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名气不如厦门,经济不如泉州,为何是福建省会?
我国有一些“弱势”省会,所谓弱势省会,是指该省会在省内的存在感不如省内另一座经济发达或地位较高的城市。比如山东省会济南之于青岛,福建省会福州之于厦门、泉州。如果问没有去过福建的朋友:你知道哪座福建城市?可能有一半人会说是厦门,厦门和鼓浪屿实在是太有名了。厦门在福建省的地级市中,行政级别最高,是福建省唯一的副省级城市,省会福州都不是。可论经济,福建省排名第一的是泉州,比厦门都强。一个省内有两座存在感上超过省会的强势城市,这在全国是不多见的。就在省外的存在感而言,厦门和泉州不用说了,莆田的存在感可能都大于福州。甚至隶属于三明市的沙县,因为全国闻名的沙县小吃,可能存在感也要大于福州。那么问题了,既然福州的存在感相对较弱,为何福建省的省会还要放在福州?
在我国古代,有很多兵家必争之地,比如江苏徐州、湖北襄阳、安徽淮南等,因为这些地方处在四战之地。同时,如果不处在四战之地,守与不守也没有太大意义的,称为兵家不争之地,古代的福建就是典型的兵家不争之地。清人顾祖禹说:“福建偏居海隅,如争雄天下,则甲兵粮食不足供。即使固守一方,也因山川所阻,不足为守。”这还是对汉晋以后的形势而言,那时的福建虽然人口不多,至少还有一些城镇。
在春秋战国时,我国的经济中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没多少烟火气,更不要说长江以南的闽粤地区了。广东情况还好一些,除了与湖南、江西交界的五岭艰险外,五岭以南有大量的平原地区,有足够的条件生养人口。现在的珠三角地区,在秦朝时设有南海郡,辖下还有番禺(郡治)、四会、博罗、龙川等县。要知道在那个人口稀少的年代,那时一个县的分量是相当重的。
福建的情况要比广东更复杂一些。我们都知道贵州省平原地区少,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四川省有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而这两种地理条件福建都具备。福建也称“八山一水一分田”,也称“闽道难,更难于蜀道。”从湖南入广东,可以走五岭之间的谷地,顺北江南下至珠三角。可如果从江西入福建,只能面对绵延五百多公里、险峻的武夷山脉了。问题在于,从武夷山脉入闽后,并没有大片的平原,依然是山川纵横,只有闽江和其支流两侧有一些谷地。
福建的城市除了位于海边的,剩下的基本上都是位于河流谷地。在这种地理条件下,闽江就成为吸引人口的重要因素了。闽江发源于赣闽两省交界处武夷山脉福建一侧的建宁,有三大支流,在南平市江合后称为闽江,然后呈西北——东南方向至福州汇入海峡。福州是闽江的终点,而且这里平原面积远大于闽江及其支流的平原面积,吸引人口是很自然的事情。
秦朝统一天下后,在福建也设了一个郡,就是闽中郡。但是,闽中郡只有郡治东冶一个县(治在福州),再没有什么县城了。这也反映出平原地区对于人口的吸引力,古代如此,现代也差不多。到了西汉,广东的人口越来越多,这从县的数量上可以反映出来,可是福建呢,依然只有一个冶县(治在福州)。自三国以来,随着中原战乱,南迁人口越来越多,福建也出现了一些城市。除了晋安郡(治福州)下辖原丰和侯官二县外,还出现了建安郡(治建瓯)、建阳、邵阳、将乐、建阳、吴兴、晋安(泉州附近)等县。
南北朝以来,福建人口不断增长,但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福建第一大城市始终是福州。唐朝末年,以福建观察使(今福建全省)为基础成立了闽国,五代十国之一。闽国辖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建州,其中福州依然是国都。不过,这时出现一个情况,就是以泉州为代表的闽南地区的经济崛起。唐朝的泉州从一个小城逐渐成为世界级港口,我们经常说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就是起点之一。从宋至清,泉州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高,但福州扼闽江汇入大海的节点,在没有现代交通条件的古代,这种地理上的优势是福州能继续成为省会的重要原因。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厦门崛起后,成为福建行政级别最高的城市。为什么要不惜代价修建鹰厦铁路,相信你也是知道的。在东南方向问题没完全解决的情况下,厦门的重点就是对面。福州即使不是省内行政级别最高的城市,不是省内经济第一,作为福建省省会,福州依然是合适的。可以说,福州成为福建的“省会”,从秦朝算起,至今已经有两千二百多年了,省会的形象深入人心。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况需要福建省更换省会,福州自然继续成为福建省省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