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的那些老教堂(上)
东正教即东方正教,又称希腊正教,是基督教三大教派之一。10世纪末,东正教由拜占庭帝国传入我国。15世纪到16世纪,随着俄罗斯统一的封建农奴制国家的形成,俄罗斯东正教会摆脱了君士坦丁堡的管辖,建立了独立教会。1721年,沙皇政府成立“东正教最高会议”。从此,东正教成为俄国国教。
17世纪,随着雅克萨俄俘的归化,俄国东正教传入中国。19世纪末,随着中东铁路的建筑和经营,东正教传入哈尔滨和中国东北。俄国十月革命后,流亡在哈尔滨的东正教主教、司祭们依附于塞尔维亚俄国东正教教廷,成立了“哈尔滨独立教区”。日伪统治时期,哈尔滨独立教区升为远东总主教区。1945年10月,东正教哈尔滨教区加入莫斯科全俄正教会。1956年10月,哈尔滨东正教会归属中华东正教会。
1898年6月,中东铁路工程局移驻哈尔滨后不久,俄国东正教司祭茹拉夫斯基便随着中东铁路护路队第二批十个哥萨克骑兵连来到哈尔滨。同年8月,圣尼古拉教堂在香坊军官街(后称军政街,现名香政街)设立。这是俄国东正教在哈尔滨,也是在我国东北的第一个司祭和第一所教堂。1899年,中东铁路工程局又在新市街(现南岗区主体部分)动工修建了圣尼古拉大教堂。1900年,俄国东正教最高会议根据外贝加尔教区建议,决定将“与外贝加尔相毗邻的北满东正教教务划归外贝加尔管辖”。

香政街上的尼古拉教堂
1903年,在中东铁路全线通车之前,俄国东正教最高会议根据北京传教士团和一些在“北满”司祭们的要求,经俄国財政大臣维特和陆军大臣库罗巴特金同意,于6月11日命令将“北满”东正教教务由外贝加尔教区移交北京传教士团管辖。库罗巴特金在同意上述决定的同时,还向俄国东正教最高会议提出了“仅将中国各省俄军已撤离地区的神职人员划归北京教区,而将俄军仍占领地区的神职人员划归就近的俄国符拉迪沃斯托克教区更为适宜”的建议。同年7月14日,中东铁路全线通车。根据中东铁路管理局命令,铁路沿线各教堂司祭等属于中东铁路供职人员,按月领取津帖。1907年中东铁路管理局民政处成立后,设立了专门机构管理沿线教务。
1907年,随着俄国乌苏里铁路与中东铁路合并,哈尔滨与符拉迪沃斯托克联系日繁。沙皇尼古拉二世采纳了库罗巴特金的建议,于8月21日发布了第9014号谕令;“自本年起,哈尔滨和中东铁路沿线东正教事务由北京传教士团划归俄国符拉迪沃斯托克教区管辖(随军教堂及北京传教士团直属的哈尔滨圣母领报教堂等除外),列为特别司祭管区”。在此后数十年间,符拉迪沃斯托克教区大主教叶甫谢尼多次来哈视察教务。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特别是1920年以高尔察克海军上将为首的鄂木斯克政府及其复辟运动潰败后,俄国贵族、临时政府官员、白卫军官等亡命者及大批普通劳动者涌入哈尔滨。百余名来自俄国各地的东正教神职人员(包括4个教区的主教、许多大司祭、司祭)也汇入这个流亡群中。1922年,哈尔滨的俄侨多达20万人。同年初,流亡在哈尔滨的原俄国奥连堡和图尔盖教区大主教麦佛季(旧译米佛提、迷夫杰等)以及新上任不久的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沃斯特罗乌莫夫,以中东铁路沿线侨居俄国东正教徒多达30万人,而且与符拉迪沃斯托克教区完全失去联系为由,向塞尔维亚俄国东正教流亡教廷提出了建立新教区的请求。3月29日,塞尔维亚俄国流亡教廷发布成立东正教哈尔滨临时教区的命令(后来去掉了“临时”二字),并任命麦佛季为本教区第一任大主教。6月2日,俄国东正教哈尔滨教区成立。9月27日,东正教哈尔滨教区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教区负责宗教事务的常设机构是教务委员会。它最初由五人组成(其中有两名世俗人员),1924年,根据教廷命令改由三人组成(其中一名世俗人员)。教区还设有监察委员会,最初由四人组成,1924年改由六人组成,负责监察财务收支、财产使用和工厂生产。虽有教务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大主教却是教区内的唯一独裁者。在教区第一届代表大会上麦佛季就明确指出:“主教是教区的执牧人、统治者,教区的一切权力归主教”。

