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行业专题研究报告:碳中和大背景,国产化率加速

碳中和大背景,燃料电池发展空间大

从能源的角度来看,要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需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 源。氢气具有来源多样化、驱动高效率、运行零排放等特征,随着光伏、 风电等可再生能源装机大幅增长,传输、消纳等问题亟待解决,可再生能 源在富余时间段制氢等方式就是重要解决方式。另外燃料电池还可以广泛 应用于交通、建筑、工业以及电网储能等领域,而燃料电池在汽车领域的 应用最为关键,将在中长期大幅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达成。

政策长期利好,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加速提升

燃料电池汽车群示范和积分评价推出,燃料电池产业补贴总额规模迎来大 幅提升,示范城市积分、金额补贴,参照现有补贴城市范围,国家总补贴 金额每年超 40 亿,产业规模也将大幅提升,推动整个产业链向万辆级规模 迈进。

国产化率加速推进,竞争力持续提升

政策刺激效应,燃料电池国产化加速。2017 年燃料电池系统国产化率仅 30%,仅掌握部分零件的开发制造,2020 年国产化率接近 70%,关键部件 氢循环泵、气体扩散层和碳纸正在加速研发中,未来有望更深层国产化。

新技术持续迭代,整车性能不断提升

燃料电池技术不断发展成熟,从早期 30kW 迭代到 60kW,现在正在开发 70kW 以上的系统,系统集成能力增强,能量密度在提升;整车端从丰田 MIARI 一代升级到二代,发动机功率提升 10%,续航提升 30%,产品力在 增强,未来整车性能有望超越燃油车。

1、 新一代电池体系—燃料电池

现今,清洁能源和生态环境是全球两大主题,关注度越来越高。传统化石能源转 化效率低下(小于 40%),储量有限且不可再生,难以持续;其次燃烧过程中产 生的废气导致环境污染,使环保压力也愈发凸显。全球都在致力于寻找清洁可再 生能源,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全球都在大力推动新能源的发展。 在众多的能源形式中,燃料电池是一种清洁的能源形式被各国推崇,其燃料可并 入生态圈在自然界中循环再生。其有环保、转化效率高,且能与生态环境友好相 融等众多优点。已经成为接下来产业化重点发展方向。

1.1 燃料电池效率优势明显

燃料电池优势明显。对比发动机、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这四种动力 系统,从工作原理来看,燃料电池与内燃机相似,属于一种能量转化系统,化学 能通过系统转化,前者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后者转化为机械能。而铅酸和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储能器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在电池中储存,做功时,化学能 转化为电能。能量转化系统和化学储能器件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发电装置后者是储 电装置。燃料电池外界输入燃料,输出电能,属于敞开体系;铅酸、锂离子电池 由外界输入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再释放电能,与外界只有能量交换,属半封闭体系。四种代表性的电池中,燃料电池是一种清洁的能源形式,而且燃料资源丰富可再 生、能并入自然界生态循环,是其他三种能源形式所不具备的;其次燃料电池燃料热值高,续航里程长,燃料补充效率与燃油相当,远远优于铅酸和锂离子电池, 因此是一种理想的能源形式。

1.2 应用场景广阔

燃料电池种类多,应用场景广。其中氢氧燃料电池是最为常见的一类,根据电解 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如下六大类:PEMF 质子交换膜电池、DMFC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AFC 碱性燃料电池、PAFC 磷酸燃料电池、MCFC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SOFC 固体 氧化物燃料电池。其中质子交换膜类燃料电池适合常温状态下工作,具有启动快、 高比特性,广泛应用于移动能源领域,其他的燃料电池多用在高温条件,大型分 布式发电场景。根据其特性,PEMF,DMFC 有可能是最适合应用于移动动力领域的 能源系统。

2、 燃料电池行业成长空间巨大

全球燃料电池市场开始萌芽,北美和亚洲市场最大。燃料电池生产企业主要分布 在亚洲、欧洲、美洲等区域,主要消费市场在美国,亚洲,日本等。全球的市场 还在培育成长期,燃料电池整体市场出货量不到 1GW,增长潜力巨大,未来市场

