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家被投20家上市,起底3rd Rock影响美国生物医疗产业十数年的秘密
Thrive 是一家典型的“科学家创业”的初创公司,该公司的首席创新官 Christoph Lengauer ,同时也是这家公司的主要投资方 Third Rock Ventures 的合伙人。可以说, Thrive 的创办和商业上的成功,与 Third Rock Ventures 的运作密不可分。
对于生物医药行业而言,资金总是大多数初创公司的稀缺资源,而早期的好项目则是投资机构“挤破头”都想抢到的重要机会。恰好,Third Rock Ventures 在资金和好项目之间都找到了“开门的钥匙”。其起源及发展对于中国的生物医药行业创业者和投资者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源于牌桌玩笑的风投机构
图 | 从左到右依次:Mark Levin、Robert Tepper、Kevin Starr(来源:FORTUNE MAGAZINE)
当时,经济低迷使生命科学行业陷入困境,三个科学家在赌桌碰头闲聊时意识到:Big Pharma 正在削减研发预算,因此需要与小型 Biotech 填补日益增长的空白,但业内对早期 R&D 阶段的投资越来越少,许多投资机构只关注成熟期企业,或者根本就不碰生命科学。美国政府在研究上投入了大量资金,然而,许多科研发现由于缺乏资金而无法走出实验室转化为产品。
在牌桌上达成共识的三人,在 2007 年决定开设一支专门关注早期阶段的基金,并借用一部情景喜剧 3rd Rock from the Sun (《太阳的第三颗行星》)来命名。该喜剧是一部讲述 4 个外星人从外太空来到地球(太阳的第三颗行星)、想要征服地球却最终习惯地球生活的故事。这看似荒诞、不可能的事,或许正是 Third Rock Ventures 想表达的做事态度——“没有什么不可能”。
“如果风投和 Big Pharma 都不进行早期投资,对生命科学行业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漏洞。” Mark Levin 在一次采访中说道,而这个“漏洞”,就是 Third Rock Ventures 将要进军的地方。
更确切地说, Third Rock Ventures 坚信投资机构可以建立一套孵化体系,从头开始系统地建立生物技术公司。
用“集体天才”转化尖端技术
Third Rock Ventures 的一位合伙人说,在他们决定做这件事时,许多风投资本家对此嗤之以鼻。但是在 10 周后, Third Rock Ventures 筹集到了第一笔资金,共计 3.78 亿美元。随后的六年时间, Third Rock Ventures 筹集了超过 13 亿美元的资金,吸引了谷歌和比尔·盖茨等投资者。
复盘 Third Rock Ventures 被投企业所处的领域,很容易发现 Third Rock Ventures 紧密关注高校和各大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是那些有潜力进行转化、成为未来几年内的新锐疗法的成果。
而 Third Rock Ventures 的投资领域的选择就像它的诞生一样——“不走寻常路”。在大多数投资机构选择投资市场巨大的疾病药物时, Third Rock Ventures 将目光看向了罕见病。
皮肤像薄纸,一碰就会起水泡、脱落,全世界大约有几千个孩子患有大营养不良性表皮松解症(DEB)而成为“蝴蝶儿童”。但并没有投资机构会投资研发这类药物的公司,因为谁也不能保证有很好的回报。就在这时, Third Rock Ventures 以 2600 万投资了一家研发相关药物的公司 Lotus Tissue Repair 而令行业震惊。并且 Lotus Tissue Repair 并不是 Third Rock 资助的唯一一家研究罕见病公司,它一直在探索其他投资机构害怕踏入的领域。Third Rock 的商业模式帮助恢复了美国药物研究的渠道,在这个过程中也使得波士顿成为研究罕见疾病药物的创业公司入驻的全球最热门城市之一。
确定了投资领域之后,如何筛选出最适合投资和孵化的早期项目也成了 Third Rock Ventures 需要思考的问题,而它给出的答案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Mark Levin 将这种模式概括为“集体天才”( “ group genius ” ):从创办初期开始,他们就不断吸纳波士顿最优秀的科学家、医生、企业家和技术专家,以期收集生物技术领域最有价值的新想法,然后, Third Rock Ventures 会花费大量时间访问美国国家科学院获奖者和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实验室,对这项研究背后的科学知识以及该疗法的商业化可行性进行审查。只有当这项研究真正独特时, Third Rock Ventures 才会为此成立公司,聘请与关键顾问相同的科学家,同时让自己的合伙人担任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或首席医疗官。
