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自己无知,才是认知升级的关键
一个人最大的障碍,是所知障
探索人生哲学 | 追求自我成长
『自言稚语』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异是什么?智力?技能?人脉?
都不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异其实是认知能力的差异。
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有一对双胞胎,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一起大学毕业,一个加入了互联网公司,一个进入了央企报社。
10年后,去互联网公司的那位已经年薪百万,而且满街都是挖他的猎头。而去报社的那位,因为传统媒体沉沦了,整个产业都在快速衰退,一家家报纸停刊,一切都需要重来。
双胞胎的素质和能力其实并没有太大差异,努力程度和职场关系其实也都没有问题。这里的核心关键在于,他们所依附的经济体,一个在快速崛起,一个在快速奔溃。
而两个人的不同选择,背后往往都是他们对现实的认知差异造成的,一个能够认知到未来的变化,另一个只看到过去和现在的状况。
一个人认知的高度,决定着他未来选择的质量。
当你有了更高的认知能力的时候,你就能够让自己的思考,决策,行动都更加符合当前和未来的现实环境。
而提升认知能力的意义,就是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知世界,不断地构建和完善自身的价值观体系,从而做出符合内心也能够适应未来变化的正确选择。
1
认知的四个层次
一起来看看下面这张图:
这张图描述的是邓宁-克鲁格心理效应,也称为达克效应,它是指一种认知偏差,能力欠缺的人往往会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错误地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优秀。
一个人的认知,有这样四个层次: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知道
不知道自己知道
95%的人都处于第一种认知状态中,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有没有做对,反过来还会觉得自己什么都懂,狂妄自大,进入到一种自以为是的认知状态,这样的人就是图中站在愚昧山峰的那类人。
所以他们往往会习惯这样,你和他提到一个东西,他潜意识会先否定。
比如你满怀诚意地把好的文章推荐给身边的朋友,他们的反应往往是——
“这种鸡汤文章一大堆,肯定有专门的团队来写……”
“你认同作者,说不定作者就是故意迎合你这样的书呆子……”
结果就是他把自己的大脑封闭起来,认知开始僵化。
一旦思维僵化了,那就很难跟上这个真实世界的快节奏,更不可能自发地去发现自身问题,进而打破自己。
有人说无知者无畏,可是,无知者同时也冒着巨大的风险。
这就像一个拿着火把的人横穿一个炸药库,肆无忌惮地到处乱跑,却不知道自己正处于随时可能被炸毁的险境。
大部分人的碌碌无为,往往都因为他们处于这种“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这种认知状态给了人们一种虚假的自满,让他们丧失了好奇心,也丧失了探索欲,而这些特质恰恰是一个人快速成长,认知升级的关键。
2
已知论 VS. 不可知论
在《十三邀》里,有一期的访谈对象是搜狗公司CEO王小川。
作为一个头脑聪明,研究过计算机,生命基因科学的学霸,他抛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主张——科学是有边界的,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的未知,我们需要去重新发现它,重新解释它。
他说,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如今的科学并没有办法给出解释,你很难通过计算机来预测下一周的准确天气情况,你也没有办法让计算机通过一个胚胎的DNA序列来预测出它最终能生长成一个什么样子,
王小川所展现出来的是一种“不可知论”,就是时刻意识到到自己的无知,保持一种对自身知识的局限性的认识。
反观生活中的大多数人,我们更愿意相信一个“所见即所得”的世界,更愿意依仗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划定认知的边界。
然而,我们看到的世界是它真实的样子吗?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亘古不变的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就像你看到的蓝色花朵,不是因为它本身是蓝色的,而是因为它反射了蓝色光而被我们肉眼识别成蓝色,甚至可以说它唯一不具有的色彩就是蓝色。