2.1 全球燃料电池产销持续高增长,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占比高

燃料电池行业持续高增长。整个燃料电池的出货量,目前主要集中在(PEMFC、 PAFC、SOFC、MCFC)从 2014 年开始显著增长,年均增长率在 20%以上,到 2018 年燃料电池出货量已经超过 800MW,PEMFC 质子交换膜类燃料电池出货量超过 580MW,市场占有率超 70%以上,表现出出货量和市场占有率齐升的态势,是整个 燃料电池的领域最重要的增长极。

全球燃料电池出货量主要集中在固定领域和移动交通领域,固定领域出货量较小, 整体量较稳定,增速较慢;交通领域出货量最大,年增长率在 20%以上,增速最 快。2018 年交通领域的增长主要是 PEMFC。

PEMFC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应用广泛,从 1W 级到 10MW 级,从便携领域到分布式 发电站等。其中移动交通领域是市场的主要增长极,2018 年交通领域出货量约 为 1.15 万个,总容量达到 560MW。其中乘用车市场 4500 台容量为 475MW,商用 车 1000 台容量约为 60MW,叉车全球市场 5000 台容量 25MW,即乘用车与商用车 是主要市场,是燃料电池主要应用领域。

在全球范围,燃料电池出货数量总量是微微上升的趋势,但是历年增长率不大, 整个行业都在初期起步阶段。出货量大的集中在亚洲和北美区域,占整个出货量 的 80%以上,增长快的是欧洲区域。分析装机数量,同样亚洲与北美装机数量最 大,但是美国增长最快,美国区域装机的功率在提升,更多的应用在移动交通领 域。

2.2 国内产业链逐步完善,国内技术水平迅速提高

PEMFC 燃料电池可以在室温环境下工作,系统整体体积小,便于应用于移动交 通领域。现阶段,市场主要出货量是 H-O 燃料电池,主要应用场景也是移动交通 领域,其技术也相对成熟,具备量产的能力,例如氢燃料乘用车,氢燃料商用车。 这两类也是越来越普遍,市场量逐步增大。

2013 年-2017 年全球燃料电池乘用车销量节节攀升,每年增长率在 40%以上。而 且燃料电池乘用车销量区域主要集中在北美和亚洲区域。

把燃料电池汽车放在一个产业周期的维度上,日本相对成熟,已经有成熟的乘用 车产品商业化面市,中国在发起追赶。经过十几年的培育,从引进国外整车电堆 到关键零部件开始研发国产化,差距在缩小。全球 2018 年燃料电池汽车总量约 为 4000 量,中国市场销售主要是商用车,销量为 1527 辆。

国外氢能源汽车发展较快,有商业化的乘用车面向市场,特别是丰田的 Mira, 2014 年 12 月,丰田推出燃料电池汽车第一代 MIRAI,向征着燃料电池技术应用 于汽车动力的新纪元,根据丰田官网披露的参数,第一代 MIRAI 燃料电池系统最 高输出功率 113KW,电堆最高输出功率 114KW,体积功率密度 3.1KW/L;搭载 2 个 70MPa IV 型瓶,分别为 60L 和 62.4L,合计质量为 4.6Kg,氢气加注时间约为 5 分钟,续航里程为 650Km。2019 年 MIRAI 累计销售突破 1 万辆,成为全球首款 销量突破 1 万辆的燃料电池汽车,是丰田标志性燃料电池汽车产品也是全球标志 性燃料电池汽车产品。二代搭载全新的氢燃料电池系统,新车续航里程将比第一代车型增加 30%,达到 850 公里,基本参数媲美燃油车,而新车售价 44.5-50.5 万元人民币,和奔驰 E 级、宝马 5 系、奥迪 A6L 价格相当。

Mira 二代在一代的基础上有诸多改进,使整体性能得到提升,其中在整车布置 上也存在差异点,车身底盘处增加了一个高压氢气储罐等,提高续航里程,整个 燃料电池发动机也进行了提升。

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的完善涉及两方面,第一.氢气的供应包括制氢、储存、运 输、到加注、使用全过程;第二.燃料电池汽车包括车载储氢系统、燃料电池系 统、电驱动系统、整车控制系统和辅助储能装置等。整体看来,氢燃料汽车要行 驶起来对产业链要求非常高。

