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杯”青少年征文大赛初中组优秀作品7
初中组入围优秀作品选登7
郁达夫杯青少年正文大赛入围学生作品12月7日起陆续刊发,微信投票无法把孩子作品上传,后续均会刊登,今天刊登郁达夫中学学生作品3篇,永兴中学作品2篇,欢迎关注!
画中仙
永兴中学 初二(10)班 胡则睿 指导老师:蒋佳佳
墨分五彩,阴阳衍万物。中国画便从这世间演化出现。这是她作为师父开口告诉我的第一句话。
我不知道她是谁,她似乎也没兴趣告诉我,但我从她一身素色直领对襟服饰推测——她来自画。我叫她美人师父。
我第一次走进这间画室时,她坐在老师的画板上,正数着在座的人数。人不多,只有十一个,把小小的画室占去一大半位置,她伸着纤细的手指,一遍一遍的数,每数一遍,眉间的失望就加深一分。我记得那时候她脸色苍白,身影已经很淡很淡,几乎与斑驳的墙壁融为一体,推门进去的时候,我分明看见她几乎透明的身躯又浓了些许,脸色也有所缓和。她转向我,脸上虽然仍是淡淡的,可我觉得她笑了。她示意我坐到她边上。为了不让别人怀疑我的精神问题,我没有跟她讲话,简单的跟大家打了招呼,走到前面坐下。
我直勾勾盯着朝我走过来的素衣女子,盘算着应该找道士收了她还是找和尚带回庙里去供着。在老师慢悠悠的声调里她慢悠悠地飘过来,同样慢悠悠地开口,声音是意料之中的好听:你看得见我就是我徒弟了,以后跟我学,保证比跟着这老头好。她开口就是一串流利的现代语倒惊了我一跳,默默收起度娘翻译,有点心虚的看了老师一眼。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我好像看到老师恶狠狠瞪了美人师父一眼。
也不管我愿不愿意,她直接坐在我面前的桌上,自顾自讲起来。我国夙有书画同源之说,有人认为伏羲画卦、仓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但为师告诉你,国画真正的创始人,是大自然。你看啊,墨色是所有世间色彩混合的产物,白则是所有色光叠加后的结果。黑与白涵容了大千世界的所有色彩。与黑白相比,任何一色都是单色,而黑白之间所包容的却是全部的色彩,哪像那些幅洋画,浓墨重彩还那么死板。像我们国画,讲究一个“意”字,寥寥几笔,形象跃然纸上……我有点惊讶,国画还有那么多门道,美人师父神色庄重地点点头,丫头,你要学的还多着呢。听好了,所谓画分三科,实际上分的是人与宇宙的关系:人物所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山水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则是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和谐相处。三者之合构成了宇宙的整体,相得益彰......讲到这里,她闭上双眼,脸上是我从没见过的温柔和满足。我偷偷拿出铅笔,很快的把她画下来。
回到家,我开始对着那张素描涂涂改改。突然想起靳尚谊说的一句话:中国人对于洋画的喜爱超过国画。
第二学期开始了,紧张繁忙的高中生活让我倍感压力,无穷无尽的作业和补习班让我忙的焦头烂额,天天像是在打仗。我去上国画的时间越来越少,期中考前后我更是整整六次没去上课,再见到美人师父,已是一个半月之后。
她的身体比我初见她时淡了不止一倍,脸色更是惨白地吓人,没有像往常一样坐在老师的画板上,她虚弱地靠在老师的靠背椅上,我甚至有了一种错觉,仿佛风一吹,她就会被带走……我赶紧打断自己的胡思乱想,在心里喊她:“美人师父,我来了”,她抬起眼睑看了我一眼,没好气地张了张嘴,但我只听见很轻很轻的一句“舍得回来了?”算算时间,我有点惭愧:“美人师父对不起,最近很忙很忙,作业很多” 上课的时候,我发现原本就不多的人又少了几个。教室里空荡荡的。这节课,美人师父让我跟着老师画,她说,好好画,别走神了。然而我全程心神不宁,说真的,美人师父现在的样子让我特别慌。下课前老师说:我要出门一趟,下周你们照常去对面那幢楼306室上课,会有一个女老师继续教.......”顿了顿,他又开口补充道:“这学期学费不用交了……你们要认真学啊……”最后七个字淹没在欢呼中,我却在老师含笑的眼眸里发现一丝疲惫——一种极度的疲惫。这让我更不安。
