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和公募一季度一起狂买这类股票
伴随着一季报的披露,海内外两大主流力量调仓路线图曝光:公募基金、北向资金在一季度大手笔都买入了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宁波银行、兴业银行等银行股。
“我买银行股是为了赚钱,不是冲着抗跌去的。”一位机构投资者谈及现在的加仓思路指出,银行的护城河比较高,离天花板比较远,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招商、平安脱颖而出
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截至4月22日,外资通过沪深港通和QFII/RQFII通道,对银行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加仓。
以金额计,净买入前五的分别是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宁波银行、兴业银行、南京银行。不断加仓叠加股价上涨,外资当前持有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的市值,已较去年年底分别增加了205亿元、118亿元。
与此同时,公募基金也在一季度大手笔买入银行股。
数据统计显示,2021年一季度,基金增持股票数量最多10只股票,银行股占据6席,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建设银行和招商银行。其中,基金增持工商银行的数量超过10亿股,基金增持其他5家银行的数量超过了2亿股。
截至一季度末,公募基金持有的重仓股集中在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和宁波银行,重仓上述个股的基金数量超过了400只,包括易方达基金张坤、兴证全球基金谢治宇、万家基金莫海波等管理的基金。
具体来看,一季度末,1017只基金重仓了招商银行,持股总市值达到629.13亿元。其中,有305只基金新增招商银行进入十大重仓股,包括张坤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广发基金王明旭管理的广发均衡优选等。
一季度末,752只基金重仓了兴业银行,持股数量达到14.22亿股,持股总市值达到342.48亿元。其中,有309只基金新增兴业银行进入前十大重仓股,包括广发基金孙迪、郑澄然管理的广发高端制造、兴证全球基金谢治宇管理的兴全合润、兴全合宜等。
一季度末,491只基金重仓了平安银行,持股数量达到10.8亿股,持股总市值达到237.6亿元。其中,有251只基金新增平安银行进入前十大重仓股,包括易方达基金张清华管理的易方达悦兴一年持有、兴证全球基金谢治宇管理的兴全合润、兴全合宜等。
防御资产变身核心资产?
“我觉得买银行是为了赚钱,不是冲着扛跌去的。因为今年整个银行业面临的资产质量和2020年相比,变好了很多。”正如上述机构投资者所说,银行股的投资逻辑正在发生变化。
在机构投资者看来,根据今年的调研情况,银行内部的资产负债、零售、财富管理、风险控制等多个部门,产生了积极变化。今年一季度,银行在信贷投放的表现不错,信贷需求旺盛,一些新增客户的质量水平都比较高。银行普遍压缩了票据业务占比,提升了贷款投放,一般来说,贷款收益比票据收益高,有利于业绩表现。
同时,由于贷款业务需要消耗资本,目前,很多银行在努力提高非利息收入的占比,这有利于打造成为轻型银行,进而获得较高的估值水平,摆脱原来资本的约束。从调研来看,部分银行展现了较好的经营势头和状态。
自去年以来,监管鼓励银行通过多种渠道夯实资产质量,使得不良水平不断下降,有利于银行轻装上阵了。
从行业来看,大金融下的银行板块具备非常强的生命力,但不同企业在盈利质量上有所分化。部分银行在存款成本、财富管理的优势比较明显,构建了较强的护城河。因此,银行落实在未来的业绩特征上将有非常大的差别,站在长期获得绝对回报的角度上,优质银行有可能会带来惊喜。
从估值来看,银行整体估值不高,意味着具备一定的隐含回报价值,再叠加业绩明显向好、经济恢复周期等因素,估值提升的预期明显。
在一众银行股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缘何会成为外资和基金不约而同的最爱呢?小编梳理发现,今年以来,被基金和外资集中加仓的,都呈现业绩领跑、资产质量持续向好、零售业务表现突出等特征。
接下来,一大波银行将发布一季报,给机构坚定买入或调仓提供进一步的线索,哪些银行有成为“茅”的潜质,一季报或许能看出一些端倪。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