国内现有加氢站大概 22 座,实际在使用的有 15 座,分布在氢能发达区域或政策 力度较大区域,基本起到了示范运营的效果;对于燃料电池整车技术,也别是发 动机技术,在国内早期的燃料电池汽车上,依靠从国外购买完整的发动机系统或 电堆,然后在国内进行组装,搭载在自己的商用大巴上,仍然和国内的实际工况 不十分匹配,同时自己的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并没有建设起来。近年来,通过与国 外企业交流合作,相关技术和产业配套发展很快:

雪人股份:氢能和燃料电池是公司战略发展重要板块,2015 年收购瑞典 SRM 公 司,拥有全球领先的燃料电池空压机及氢循环泵技术,2017 年投资控股加拿大Hydrogenics 公司,其在水电解制氢、加氢站、燃料电池电堆领域有限先进的技 术和运营经验。雪人股份由此而布局氢气制取与加氢站建设运营相关设备和氢燃 料电池发动机系统集成。

潍柴动力:2016 年,对国内燃料电池企业弗尔赛进行战略投资;2017 年,与博 世公司共同开发氢燃料电池;2018 年投资 Ballard,认购 19.9%股份,成为最大 股东,并掌握了 Ballard 第三代燃料电池电堆技术。

产业政策的推动,也促进一批氢燃料电池产业链起来,关键技术参数有较大进步, 某些环节能与海外相当。

3、 国产化规模持续提升,燃料电池经济性逐步凸显

国产化成本下降显著。影响燃料电池很大的一个因素就是成本高昂,现在发动机 成本大概在 8000-10000 元/KW,一台 8.1 米 60KW 动力的大巴,整车售价在 120 万,发动机成本在 60 万左右,降本第一个方向是规模化: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 整个产业还没有规模化,以非标间歇性生产,很难进行降本,美国能源局进行测 算,如果燃料电池能达到 50 万套,整体系统成本会降至 53 美元/KW,电堆成本 降至 26 美元/KW,规模化效应显著。第二个方向是国产化,现在由于很多关键零 部件还未达到性能最优,很多还有赖于从国外进口,这一块对成本的影响也很大, 碳纸国产化后,成本仅是以前的 1/6,同样的还有质子交换膜、催化剂、双极板 等,因此达到降本关键材料也亟待国产化。

整个燃料电池产业,从 2015 年起发展迅速,至今已经有 4000 多家公司涉及氢能 产业链各个领域。政-企-商,产-学-研协调合力推动,国产化率快速提升推进降 本,在 2017 年燃料电池的国产化率(标红表示国产化率)仅为 30%,到 2020 年 国产化率达到 70%,仅剩关键的零部件,对应燃料电池系统的成本从 4000 元/KW 到 2000 元/KW,快速降本有望加快氢燃料电池或氢能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3.1 燃料电池国产核心供应商快速崛起

国产化加速,自主能力增强。燃料电池、发动机、电堆及其他关键部件关键技术 已经初步掌握,质子交换膜、催化剂、气体扩散层、膜电极和双极板等关键技术 指标接近国际水平。新源动力、神力科技具备国产化电堆的生产能力,东岳集团 有限公式具备质子交换膜批量化生产能力并进入奔驰汽车供应链,未来关键零部 件产业化能力有望快速提升。

雪人股份:氢能和燃料电池是公司战略发展重要板块,2015 年收购瑞典 SRM 公 司,拥有全球领先的燃料电池空压机及氢循环泵技术,2017 年投资控股加拿大 Hydrogenics 公司,其在水电解制氢、加氢站、燃料电池电堆领域有限先进的技 术和运营经验。雪人股份由此而布局氢气制取与加氢站建设运营相关设备和氢燃 料电池发动机系统集成。

潍柴动力:2016 年,对国内燃料电池企业弗尔赛进行战略投资;2017 年,与博 世公司共同开发氢燃料电池;2018 年投资 Ballard,认购 19.9%股份,成为最大 股东,并掌握了 Ballard 第三代燃料电池电堆技术。

亿华通:专注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研发和产业化,产品已应用于客车、物流车 等商用车型。成功商业化 31.3kW 和 65kW 的系统,已经在大巴车上成熟应用,其 高功率的 76kW 的正在研发中。

产业政策的推动,也促进一批氢燃料电池产业链起来,关键技术参数有较大进步, 某些环节能与海外相当。

3.2 产业链合作广度深度加强,国内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燃料电池,下一个黄金赛道。中国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引起国内外资本和技术广泛 关注是一个朝阳产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