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节日--春节往事之年三十
过去的节日--春节往事之年三十
俗话说“年三十夜的吃,正月初一的穿”,确实,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孩子们最企盼过年的原因,主要在于年夜饭、新衣服和过年期间连续几天的吃。然而,关于年三十这一天,如果你只知道晚上的这一顿团圆大餐,那就说明你没有充分领略农村过年的韵味。下面,让我带你穿越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萧山东片农村,再一次重温孩童时除夕一整天的乐趣。
上午,妈就会把柴灶灰仓里面的柴草灰全部清出来,用畚箕或者小箩筐装好,叫我到田头去施肥。我们姐弟三个,姐是女孩子,爸妈一般不会叫她干这一类粗活,那时候弟还小,只有我最适合干这种事,因此,在我的记忆中,这件事连续干了几年。施这个草木灰有讲究,并不是随便哪一种庄稼都有这个资格享受年三十的草木灰,这一天,只有蚕豆苗才能享受。那时候以粮为纲,所有整块的土地都种了粮食作物,冬季作物除了大小麦就是油菜,像蚕豆这种副粮,只有田边地头才有资格落脚生根。妈告诉我,年三十这一天,把灰壅在豆苗的根部,开春后蚕豆苗就不会long(阳平)(萧山方言博大精深,就拿施肥来说,不同的肥料就得用不同的动词,如果是液体肥料,就用“浇”字;抛撒类的颗粒肥料,就用“扎”字;草木灰、鸡圈、羊圈之类的,就用“壅”。还有这个long字,是庄稼枯萎的意思,找不到相应的汉字,只能以拼音代替)。言归正传,我很高兴能够接受这项任务,想到蚕豆的收成,我怀着十分虔诚的心情来完成这项使命:为了在施肥过程中尽量减少草木灰被风吹走,总是弯下腰,尽可能地接近地面才松手;为了确保每一株豆苗都能享受到这些草木灰,尽量施得均匀,有时候到最后还有几株豆苗没有施上,我会回到前面,在已经施过的地方去匀一点草木灰出来,以保证没有遗漏......
回到家里,奶奶和妈已经在炒菜了。这菜,可不是为年夜饭准备的,而是为了祭祖用的。祭祖一年三次,分别是清明、七月半、过年,规格相同,过年这一次在年三十完成,叫做“分岁羹饭”。奶奶对祭祖这一项工作十分重视,加上我家比较特别,因此做羹饭一共有七桌,这当中,也包括了“十二支坟头百家姓太太”一桌。这“百家姓太太”是我们这个小山村特有的一个受祭群体,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次钱塘江洪水泛滥成灾,水流把遇难者的尸体带到我们这个靠山的坞底,本地村民就把他们打捞上来,一共做了十二支义冢才让他们全部入土为安。因为人数太多,又无从得知他们来自何处、姓甚名谁,就笼统地把他们称为“百家姓太太”,这“太太”二字,就是分不清辈分的上代前辈之意。从此以后,在我们这个山村,村民祭祀祖先的时候就会一起祭祀这些漂泊而来的亡灵,一般人家,只是在祭祀“外客”时附带加一句,特地点明一下,像我奶奶这么虔诚的,就会单独设立一桌,专门祭祀他们。据我奶奶说,在她年轻时,这十二支坟头的百家姓太太曾经轰轰烈烈地火过一把,萧山东沙、绍兴白洋川一带,什么治病祛灾,那是有求必应,坟头周围的随便一棵草,都可以成为起死回生的灵药。这些坟头现在还保存完好,就在古道边山庄的后面,每到清明冬至,还会有人自发前来扫墓、加坟泥,让人在现实的氛围中多多少少感受一丝淳朴的民风。扯远了,再说分岁羹饭,中饭前把祭祀用的菜、年糕、粽子、米饭全部准备妥当,马马虎虎吃过中饭,就开始做羹饭了。
先请灶司菩萨。腊月廿三送灶司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的工作,今天终于回来了。还是那副行头,只不过祝词有所不同,这个可以理解,送行和接风的话语本来就不一样,那句“好言好语报上天、恶言恶语丢过边”是不能说的,那是送行时的专用台词,在接风时说不得。现在是回到东厨司命,工作重心转移到日常管理,因此奶奶絮絮叨叨的祝词,不像是在祈祷神祗保佑,更像是在吩咐一个无所不能而又好脾气的看家老头,从大小人口平安,到小孩聪明智慧、又长又大;从庄稼丰收到小鸡小鸭不要走失,凡是她能想到的一切农家顺利之事,都要一一说明,要求这个坐在灶梁上的老头勉力完成。