甚至还有人说,也许我们就是生活在黑客帝国里,躺在那儿,脑子里面插了一根电流,外在的世界不过是大脑受到刺激之后的感知,就像我们戴上VR眼镜,感受到的世界就像真实的一样。
而在过去古希腊人的世界观里,他们支持的是亚里斯多德的“地心说”——
这个世界是由土,水,火,气和以太组成,所有行星都围绕地球转动,包括太阳,而物体的运动需要借助外力。
之后在17世纪,因为观测到的天文现象越来越多,越来越准确,亚里斯多德的世界观崩塌了,被更先进更具现实意义的“牛顿世界观”所取代——行星都是围绕着太阳做非匀速椭圆形运动(包括地球),地球是有万有引力的,而一个物体在无外力的情况下,可以保持做匀速直线运动。
然而到了如今,“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出现,又彻底颠覆了牛顿世界观的核心拼图——它告诉我们所有物质的底层本质都是能量,都具有一根能量弦线,而引力是空间扭曲的结果。
由此可见,对未来的认知是开放式的,我们虽然不知道未来的世界具体会是什么样子,但是毫无疑问,我们会不断地发现新的知识,新的理论,同时也必然不断更新,不断推翻已有的认知。
乔布斯曾经说过“我愿意用我所有的财富获得一个机会——与苏格拉底交谈一下午。”让乔布斯放弃财富与之交谈,那苏格拉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在古希腊时代,有人去德尔斐神庙问先知,“谁是雅典最聪明的人?”,先知回答说:“苏格拉底是雅典最聪明的人。”
可是,苏格拉底却说——
“我一点儿都不比别人聪明,我其实什么都不知道,但有一点,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不知道,而所有其他人都认为自己知道。”
苏格拉底秉持的是一种“不可知论”——未来是未知的,而我知道自己不知道。
3
承认自己无知,
才是认知升级的起点
正因为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有些人总是会有好奇心去探索世界,改变固有的经验和价值观,打破自身认知的局限和边界。
这类人虽然处于“达克效应”的绝望谷底,但是却会在认知不断升级的过程中,走上开悟之坡,甚至像苏格拉底那样成为大师,登上持续平稳的高原。
其实,人类近代的科学革命就是建立在这种对自己无知的知晓状态之上。
在《人类简史》这本书中,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讲到了一个有趣的例子。
公元1459年,在欧洲人的世界地图上,满满当当地都是亚非欧大陆,没有一点儿留白,因为那个时代的人类,认为地球上所有的知识,所有的地理都已经被全部知晓和掌握了,他们不知道还有很多东西是自己不知道的,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就禁锢在那张只有亚非欧大陆的地图上。
直到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欧洲人才突然发现,这个世界除了亚洲,非洲,欧洲,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
所以在1525年开始,欧洲人画的世界地图,和过去有明显的区别——就是会在地图上留下大量的空白。
留白是什么意思?就是承认自己不知道。
而恰恰是这些地图上的留白,像一块吸引力极强的磁铁,让欧洲人前仆后继,希望填补这些空白,也让欧洲各国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后来在世界上有话语权的强国。
继续往后看,你会发现,为什么在鸦片战争时期,大清帝国输那么惨,因为大清的故步自封,闭关守国就是一种“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认知状态,相比于欧洲列强的“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两者的认知高度迅速拉开了距离,按照猎豹CEO傅盛的说法,就是一群怀揣现代物理学认知的人,打败了另一群信奉四书五经认知的人。
一个真正知道自己无知的人,他就能看到一个更广阔的未知世界,而这种未知会促使他内在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而这种好奇心恰恰会驱动一个人去探索去思考,进而升级自己的认知。
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总是持有一种“已知”,认为自己在某一个领域已经获得了足够多的知识,那我们往往就会表现得傲慢和自负,甚至愚昧无知。
知乎大V采铜在一次分享上也说过一个案例。
在摩拜单车创立之前,创始人胡玮炜参加了一个创业讨论会,跟几个天使投资人和工业设计师聊天,当时就有人提出来,能不能做一个共享的自行车,大家可以自由借,自由还,方便大众。
当时一提出来,大家就都觉得这个点子特别好。可是随着更多细节的讨论,就有很多人说,这个事情太难了,做不到。
提出特别多质疑不是那些天使投资人,反而是很多工业设计师,他们有各种各样的疑问——
这个车怎么能做得足够坚固?
共享自行车怎么防盗呢?
用完的自行车要停在那里呢?
自行车日晒雨淋,报废的周期会不会太短,成本是不是太高?