东正教哈尔滨独立教区主教麦佛季

麦佛季圣诞主讲册
麦佛季1929年升任都主教,1931年3月逝去。4月1日,塞尔维亚俄国流亡教廷任命大主教梅列基为哈尔滨教区第二任首脑。梅列基原名米哈依·瓦西里耶维奇·扎鲍列夫斯基,毕业于俄国喀山神学院,曾后担任托木克神品学校校长、外贝加尔和涅尔琴斯克(即尼布楚)教区主教,1920年8月逃亡哈尔滨,次年应北京传教士团邀请主持哈尔滨圣母领报教堂教务,1930年升任大主教。在梅列基担任教区首脑的十几年间,东正教哈尔滨教区在日伪政权的支持下迅速发展。据统计,1932年哈尔滨教区共有教堂46所。当年的俄文刊物《亚细亚》称,“就是在国外的所有俄国东正教教堂也没有如此之多”。然而,到1940年该教区已辖有设堂区的教堂50所,未设堂区的教堂两所,学校或机关附属教堂8所,祈祷所6个,修道院3座,共有各种教阶的神职人员217人。此时,哈尔滨教区的辖区已包括了中国以外的库页岛、日本神户、印度尼西亚万隆和朝鲜等地。
1939年9月26日,在哈尔滨教区纪念梅列基任教职50周年之际,塞尔维亚教廷将他晋升为都主教,并任命他为该教廷远东地区代表,不久又任命他为远东总主教区牧首(当时塞尔维亚流亡教廷辖有西欧、北美和远东三个总主教区,三个一般教区和一个直属教区。哈尔滨远东总主教区牧首所在地)。于是他成为了所谓“东亚俄侨的统一者”。

梅列基
1945年8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和苏联出兵东北震撼了俄国东正教哈尔滨教区。这时,长期流亡在哈的原俄国堪察加教区大主教涅斯托尔(1921年来哈)和哈尔滨教区的两个助理教务主教尤维纳里、季米特里顺应时事地发表声明,宣布与塞尔维亚流亡教廷断绝关系,要求加入莫斯科全俄正教会。同年10月,莫斯科全俄正教会代表来哈,与涅斯托尔等人签署了联合声明。东正教哈尔滨教区从此加入莫斯科全俄正教会。1956年中华东正教会成立后,哈尔滨教区改称中华东正教哈尔滨教会。
教堂是教区活动的阵地。东正教哈尔滨教区极盛时期共有教堂、祈祷所、修道院近70所。这里我们仅将哈尔滨市内东正教堂做一简要介绍。
香坊尼古拉教堂,位于军官街,建于1898年8月,1926年重建。它的第一任司祭是茹拉夫斯基,新教堂落成后司祭是格尔马诺夫。这是哈尔滨,也是中国东北的第一座东正教教堂。
圣尼古拉大教堂,俗称喇嘛台,又称中央寺院,原址在现红博广场,1899年10月13日动工修建,1900年12月18日举行竣工祝圣仪式。该教堂是一座古典哥特式八面体木结构建筑,以规模宏伟,造型美观,建筑精巧而闻名于世。其设计师是圣彼得堡的波德列夫斯基。起初称圣尼古拉教堂,1908年2月29日奉教廷令改称圣尼古拉大教堂。1922年哈尔滨教区成立后,成为主教所在地大教堂。1931年麦佛季死后,尸骨就葬在这个教堂之下。1933年9月,增修伊维尔小礼拜堂。历任神职人员是司祭茹拉夫斯基、鲍格达诺夫、大司祭佩卡尔斯基、维克多罗夫和司祭福季。喇嘛台1966年“文革”中被毁。

圣尼古拉大教堂(老照片)

圣尼古拉大教堂证明
圣母领报教堂,又译圣母报喜教堂,位于警察街(现友谊路),是北京传教士团哈尔滨代表部所在地。初建于1903年。1908年2月,一场大火将原木结构教堂焚烧殆尽,5月又建一临时教堂。1930年9月14日第三次修建砖混结构新教堂,1940年月14日举行竣工祝圣仪式。该教堂为图斯塔诺夫斯基设计,呈拜占廷式风格,可容纳1200人,被称为“远东最宏伟、最壮观的教堂”。


地 址:太阳岛西林街8号
开馆时间:上午09:00——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