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夏卷•怀旧时光•散文篇◇】《“补锅匠”的日子》||□ 罗雪

《当代文学家·星夏卷》(当代文学出版社)火热征稿中!

知名·专业·权威

星夏卷·2021·总第四期

(网纸同步)

散文显示屏

星夏卷

文学顾问:孔灏、相裕亭、徐继东、李锋古

书法顾问:侍少华、李敬伟
摄影顾问:王红军         法律顾问:吕庆根
本刊总编:清涟一荷      本刊主编:汪兴钊
执行编辑:零下(综合)     陈革非(诗歌)
魏社岗(小说)  周毓麟(小说)
雪霏(综合)     晋耀文(散文)
《“百年华诞·圆梦中国”征文活动通告》

□ 怀旧时光 □ 

“补锅匠”的日子

(散文)

文/罗雪(贵州)

1988年,我从昆寨中学初中毕业,源于家庭的历史(因为我爷爷辈曾经做过国民党军队的团长、营长、保长之类的武官,解放土改时,人民公社把我家划为了地主成分,我族中父亲一辈弟兄长期受别人欺负),从小就很羡慕挎着手枪威风凛凛的警察,总感觉那是一个非常威风霸气的职业。如果自己当上警察,就可以光宗耀祖,提高家庭在当地的社会地位,让父母得到邻居亲朋的尊重。有了这样的理想,我就勤奋学习,经常在煤油灯下熬更守夜,三更灯火五更鸡,勤耕苦读。皇天不负有心人,勤能补拙是良训,我的成绩在班上五六十人中名列前茅,基本稳定在前三甲之内。于是在报考时,我便根本不听班主任老师的建议,去考分数相对较低的师范学校,而是执意报考难如登天的中专学校,以此追求自己的梦想,结果以1.2分之差落选。

作为一个名落孙山的学生,又是家里的老大,由于家庭条件困难,也想早点帮助父母分担一点生活的重担,背起行李就和寨邻中的几个小青年步行到六盘水干工地活路。在六盘水,我下过水坑挖土抬泥,帮人挖地基,在炼铁厂、轧钢厂、砖厂卸过火车皮。记得在轧钢厂抬钢坯的时候,一棵钢坯重400斤左右,其他人都是3人组合,我们由于是新加入的民工,找不到搭档,就是我幺舅和我两个硬撑着抬。抬一棵钢坯上火车是1角8分钱,一天下来也能赚到15元,15元对我来说也是天文数字,那时一个小工才是3元钱。有时累得实在无法,车子刚走就倒在铁路边呼呼大睡,哪还管他卫生不卫生,哪还顾得上什么小伙子形象。春节回家过年,和上了师范的邻居一起吹牛聊天,听他们述说五彩的校园生活,感觉自己和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隔膜,在他们的再三劝说下,又让我萌生了读书的想法。

春暖花开的季节,我没有回到熟悉又陌生的工地,而是进入马场小学附设初中补习班学习。马场小学离我家十七八公里,我在那里人生地不熟,根本找不到住处,父亲带着我找到在马场小学教书的姑父家里,向姑父说了我的情况,说打工太辛苦,我年纪还小,想回学校读书。姑父非常赞同,还说我本来底子就好,只要好好努力,来年考个学校应该问题不大。我的“补锅匠”生活开始了,就赖在我的姑父也就是我的班主任赵明星老师的宿舍里了,连行李餐具也免了,直接和他同吃同住,享受了其他同学没有的福利。

