我们在一起断断续续近4年,但走的并不容易。
因为他小我几岁,待我硕士毕业,他还在学校。因此,在我离开学校后,我承担得就更多了些。
他有任何困难,我会主动去支持,甚至超出我能力范围之外的,我也一定是要想办法为他去解决与分担的。虽然他经常表示,我不必这样,他自己能解决。
但我还是不放心。
看到我的劳累,男孩就会抱歉地说,“等我毕业后,就不会让你再受这些苦了,我会弥补你的。”
那时,我还不懂,亲密关系里,一旦一方需要去“弥补”另一方,它其实已经失衡了,已经出问题了。
但我还是经常委屈自己,做自己不愿意的事,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渴望,拼命去付出,想要换取自己想要的被爱,被重视,被尊重。
日子长了,委屈也就来了,抱怨也就来了,只要男孩没按我的预期出牌,我就会莫名难过,莫名焦虑,就会觉得,他不在乎我。
他责备我无理取闹,我感到委屈,觉得自己付出了那么多,他却不领情。
于是,争吵不断,他越来越冷淡,越来越不想解释。
我越来越不安,越加拼命去付出,如张爱玲所写,甚至低到了尘埃里。可一味付出,换来的却不是自己的被爱,被重视,被尊重。
我俩的痛苦状态维持了一年多后,他宣布了自己“新的恋情”,他要透透气。
我完全奔溃了,世界瞬间坍塌。
我开始正式系统学习心理学,也正是始于那段感情。
如果回望,我才清晰地看到了那时的自己。
那个女孩子,尽管在别人眼里,很有才华,很有能力,但其实在内在深处,她是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应该被尊重的,被重视,被爱的。
因为她成长在一个亲子关系不和谐的家庭,生活在一个热暴力和冷暴力交替上演的家庭,从小内心就是恐惧和害怕的。
还是孩子的她,内心就烙上了“不被父母重视”的印记,并深深认同这种状态,因此,长大后,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也觉得自己不配得。
于是,为了配得,为了被爱,她便会极尽所能牺牲自己,只为换取对方的关注,就像小时候,她在家里所做的那样。
很乖,很听话,很懂事,就希望自己变好,父母就能够不争吵,就能够更爱自己一些。
可是,和谐的亲密关系中的两个人,虽然彼此链接,但一定都是独立、自由的。
一味去付出,或者甚至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指责,只会让对方有种被控制的窒息感,觉得无能、无助、甚而自责,完全失去了自由与独立。
没人愿意去承载你看似没有,其实重如大山一般的期待,没人愿意常年不断地背负你那个叫“渴望被爱”的大包袱。
于是,他/她自然就会想去“透透气”,以便从外面的关系中感受到自己的独立、不被依赖、不被要求和不被控制的自由和自在的感觉。
而今,回头去看,清晰地看到了那个挣扎的自己,那个被控制的他。
于是,当我再次开始新的恋情,我便告诉自己,要好好去修炼,用心去喂养内心的那个小小孩,让她成熟起来。
认认真真回到自己的内在,探索内在世界,感受自己的感受,觉察自己的需求和渴望,感受自己的情绪和愿望,重新建立对自己的认知系统,对自己的自我评价系统。
对很多原生家庭里爱没有俱全的女孩子,要想摆脱“一味付出”的恶性循环,看见自己必定是第一步。
只有当我们真正地从内在看见自己,愿意穿越恐惧害怕和担心,愿意与内在深处的那个自己建立连接,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地给自己一份重视,一份尊重,一份爱!
也只有自己真正重视自己,尊重自己,爱自己,也才会停止向外索取的脚步,也才会不用一味付出变相去索取对方的关心,去绑架对方,去剥夺对方的自由与独立。
这个对方,包括爱人,也包括我们的孩子。
佛佳想要再次告诉你,没有人愿意去承载我们看似没有,其实重如大山一般的期待,没有人愿意去常年不断地背负我们那个叫“渴望被爱”的大包袱。
好好喂养内心那个没有成熟起来的小小孩吧,先修自己,而后,再去纯无所期待地去爱人。
相信,生命就都会有转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