在投资行业, Third Rock Ventures 的这种模式可以被形容为“旧瓶装新酒”:一群制药行业老兵上阵,帮助不同的科学家转化新技术。
Foundation Medicine 就是 Third Rock Ventures 操刀的典型案例。2010 年, Third Rock Ventures 的50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组成的团队为 Foundation Medicine 设计了服务内容,并草拟了它的商业计划书,随后又为这家新创企业注资 2500 万美元,选定一位 CEO 创建公司,并最终带领公司在成立短短 3 年后就实现了 IPO 。
而 Third Rock Ventures 对 Bluebird Bio 的系列操作,则让这家公司经历了“脱胎换骨”。
Bluebird Bio 的前身创办于 1992 年,远远早于 Third Rock Ventures 。在 2010 年 9 月之前,这家如今的基因疗法巨头的名字还叫“ Genetix Pharmaceuticals ”。2004 年 10 月 4 日, Genetix 完成了 1200 万美元的融资并推动其基因疗法的临床试验。在 21 世纪的第一个 10 年,基因治疗总体是在螺旋式前进的。由于相关政策的摇摆以及药物研发的难度, Genetix 在 2004 年获得融资后,此后 6 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再传出融资消息,还经历了几次 CEO 的人事变动。
一直到 2010 年 3 月 12 日, Third Rock Ventures 参与了 Genetix 的 3500 万美元的 B 轮融资。其合伙人 Nick Leschly 也进入 Genetix 担任临时总裁,同样来自 Third Rock Ventures 的医学专家 Phil Reilly 担任临时首席医学官。6 个月后, Genetix 更名为 Bluebird Bio , Nick Leschly 也被正式任命为首席执行官,标志着这家公司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2013 年, Bluebird Bio 正式登陆纳斯达克;2019 年 6 月,它在欧洲上市了全球第六款基因疗法。
影响生物医药产业的孵化模式
图丨Third Rock Venture 投资成果(来源:机构官网)
借用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风投机构 Greylock Partners 的创始人比尔·赫尔曼的评价:“ Third Rock Ventures 的战略非常高明,它是三十多年来我见到过的、为数不多的几家重塑风投资本模式的公司之一。”
Third Rock Ventures 的存在,不仅让一批科研成果得以找出一条走向市场、造福人类的路径,而且在整个风投行业内,这家机构也影响深远。
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资人对生辉表示,中国与美国在科研上的源头创新在过去也存在客观差距,这是产业孵化模式从前在国内并不普及的原因之一,此外,创新药的长周期、高风险和此前退出渠道的缺乏也是两个重要因素。
她表示,中国目前已经开始陆续浮现出一些产业孵化模式的投资机构,尤其是在 2018 年至今港股 18A 章节和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打开了投资机构的退出渠道,降低了这种模式为投资机构带来的风险。不过,这位投资人同时也表示,“中国上市的大药企的现金流与国外 Big Pharma 比起来,完全不是一个量级”,在美国已经非常通畅的另外一条退出渠道——并购,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完全打开。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螺旋式前进的过程。我个人仍然相信,在中国,科研成果的商业转化将会越来越通畅。”
参考:Fortune,《Third Rock Ventures: Giving birth to a new generation of biotechs》,https://fortune.com/2015/02/19/third-rock-ventures-giving-birth-to-a-new-generation-of-biotec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