下课了,老师单独叫住我,他看了美人师父一眼,幽幽的叹了口气。他给我一把钥匙告诉我:这是画室的钥匙。老师离开的身影伛偻得像个年迈的老头,昔日高大的背影变得如此瘦小,路灯把他的影子拉得无限悠长。他最终消失在路口的转角。他说,要我好好听美人师父的话,用心画国画。
我听见美人师父微弱的声音,她要我进去。
我吸吸鼻子,转身看见她冲着我展颜,手里拿着我刚才随手勾画的轮廓,宣纸上美人师父坐在桌上,轻闭着双眼,满脸温柔。画的不错,我听见她说。她的身体开始变淡,答应我,她认真的看着我,不要放弃国画。我用力的点头,泪眼中美人师父不见了,她闭了双眼,一脸满足……
……
很多年以后,我成了一名国画老师,一周有四批学生,每一批都把宽敞的教室坐得满满的,当我每次在画板上示范的时候,似乎都能看见,美人师父坐在画板上,笑得一脸满足。
霜秋·寒雨·幻猫
永兴中学 初一(6)班 刘思言 指导老师:蒋佳佳
雨,将城市浇得七零八落,而由于雨的催促,街上慢慢变得空起来。
伏案奋笔疾书的我被雨唤醒了,推开厚厚的一叠作业,匆忙得连伞都忘了拿,便一头撞进雨里。“今天有点儿不一样呢。”我走在一条小路上,开始胡思乱想。
雨是一颗星星变得吧,定是那星星在寿命结束的一瞬间化为千万碎片,让它们如流星一样飘落人间,才形成了雨吧。寒风如江水,冷叶似红船,这船从枫树枝上起航,又要飘到哪里去,而船上又装了些什么?眼前的楼台忽然飘渺起来,天边的丹霞缓缓坠落下去。
我迷迷糊糊地看见有一位清丽女子穿着薄纱长裙向我走来,她的眼神坚定,没有一丝飘忽,嘴边喃喃地念叨着什么。是《青玉案·元夕》或是《上邪》?我也不知道怎么会将这两首联系在一起,只得轻闭眼睛,摇了两下头,而睁眼时那人已不见踪影。她是谁?我很快找到了一个合理的答案:她是我想变成的人,温柔的气质、微笑的表情,轻盈的姿态,无论从身上哪一点来看都是我想拥有的。可我又有些扫兴了,因为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她和我都不是一路人。
雨点有些变大了,在略黄的树叶上弹跳着。很快,雾散了,梦亦散了。街边的路灯将薯片色的光泼洒在青石板地上,雨一经过这黄晕的光便显得纯净而透亮了,闪着光在我眼前一晃而过。猫!我一眼就看见了它,这只灰白条纹的毛茸茸的猫带着奇怪的表情,它在笑,是的,它的嘴角咧到了耳根,露出一排白而尖的牙;可它也在哭,对啊,它眼角下垂的眼睛里正不断掉落晶莹的泪珠,被水打湿的耳朵向下耷拉着。
当它看见我时,一下子将笑收起来,开始完完全全地哭,我被惊到了:“你怎么了?”
“你有点郁闷呢。”它哽咽着开口,却答非所问。
“只是……有点压抑罢了。”我蹲下身子,低声回答。
“所以我要把我的笑给你啊,表情对于我是没有用的,但你要开心起来,好吗?”它加快语速答到。
我歪头看着它,想挤出个微笑给它,这时,一道灵光像从天际飞来被雨带入脑海,它是如绿藤般向上,是那么活力那么轻快。一下子,那颗原来沉重的心变得松弛了,我低头去看猫,它正专注地盯着我的脸,察觉着我的反应。
“是你?”我问它。
“嗯……”它带着奇怪的哭腔,有些不好意思地搪塞过去,“现在你感觉好些了吗?”
我轻快地勾起嘴角一笑:“当然!”
“那么我要给你讲一个故事了。”猫忽然话锋一转,站起来在灯光下转了个圈又坐了回去。我等着它故事的开始,它很快开口了:“是关于兔子的故事,要知道兔子都是很会做饭的,在这个秋天,兔子们又做了美味的四季糯米糕,用了冬天含雪流香的冷梅与寒兰,春天夭夭灼灼的桃,夏天洁白雅致的米兰与栀子,秋天如星碎片般的桂,那真的是世界上最最好吃的糕点了!那时往往是会有宴会的,但这一次……”
我安静地听着,轻轻地抚摸着它湿漉漉的毛,直到它兴奋地说完。
“很美的童话,你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给我听?”
“嗯……把这个故事讲给你听是因为你有童心。”
“所以,你之前帮我也是因为这个喽?”
“呃,我的使命就是让人开心嘛。如果你能把我讲的写下来,给孩子看,也能让他们获得快乐。”
“所有不开心的人,你都能帮到吗?”
“我只能帮到有童心的人。”
我脱口而出:“好,我答应你!”话音刚落,那猫突然抖抖毛上的水,和万千普通的猫一样悠然走进了草丛!
