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气化与养生谈中医“治未病”

何为“未病”?“未病”可以理解为健康,也可以理解为不健康,但暂时也没有生病。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健康?按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是体格、精神与社会的完全健全与和谐的状态,不仅仅意味着疾病与嬴弱的消除。

从这个角度来说,真正健康的人是极少的,大多数人还是属于“未病”状态的。只要是“未病”,就可以选择中医,因为“治未病”正是中医的擅长。

美国心脏协会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如今的医生都聚集在一条泛滥成灾的河流下游,拿着大量经费研究打捞落水者的先进工具,同时苦练打捞落水者的本领。结果,事与愿违,一大半落水者都死了,被打捞上来的也是奄奄一息——医学应该呆在疾病河滩的上游。

医学的最高明手段不是能治大病,而是防患于未然。我相信,将来最有前途的医学是中医,中医也将代表着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中医必被世人所认可,且将成为未来医学的至高境界。因为中医最重视“治未病”,而且包涵着一整套关于“治未病”的理论与方法。

一、“治未病”,当重视气化

健康与疾病之间,多存在着亚健康状态,这是对于生命与健康的静态描述。中医更擅长从动态来把握疾病与健康。生命是不停运动变化着的,人体气化无所不在,亦无时不在。当形质的疾病还没有出现时,机体已经有了气化层次的反应,这个反应最容易表现在脉上,亦易出现在经络穴位上。

比如,当体内有痰浊水饮瘀血等的积聚时,这种积聚在初期往往还只是气化层次上的,机器检查不出来,但脉与经络穴位上已经有了异常改变,良医即可据此而提前诊断出肿瘤。以我的经验,肿瘤的脉往往其形如豆状突起;或脉象粘滞,如身入泥溏之中。

再如,肝气郁滞所致的胃痛,在初期往往没有症状,但右关已弦,气滞已经存在。

善治者,必察其色,按其寸口,更检查周身经络穴位,即可诊断病情。机器检查亦有必要,但只可作为辅助,而绝不是必需的。

——这亦可称之为中医的“治未病”,因病象尚未显现出来,病人尚无所苦,算是未病状态。如此治疗即是洞察先机,察而后谋,谋而后动,把大病灭于萌芽状态,把祸患弥于无形之中。如此为医,斯为良医。

一位网友说的非常好:在中医眼中,一个人存在三种状态:病——症——健康。在西医检查出疾病之前,中医已经发现症了,有症就可辨证用方。

二、“治未病”,还体现在重视养生

疾病未发作时,有些人往往不在乎养生,甚至肆意折腾自己的健康。而一旦猝然遭疾,罹患大病,“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仲景语)

养生,即是“治未病”。

俗话:年轻时拼命去赚钱,老了再拿钱去买命——大家不妨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为什么不从年轻时重视养生呢?为了赚钱不顾身体健康,等到老了,患上一身重病,再把挣的钱送给医生,值得吗?未病先防,远胜过有病求医。建议每位正在拼命赚钱的朋友仔细读读《内经》的《上古天真论》篇。

健康是快乐的基石,健康是事业的根本,健康是人生的保证,只有身体健康,才有更多的机会享受幸福快乐的生活,才能撑起自己的事业,也才能让人生更加丰富多彩。因此,养生,是一辈子的事情。不但老年人要养生,壮年、青年以及儿童也都要树立养生保健的意识。

三,“治未病”的方法

“治未病”的方法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初病只在无形的气化层次,机器检查不出来(现代医学认为这不是病),但已经在脉象、经络穴位或体表表现出异常了。此时当及时治疗,即可使疾病消失于无形之中。

再者,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活于天地之间,因此,“治未病”亦需考虑天地气机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在这方面,《内经》有五运六气理论,专门研究人如何适应自然以防病治病。虽然五运六气理论精微玄奥,但其中有道,善学者可因天时以自我保健,兼可让家人、朋友健康。五运六气也是“天人合一”与气化理论的实际应用。

其二,未病先防。中医是“治未病”的医学,《内经》早已明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预防才是中医的核心,这个理念人人都应掌握。与其生病了哀叹明医难寻,何如未病时及时预防。比如,春天木旺,及时喝点酸醋,或吃点含乌梅的汤方,可以敛木气的过度疏泄,从而预防可能发生的疾病。

如何避免患大病重病?中医的观点是防患于未然。凡是大病重病,多是正虚为本,邪气内陷为标。预防之道,一方面要扶正治本。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扶正的方法在于调理日常的饮食、生活、起居、情绪及运动等等;另一方面,还要祛邪治标。邪气外袭,多先犯太阳,当重视解表。平时生活中若自觉稍感觉风寒,即当吃些辛温解表的食物,微微发汗,即可排出邪气,使病不生。

中医重视人与自然及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中医倡导“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对于致病的邪气不是杀灭,而是祛除。

肾为先天之本。前人有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必不可得。逢冬养肾,即是固本浚源。况且,肾者,水脏,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中所藏的精,即是健康与寿命的根本。推之,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皆是此理。

其三,防止病情加重。当前为什么三阴大病多见?邪气外袭,本来只在肌表,表现为太阳病。但由于滥用寒凉等错误治疗,导致正气益虚而邪气益陷。可以说,错误的医疗手段是导致三阴大病丛生的重要原因。故说,良医治病,先要会治感冒。治感冒,表现上治的是外感病,更深入的理解是“治未病”,治好外感,其实是防止邪气内陷三阴,从而杜绝了各种三阴大病的产生。

针灸擅长祛邪,当然亦可“治未病”。我的经验:针灸可以让自觉要感冒的人迅速正复邪退而康复。我临床治疗过数例感冒前兆患者,病人自述可能要感冒了,已经有些轻微的不适。针灸之后,正气一复,邪气即退,而感冒也最终没有发作。邪气初客,未及深入,可从太阳之表直接祛除出去。我一般针泻大椎、风池、风府、外关诸穴。

作为人父,不知医为不慈;作为人子,不知医为不孝;作为中医人,我希望人人都懂得基本的中医知识,而不是动辄把亲人或自己的生命健康交付给医生。中医“治未病”的价值极大。我相信没有人愿意忍受病苦折磨,人人都想不生病。如何让自己不生病?整本《黄帝内经》的主旨即是“治未病”,值得人人都读。

学好“治未病”,对于重大疾病如肿瘤、高血压、中风、糖尿病、心脏病、风湿病等的预防亦极具现实意义。

文章来源:董洪涛博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