我的姑父是民办教师转正的,只读过小学四年级。但是他有一种刻苦好学的精神,是一般的民办教师望尘莫及的。在那个经济拮据的年代,他竟然舍得花钱去订阅《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考试研究》《作文成功之路》等刊物,还拥有大量的小说,我记得的就有《红楼梦》《苦菜花》《碧血剑》《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等,姑父还有一个好习惯,就是进城必买书,因为在那个年代,只有县城的新华书店可以买书,平时在乡下是没有机会买书的。在90年代,作为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语文教师,能够自觉地去研究教学业务,阅读文学名著和教研刊物,可见姑父是一个勤奋好学勇于钻研的人。他所教的班级在每年的全乡统考中成绩都是名列前茅,他是大家公认的语文届名师,多次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其他教师在一起聊天的时候,都说姑父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典型。那时我住在他的宿舍,而他放学后大多数时候都回家帮助我姑母干农活,栽洋芋种豆子包谷。那时的教师工资只有50元左右,几个表妹幼小,不能帮助父母干活。周末,有时我也和姑父去他家里,帮助姑父一家干点农活,比如薅包谷、薅豆子、挖洋芋之类的。白天干活,晚上坐在煤油灯下,姑父和我谈论小说情节、各类描写以及人物。尤其是武侠小说,我们谈论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我们谈论杨过、小龙女、黄蓉、郭靖,一谈起这些的时候,我们常常忘记时间,有时姑母催了几遍我们才去休息,简直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由于工作突出,为人谦和诚实,姑父逐渐得到了领导的赏识和信任,我毕业之后,姑父做了学校的校长,教育辅导站站长,掌管着全乡教育大业的命脉,为锅圈岩乡教育的发展呕心沥血,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深得老师和同学的爱戴。记得有一次我和他在他家里吃饭,刚刚端上饭碗,有一个老师打电话给他要开办公室的门,他放下碗就走了,我说吃饭再去也行嘛,让那个老师等一下。他说让老师等不好,开了门再回来吃饭,当时他这个细微的举动很是感动了我。作为一个学校领导,这样时时刻刻想着老师,老师怎么会不好好工作呢!因为当年的马场小学教学质量在附近学校相对较好,考取师范和中专的学生比例高,比邻乡镇的学生慕名而来,校舍拥挤,学校就把补习班设在校外。

我们就是借烟草站的仓库做临时教室,桌子就是用水泥砖砌蹬,上面搭上木板学习,条件何其简陋,可大家学习却非常刻苦,整天遨游在书山题海里,其乐融融。当时我们班上同学很少,只有28人,全部都是像我一样二进宫的“补锅匠”(当时其他班同学老师戏称我们补习班的同学为补锅匠),有些还是补了两年三年甚至更多的。一个能容纳几百人的地方,我们28人在里面显得空荡荡甚至有点孤零零的感觉。记得班上只有两个女生,一个叫吴会,个子高挑,披着长长的头发;另一个叫周琴,矮小一些,留着短短的上海头。我很亲昵的叫她们会姐和琴姐,尤其那个吴会,补习了几年,年纪大我几岁,成绩很好,为人随和,我们都很尊重她。主要是她补习时间长了,心里压力大,导致考试的时候害怕自己不能录取而发挥时常,她的考试成绩与平时的实际水平不能成正比。由于是补习班,大家都比较成熟,离学校又远,住校的同学多,那个年代的学校,管理比较宽松,安全工作又不像现在抓得紧,出了问题要追究领导教师的责任。所以下午放学之后,我们住校的男生经常聚在一起吃饭,把饭做好之后,几个大洋芋煮白菜,多少放点油,吃得津津有味,边吃饭边讨论那些所谓参考书上难度较深的数理化题目,有时还喝点小酒。下午放学之后,如果天气晴朗,几个玩得好的同学还会约起一同到离学校约600米远的叫岩头上的地方背书。累了,大家也会开开玩笑,说一些青年男女感兴趣的逸闻趣事。那里长着许多灌木,还有山茶花、小杜鹃、兰花等花草,透着馥郁的芳香。山的半腰就是当地闻名的马场大岩洞,住着一户苗族同胞,门前还摆着一架农村的老式织布机。我由于有过打工经历,知道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回想起在六盘水打工的煎熬,我就拼命努力学习,心里暗下决心,补习一年必须要考出去,父母的压力太大了。源于此,我常常晚上两三点就起来学习,背语文政治,反复做数理化习题。我用一本比较大的本子,把各类参考书上难度较大的习题收集在一起,然后分类比较,总结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把六本语文书上的古诗文全部抄写下来,再背诵默写。通过不断地反复练习,各科知识我都烂熟于胸,考起试来就能运用自如。有一件小事已经在我心里埋藏30多年,今天说出来也无妨了。教我们化学的郭老师是一个刚从县师范毕业的年轻人,没有教学经验,知识层面也很狭窄。长期拿着一本5年前早已过时的教参书给我们上课,就像催眠剂一样让我们恹恹欲睡,令我们讨厌极了,一天晚上我悄悄摸到教室,从讲桌里偷偷地拿走了郭老师的参考书,扔到离学校不远的岩脚去了。第二天他来上课,还因找不到教参书而让整节课断断续续,我还在心里窃窃暗喜。因为经济落后,生活艰苦,一个学期基本不能吃肉,每位同学的情况基本差不多,每个周末回家背点包谷面、洋芋白菜,条件好的可以带点猪油,没有猪油的就去街上买点菜油。记得我母亲就是一个学期给我两斤猪油,我每次煮菜的时候用筷子头蘸点放在汤里,看见油珠珠飘在水面上,心里乐滋滋的。我们多数同学能够刻苦读书的原始动力,就是能像干部一样每顿吃着大米饭,碗里有几片大肥肉。