刚才发生的一切是否真实?我想:“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女孩,你可不能反悔啊,既然答应了它就去写下来吧,该回去了,雨有些大了呢。”的确,雨敲打着青石板,树叶上的水球也常常“啪嗒”一声掉到头上,那急切掉落的雨像是透明水晶珠子做的项链,一下子被剪断,散落下来。耳边混杂着雨声和树叶摇动声,偶尔掉在密密睫毛上的雨滴,模糊了我的视野……
“今晚的确有点不一样。”我看着七零八落的城市,甩甩头发上的水,这样想着。
在目送中明白
郁达夫中学 九(1)班 张佳蕾
“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目送》
第一次阅读《目送》这篇文章是在两年前的傍晚,那时的自己而还不能完全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而如今经历了一些事后重读《目送》,却心下一动,酸楚不知不觉就涌上心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多么朴实无华的文字,却如一把吹毛利刃的刀刺入我心头,泪水如同决了堤的江水一般涌了上来。
望着窗外蒙蒙的细雨我陷入了回忆……
就在不久前,我独自一人离开父母去上海学习,那天天蒙蒙亮母亲就把我从床上拽起来,我还向他们发了一顿起床气,却不想他们只是想在我离开前多和我说几句话。小时候父母总说我是他们贴心的小棉袄,但我却在时光飞逝中和他们渐行渐远……那天他们把我送到车站,一次一次的嘱咐我一定要照顾好自己,车开动了,他们一直站在拥挤的人群中向我不停挥手,却只是怕我第一次独自离开家而感到心慌。在告别时,父母内心深处的不舍、忧伤只能通过目送我们的背影来缓解。我看见他们的身影渐渐缩小,最后消失不见……记得在我出发前还在抱怨他们为什么要送我独自一人去那么远的地方学习,现在我知道了那是因为他们明白一直生活在他们羽翼下的那个孩子该长大了,在这段青涩的青春岁月里,父母也只能看着我渐渐远去的背影,看着我独自一个人在布满荆棘的路上走下去,我明白,隐藏在他们眼中的不舍,他们面上用强颜欢笑掩饰的担忧。“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因为,在这个世上能陪你走到最后的有且只有你自己,在将来有一天我们也会目送他们离开,再也追不上他们远去的背影。
我们总说自己已经长大,可在父母眼里不管我们多少少岁,我们仍是还未长大的孩子,我们肆意享受这他们给予我们深沉的爱,却在某一天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无能为力。“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即将成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这就是生命的轮回,谁也改变不了,但只希望我们之间的缘分长一点,再长一点……学会珍惜,珍惜身边至亲的眷念,莫要在将来某一天想要报答父母时却已经迟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无声的守望
郁达夫中学 九(7)班 孙思雨
我看见夕阳的余晖缓缓的投射在黑色的柏油路面上,一些凹凸不平的地方积起的水洼反射柔和的日光,此时竟显得有些刺眼,它为这里镀上了一层金红的光彩,令一切都显得格外单调、孤独。
夏天正是夜猫外出觅食、活动频繁的季节,即便是在这个小小的城市,每天仍不乏见到一只两只无家可归的野猫,他们大多没有好看的毛色,茸毛上会时不时夹带有穿过草丛、灌木时的落叶、细小的树枝,纵使是一只黑斑猫——看起来也像灰猫一样,脏乱不堪。不像家猫,拥有漂亮的柔软舒适的皮毛,享受主人为它提供的所有“服务”。
当时的我由于接二连三在学校中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心情变得十分焦躁。我急于想找一个地方发泄心中的不满,没有注意脚下的路。突然草丛中窜出了一只野猫,令我有些措手不及,好在我的平衡感不错,错开了脚步,使自己没有踩到野猫。我不禁暗骂了一声,哪里都能尖叫讨人厌的野猫。
也没有多久的时间,又有一只野猫从草丛里钻了出来,他似乎要追逐前面的那只猫。出于好奇,我不再急于往前走,而是听下来去看这两只猫的动作。看它们笨拙地穿行在川流不息的马路上,我竟变得愉悦起来,眼看着第一只猫将要度过马路,我便转身想要离开。这时,一辆满载货物的卡车晃晃悠悠地驶了过来车轮无情的轧过猫的身体,向前开去。我却只能够看到黑色柏油马路上并不明显的血污和早已血肉模糊的白色野猫。马路上仍然车来车往,不会有人在意一只野猫的生死。