请过灶司菩萨,然后一一祭祀祖先了,从“外客”到“十二支坟头百家姓太太”,再到“西屋堂前祖先”,再到“沈氏宗亲”......最后一桌才到“王氏宗亲”。每一桌请到时候,桌子的朝向,筷子、酒盅、蜡烛的位置都有变化,比如,请外客时,蜡烛放在屋里面的位置,人要向门口的方向拜;在请百家姓太太时,桌子要向西南方,面朝十二支坟头的方向;在请王氏宗亲时,蜡烛在门口的方向,人向屋内方向拜,而且这一桌的菜要比其他几桌丰盛一点,用的蜡烛必须是请年菩萨时用过的蜡烛......而且,奶奶告诫我们,在做羹饭的时候,小孩不准大声喧哗,不准走来走去,更不准动用桌子上的任何东西,不准催促,要让祖宗慢慢享用。奶奶没有读过书,但她确实做到了“祭神如神在”,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搞一下形式,在她的脑子里面,这些祖先确实像尊贵的客人一样赴约前来,在自家的客厅里享用丰盛的酒席。也许是她的虔诚感动天地,她的一生先苦后甜,在年轻时就把人生的苦难全部吃尽,从中年开始渐入佳境,享受完幸福的晚年,在满足中安详地离开这个世界。
把七桌羹饭全部做好,差不多到了准备晚饭的时候。年夜饭的丰盛不必多说,值得一说的,要告诉大家一个秘密,以便大家模仿,来年获得更多的福分。你可知道,每一户人家一年的福分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分配的?很简单,是按照年夜饭吃饭人数的多少分配的。据说,这一天的晚上,天上的神仙很忙,他们身上挂一个大口袋,里面装满了福分,一路下来,看每一户人家吃饭人数的多少,把相应的福分放到这一户人家的屋内。这个秘密被人间知道以后,就在吃年夜饭的时候尽量虚报人数,如果实际人数坐不满一桌,就会在空余的位置上摆上一副碗筷,斟上酒,装作有人吃饭的样子,以获取更多的福分。按理说,神仙是聪明而正直的,要是在平时,人类的这一点小伎俩根本骗不了他们,但在今天,或许是太忙,来不及认真核实;或许是有点喝高,老眼昏花中已经不像平时那么较真;又或许今天高兴,明明看破了人们的把戏,但宽宏大量地一笑置之,将错就错,终于,让狡狯的人们得逞了,除了应得的福分,还享受了额外的几分福气。
年夜饭吃到尾声,长辈就发压岁钱。那时候还没有现成的红包,用红纸把几张钞票包成长方形。长辈在发放压岁钱时,一再叮嘱,不准拆开,压到自己的枕头底下,过了正月初五才可以拆开。说到这个压岁钱,现在想来真有点不可思议,我们姐弟三个,从来不会互相打听对方的压岁钱有多少,父母给多少就是多少,在十多岁的时候,听隔壁的一位姑姑讲,父母给我姐姐的压岁钱崭新的十元钞票都是连号的,当时也丝毫没有放到心里去,以为姑娘家本该如此。
年三十晚上,一般是没有串门的邻居的,如果有分开居住的长辈来分岁,就在饭后把长辈送回去,然后开始守岁。守岁也没有闲着,大人们在洗好碗筷后就开始准备明天早上的汤圆,我们就看我姐剪纸,把红纸剪成各种花样,选几张放在大人们做好摊开的圆子上,剩下的在明天贴到各类器具上。当汤圆准备就绪,大人们的情绪开始放松,哈欠开始出现,小孩的兴奋劲也已经退去,开始想到床了。且慢,农村家庭,还有一件事情必须完成——唤六畜。作为农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就是丰收的象征,而为了来年有一个好收成,还是需要在年三十晚上提前准备。在睡觉之前,一般由女主人来完成这项使命,我们家就由我奶奶来完成:打开大门,人站在门槛里面,面向外面,“juojuo”、“nuonuo”、“哦hou”、“羽溜溜”、“咪猫”、“呜啰啰”......余音悠长,连叫三遍,把成群的鸡鸭猪狗全部唤回屋内,关上大门,在夜半子时以前再也不许开门。(上面这些象声词,分别是农村叫唤鸡、猪、鹅、鸭、猫、狗的声音)
把这些家禽家畜全部唤回屋内之后,就真的去睡了吧?是的,去睡了。但是,还有一件事不要忘了:给孩子的床头放点“烟火食”。所谓烟火食,就是指受过人间烟火烧烤的熟食,一般以干粮、炒货为主,比如饼干、香糕、炒熟的番薯片等,以不带壳为好,便于孩子直接放入口内。家长把少量的烟火食放在每个孩子的床头边,叮嘱孩子“醒来就吃”。这是因为,新年第一句话也叫做“开金口”(另一种情况是新娘子进入夫家第一句话也叫开金口),特别是孩子的话更是带着某种暗示,万一童言无忌,开口说出不吉利的话语,会给家庭带来一整年的不利,吃了这个烟火食以后,表示已经是凡人了,说任何话都不要紧了。
就这样,大人们带着疲惫,还没有想好明天早上几点起床烧汤圆年糕,就已经进入了梦乡。而孩子们永远有使不完的劲,想着明天一早如何穿新衣服、想着后天可以去谁家做客、想着大后天又会有谁来家里做客、想着过了正月初五,床头下的压岁钱可以买什么......在一连串心事的煎熬中久久不能入睡。
---------------------------------
官方微信:shu2016816
萧山网络文学第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