我的同桌是一个名叫陈正辉的苗族学生,他家离学校5公里左右,没有住校,每天早出晚归。他补习的原因有点特别,是因为上年考取中专,体检时说他体重不达标未能通过回来补习的。他个子矮小,为人淳朴厚道,成绩也是顶呱呱的,我们经常一起研究数理化难题,总结解题方法,分析解题思路,好得就像兄弟一样。我还和他去过他家,吃上他家的老腊肉和白豆腐,印象最深的是他父亲拿出苗家人最真诚的感情,一边几大片肉和几大块豆腐夹在我碗里,一边说:“儿们,我知道你们平时苦,很少吃肉,你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别害羞,多吃点。”虽然过去了30多年,老人早已作古,但是那个温暖的情景却时时浮现在我眼前,温暖着我的心。

那年中考,由于马场没有考点,我们马场小学的考生都要走路去姑开参加考试。从我家里去姑开要走30多里山路,中间要翻越几座大山,还有荒无人烟的森林。我姑父担心我一人从家里去姑开不安全,考试的前两天就来家里接我,准备和我一同去考点。哪知头天晚上连夜倾盆大雨,河水猛涨。姑父不识水性,我就把他的衣服裤子全部放在肩上,准备先把我们两个的行李拿过河对岸去,再回来拉他过河。殊不知由于河水太大,去的时候是下水,返回来就是上水,我把衣服裤子放到对岸,试了几次到无法回来。他就穿着背心短裤淋着濛濛雨跋涉五六公里去半山腰上游绕大桥。那些不认识他的老百姓还以为是一个疯子,那么冷的天还穿着背心短裤在雨里行走。看着姑父在雨里模糊的身影,我的心既感动又疼惜。当年,我们28人就只有陈正辉和我被毕节师范录取,到了师范我们刚好又被分到一个班还做了同桌,好像就是命里注定的缘分。只可惜毕业工作不久,作为锅圈岩乡名牌语文教师的他——我的好姑父,因为一场意外事故英年早逝,给我们留下的只有无穷怀念和深深遗憾。

年已半百的我,闲下来的时候,会经常怀想“补锅匠”的岁月,想当年的老师和同学,我的那些弟兄姐妹,多数也成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我敢肯定的是,大家一定早就吃上了白米饭和大腊肉。

本期责任编辑:雪霏

当代文学家

2020.07.02 started publication

大型文学季刊
安徽·合肥
作者风采
贵州作家:罗雪

作者简介:

罗雪,男,1973年生于贵州省纳雍县,贵州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500余篇诗文散见于《新都市文学》、《毕节日报》、《当代教育》、《贵州教育》、《教师文学》、《奉天文刊》、《北方诗刊》、《南方诗刊》、《当代文学家》、《作家新视野》、《文学百花苑》等刊物平台。曾多次荣获国家、省市级征文大赛奖,市级优秀教师、共产党员。

投稿快引

微信、邮箱投稿皆可。邮箱投稿需同时加总编微信告知

——总编微信:cmj86188;

    收稿邮箱:1030221204@qq.com

——投稿细节,六素齐全。

    ◇第一行:题目

    ◇第二行:文/作者(省份)

    ◇第三行开始:正文

    ◇文末:个人简介+邮寄地址(含手机号)

             +风采照。

——邮箱投稿:粘贴,并同时以附件形式上传文档后发送。

本刊顾问团队介绍

文学顾问:

孔灏

中国作协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连云港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市作协副主席。

文学顾问:

相裕亭

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副秘书长。

文学顾问:

徐继东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

文学顾问:

李锋古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本刊法律、书法、摄影顾问及主播团队

《当代文学家》杂志社作家理事会理事、特约作家讯息发布!点此了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