最后,他们都觉得这件事情不靠谱,根本不可行,所以他们从一开始就选择退出。
结果,只有胡玮炜一个人觉得这件事是可以做的,所以她最后就把摩拜单车做起来了,成了摩拜单车的创始人。
胡玮炜并不是一个设计师也不是工程师,之前只是一名汽车行业的记者,但也正因为她不具备这么多专业领域的知识和经验,所以比起那些经验老道的工业设计师们,她更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从而也更容易把眼前看到的东西所构成的边界打破。
有时候,知识和经验可能就是一个牢笼。以为自己很厉害,很可能是自己真的很无知。
如果不以过去的已知遮蔽未来的无知,那么过去的已知就不会构成我们认知上的障碍。
4
如何摆脱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认知层次?
那如何意识到自己的无知,避免落入“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自满,自我封闭的心智模式中呢?
1. 抱持空杯心态
其实,在意识到自己无知的时候,我们就保持了一种“空杯心态”。
什么是“空杯心态”呢?
古时候,有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想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老禅师的徒弟接待他时,他的态度很傲慢,心想:我是佛学造诣很深的人,你算老几?
后来老禅师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可在倒水的时候,明明杯子已经满了,老禅师还是不停地倒。
他不解地问:“大师,杯子都已经满了,为什么还要往里倒水呢?”
大师说:“是啊,既然已经满了,干嘛还倒呢?”潜台词就是,既然你已经很有学问了,干嘛还要到我这里来请教呢?
空杯心态,是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着的杯子,变得谦卑。它让我们不会被过去的学识和经验所限制,而是让我们怀着否定或者放空过去的一种态度,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新的环境,新的事物。
这样一种空杯的状态,不仅仅能让我们不被过去固有的认知所束缚,还能够让我们的大脑处于开放发散性的思维状态,从而对新的事物有更深的洞察力。
这种谦虚好学的姿态,是一种以承认自己无知,把当下当作认知起点的状态,而这样的一种自觉无知的心态会激发一个人的好奇心。
而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思考、提问的心理倾向。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也是个体寻求知识的原生动力。
2. 把“极度开放”当做人生原则
自我进化,认知提升的最大障碍,就是无法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我们会本能地有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主观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瑞·达利欧在《原则》这本书中,反复地强调了“极度开放”这个原则,而这个原则也正是打破自己,让自我进化最有力的解决之道。
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新的知识,当它们和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冲突的时候,我们可能就很难去接受它们。
因为我们已经根据旧有的知识经验建立了一套心智框架,而我们对于新事物的思考往往也会基于这套已有框架,从而就容易让我们对新事物的思考出现偏差。
这时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开放的心态,这意味着我们愿意放下对事情正确与否的简单判断,而是在共同探讨的层面上理解问题。
这种开放性的心态会让我们敢于放下已有的思考框架,拓展出一种新的视角,或者换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在一个金融自媒体达人的创业分享会上,分享嘉宾说起自己有一次跟新东方总裁俞敏洪见面,那天他想要聊聊自己对于教育行业的看法,而俞敏洪让他等一等,转身去办公桌上拿了一个本子和一支笔。
那天他们聊了很久,而俞敏洪在那个本子上记录了满满三页纸。
明明各方面都已然可以碾压别人,但俞敏洪对待他人的心态却不是否定和批判,而是开放地学习。
就是这种极度开放的心态,让一些人拥有万事万物为我所用的大格局和高姿态。
他们都很清楚地知道,只有承认自己无知,跳出自我的限制,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审视自己弱点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高手。
而这种包容万物,极度开放的心态,让一个人更喜欢倾听而不是表达,更懂得谦卑而不是傲慢,热衷于求知而不是故步自封。
3. 时常进行反思和自我纠错
一个人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过渡到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这需要认知上的提升。
而这种认知的提升可以通过不断反思来促成,因为一旦我们开始反思,其实就开启了对自身的一种批判性思考模式。
反思,就是回顾过去的得失,错过的机会,做错的决定,成功的经验,还有对未来的借鉴和指导。
而在我的新书《心智突围》中,就对反思有极为详尽的阐释,并且有一套我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反思系统。
经常反思的人,会形成一种习惯性意识,假设自己是错的会有什么情况出现,也更愿意承受可能的挫败感。如此,承认自己的无知也变得更容易,更自然。
最后的话
一个人最大的障碍是所知障,承认自己无知,是自我认知升级的关键。
面对未来,最简单有效的策略,就是承认自己的无知,让求知所激发的谦卑心和好奇心,来扩大自己在这个世界的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