血液从猫的皮毛中渗了出来,过了片刻,第二只猫才来到那只猫的身边,它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哀鸣,血腥味顿时浓重了起来。那只猫默默地蹭了蹭自己早已死去的同伴,似乎希望同伴能给它回应。它的眼神,本应是肮脏污浊的,此刻却显得迷离、无奈,像是在叹息。它微微扬起了脖颈,注视着过往的行人,静静守望着,守候在同伴的身旁。行人却似没有看到一般,冷漠的向前走着。
这使我想起似曾相识的场景:苦命的乞丐乞求过往的路人能否将自己昏迷的孩子送往医院,只是得到的不过是人们冰冷的视线和眼神中无法掩饰的厌恶。我仿佛感觉到了,乞丐和野猫相同的感受,内心死灰般的绝望。
我充满了负罪感,对于这些野猫,我报以不屑和轻视的态度,甚至以欺负它们为乐,而野猫对自己同伴无声的守望却是我愧疚,逐渐平静了下来,本以为动物的感情不如人类,却没有想到,人类的情谊却也显得脆弱不堪。
我心里有种复杂的感觉,我觉得它透露出来的哀伤与痛苦,像是来自灵魂深处的,对人性的麻木、冰冷的悲伤。但它对自己同伴无声而又坚定的守望,却又仿佛打开了我久违撼动的心扉。
刹那间,感动泛滥心扉。
两件小事
郁达夫中学 九(15)班 徐睿洋
这里有两件小事,一件是我读到的,一件是我经历的。
第一件小事发生在余华老师的一篇小说中,一个乞讨的男孩因为偷了水果摊主孙福一只苹果,而遭到了孙福的疯狂报复和折磨。在孙福折磨这个可怜的小男孩的时候,围观的人中却没有一个人同情这个孩子,而是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
第二件小事发生在我们班里,班里的一个同学因不服从老师的管理,和老师大打出手。而全班同学目睹着这场闹剧,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阻止,包括我自己。
在读这篇《黄昏里的男孩》时,我三番五次地停下,想放弃读它,因为作者几乎是津津乐道地描写了这件在我认为很残忍的事——孙福折磨男孩的全过程。这个可怜的男孩,这个身无分文的乞讨者,偷拿的只是一个小小的苹果,却被摊主孙福用高尚和正义的名义侮辱欺凌。他没有丝毫的愧疚,甚至以此为乐。他将男孩绑在水果摊前,迫使男孩对每个人大喊“我是小偷”,他为此感到十分的愉快。
可我这次要说的,不是这两个主角,而是这篇文章重的旁观者。
我清楚地记得原文中有这么一处描写:“正是有了这个男孩的喊叫,他发现水果摊前变得行人不绝了,很多人都好奇地看着这个喊叫中的男孩,这个被捆绑起来的男孩在喊叫'我是小偷’时如此卖力,他们感到好奇。”这个情景表面上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对,但仔细去想却是惊人的恐怖:没有任何一个人可怜这个男孩,也没有任何一个人站出来制止这件事。他们只是好奇,只是冷漠的看待这一切。如果孙福和男孩是被生活所迫,各有苦衷,那么,这整个小镇的人都是这样吗?
这是在一个普通的小镇发生的一件普通的小事,一件我读到的。关于人性恶的“小事”。
第二件小事和第一件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是我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当局者,变成了第一件事情中那让人心寒的路人。
这件事的起因很简单,就是学生和老师的口角罢了,争执中却不知为何而动起了手。我记得那时全班同学都在,整个教室很安静,能听到的,只有那个同学的争执和老师的批评声。
全班没有一个人制止,没有一个人将他两拉开,甚至没有一句“别打了”。也许是大家都吓坏了吧,我在为自己的无动于衷找借口。不久后,有同学开始议论,开始在座位上和旁边的同学论述这件事。我看到他们用手指指着一旁的闹剧,轻声地询问事情的起因,不时的摇头,然后将侧着的身体转回去。我们都好像在看一场戏,一场就像孙福虐待折磨男孩的戏。
但现实和故事总是不同的,因为现实中,多了几分人情味:最终有同学站出来拉开了他们。你也许会问,发生这件事的时候我在想什么,为什么不出手相助而是在这里如同马后炮一样的评论一番。说实话,我当时很犹豫。如果那时还是没有一个人站出来阻止,那么我要不要出来阻止呢?我又该如何阻止呢?阻止了之后,同学又会怎么看我呢?我无法想象。我考虑和顾忌的太多。在看到有人比我前一步站出来的时候,我有一丝庆幸,好像心中的那块悬起的石头怦然落地。
我不知道那时在场的所有人是否像我一样挣扎过,但我相信是这样的,不,应该说,我宁愿相信是这样的。
当时事情发生后,我并没有太大的感触,因为这和第一件事一样“从表面上看并没有什么不对”,直到我读了这篇《黄昏里的男孩》。读完以后,我沉默了:这两件事中围观人们的反应是多么相似!
我曾在网上看见这样一个段子:“这世上最热心的是网友,最冷漠的是路人。”其实在每个地方都会有这样的现象,而《黄昏里的男孩》这部作品只不过是将这种现象夸张化了。但我坚信,如果真的出现像孙福虐待男孩这样的事,一定会有人挺身而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