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觉者》|梁冬对话郦波:欲望、情绪、习性。困惑有解了?
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是你在做事,还是事在做你?很多时候,其实不是你在做事,是事在做你。
所以你做事的时候是这样,你要看到你的终极归宿,你看不到,现实的磨难不是三座大山,是无数座大山。
为什么很多人动不动就情绪化?动不动让他做个事好难呢?
他是就事做事,这个事情和他整体人生没有多大关系,他是在帮你做,他看不到原点和归宿。
所以我说阳明心学三大智慧是:
心外无物是原点,就是构建我的精神世界空间;致良知是归宿,这个应该是人类的文明不论是道德、伦理、自觉、灵性沉淀下来的成果,我在这个成果上能够添一砖加一瓦,我都可以因此而获得不朽,这叫致良知;
出发点你知道在哪儿,归宿又知道在哪儿,路上只需要一样东西了,“知行合一”呀。
事上练,你知道为什么叫事上练?因为你知道原点知道归宿,所有的事,你都可以坦坦荡荡地做。
其实真正的修炼,就是你在做每件事的时候,既能入乎其内,全心全意地做,又能知道做这件事的价值,同时,还能随时清空自我抽离出来。
所以我说我的工作是排得很满,我以前也想找个地方休息几天。我后来想想,不对,随做随休息。
我在路上看每一处风景都能愉悦,你走在路上的时候,别老想着:哎呀,这个工作我怎么完成呐,这个任务怎么样……随时清空自我,看看一花一草一目一叶一云,感觉就来了。
这就是辛弃疾写《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到最后“路转溪桥忽见”。
我经常讲这首词里有个重大的奥秘,大家没看到。
大家以为那个茅店他住过,如老朋友一样相逢,所以最后很愉悦,在夏夜的夜晚。
其实我考证了一下他走的这条道,他这首词《西江月》有个副题,叫“夜行黄沙道中”。
这个黄沙道就在上饶城西,有个黄沙岭,在宋代这是官道,这是辛弃疾经常要走的一条道。
好,我要问你了:你从家里走到你上班的地方,路上的风景你都很熟,你还会因为一栋房子、一棵树欣喜吗?你麻木了嘛,对不对?
人的状态最悲哀的就是麻木不仁,因为麻木了就不是人了,人的那种鲜活性就没了。
辛弃疾能在他那条走了无数次的官道上,见到旧时茅店,还如老友重逢。
说明他人生最低谷期的时候,他的心境是开阔的,他的心灵是澄澈的,就是他那儿有颗赤子之心,就是王国维先生讲的。
为什么像李后主、李清照、纳兰容若这些人,人生经历虽然不同,他们的境界都相同,叫赤子之心。
赤子之心,其实就是说精神世界里头一种澄澈状态,这和你精神世界的构造息息相关。
如果你根本构造不出精神世界来,谈何赤子之心?赤子之心是内在的。
我这本书里选了杜甫的最后《登岳阳楼》,因为前面选的李白也是登楼,崔颢选登楼。
这是他临终前了,你注意啊,这种人生境界。
他到最后登岳阳楼的时候,听说中原收复他要回家。结果走到半路又有兵变,结果他还要沿湘江逆流而上,最后病死在湘江上。
他那个时候,左臂已经残废麻木了,肺也有病,一只眼睛已经瞎了,杜甫晚年真是凄惨无比啊!
但是你看他登岳阳楼的心境: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平静;
第二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里头他说的是整个神州的动荡;
然后第三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我也很惨啊;
但是尾联最关键,这就是杜甫之为杜甫,所以我说那个《望月》最后的人生境界上去了一大块。
他说“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我登上了岳阳楼,热泪盈眶,不是为了我自己命运惨。
突厥又有骑兵入寇,长安又示警,华夏满目苍夷,百姓流离失所,刚刚安定下来,又有战乱,我不甘心啊!
所以你看最惨的时候,这种心境状态虽然是悲伤的,和那个“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层次是一样的。
所以杜甫叫诗圣,他的泪水不是为一己命运,是为天下流。
儒家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我修完己,我还要修天下。
孔子的理想,一是回到周公;二是用这套东西影响一个社会中坚阶层出来,这个中坚阶层叫什么呢?士大夫。
他不是叫士,叫士大夫,请注意这个词,很关键。
在孔子之前绝对没有士大夫的说法,为什么呢?
因为贵族的阶层是天子、诸侯、大夫、士,士是给大夫家里做家臣的,怎么可能排在大夫前面呢?
孔子到了士大夫说明什么,他培养的这个士大夫不是贵族阶层,是社会中坚阶层。什么阶层?知识分子,最早能开拓精神世界的人。
知识分子最大的标签是什么?理性精神,不是知识,不是知道。
这个知识分子的知识和我们今天你掌握多少知识不是一回事,“知”是知识,“实”是实践,内观,内在的思想。
思想怎么来的?你看思字,心上之田也。就是说,你在内在是有一个空间的,否则你只有外在的空间,你只有住多少平米的房子,这和思想一点关系也没有。
从文化文明史的角度上来讲,我觉得中国文化的魅力源远流长,对将来人类文明发展。
而我们缩小一段,近五百年来,包括到“李约瑟之问”,我们科技史发展确实有很多问题。
但是今天我们又看到,你看西方的大学里头,包括哈佛,一年级都不选专业了,然后剑桥都到二年级才开始选择。
为什么?通识课程加大力度了。
科学科学,就是分科而学,细小门类越精越专,所以导致科学的发展。
但是今天科学出现问题了,你必须要通识啊,必须要通盘回来,要有般若智慧。
般若前面有两个字,摩柯般若;摩柯般若是大智慧,大的智慧就是观照。
所以这个时候你看东方文化就有一个特点,它具有观照的价值、体验。
(梁冬:一个中国的典型知识分子,真正的终身价值诉求是什么?)
儒释道说法各不相同,但是殊途而同归。为什么中国人叫外儒内道?精神指归是一致的。
而佛家进来之后迅速就和儒道同化了,儒释道三教合一。
所以,终极的价值指归,我们叫它“道”,其实就是价值,其实就是致良知的“良知”,其实也就是理学的“理”,心学的“心”,它只是换一个词去说它,但是终极追求是一样的。
人生终极如何在这三者里头超越,境界就上去。
现实生活中,欲望、情绪、习性,就这三个东西,你看所有的困惑都在这三个里头。
儒释道分别解决一个问题:儒家解决习性问题,道家解决欲望问题,佛家解决情绪问题。
所以中国文化到最后它是全息对应,是一个系统论,所以中国文化一定要通识。
所以你看中国的古代动不动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易卜阴阳,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为什么?因为你必须多领域了解,才能回到通识的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