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量衡——长度(中国古尺)

度量衡——长度(中国古尺)
“度量衡”名称源自《尚书·舜典》“同律度量衡”,《汉书·律历志》阐明其意,随后历代都沿用这个名称。如果把度量衡这个名词分开,就有度、量、衡三个量。
这种分开来的各个单一量的名称,系由汉代刘歆的条奏所言“审度”、“嘉量”、“衡权”而确定。
“嘉量”出自《周礼·考工记·桌氏》“嘉量既成,以观四国”。
“审”的意思就是“定”,所谓审度是指用“度”来确定物体的长短。“嘉”的本义是“善”,所谓嘉量是指以量器来量物体的多少时,必须像水平那样作为标准。
“权”的意思是“重”,“衡”的作用是用“权”来平衡物体的轻重,衡权也就是指权和物形成平衡。
中国古代度量长度的尺,常见的单位有尺,寸。(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
后来出现了寸以下的长度单位,它们是:(十分之一寸),(十分之一分),(十分之一厘),(宋以后又叫“丝”,十分之一毫),(十分之一秒),(十分之一忽))。
用尺作单位的换算,十尺等于一丈,十丈等于一引,一尺等于十寸,一寸等于十分,一分等于十厘。
1.尺是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亦称“市尺”。一尺等于十寸。西汉时一尺等于0.231米,今三尺等于一米。
  
2.生活离不开尺,建屋量地,造物制衣等。
据《吕氏春秋·季夏纪·古乐篇》记载,中国古人按乐律的音频为“黄钟”的乐器长度来确定尺的长度,所以古尺又称乐尺、律尺、黄钟尺。是度量横制定的基础。后来,历代尺度因时代不同又各有所差异。
黄钟尺,是中国古代测量长度的标准尺。
古代用黍百粒排列起来,取其长度作为一尺的标准,叫做“黍尺”。横排的称“横黍尺”,纵排的称“纵黍尺”。旧制营造尺就是纵黍尺。横黍尺一尺等于纵黍尺八寸一分。泛指较小的度量单位。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十:“五都黍尺无人校,抢攘廛间一饱难。”
图 中国古代日常用尺三大体系
古代工匠手里的“一尺”“二尺”“三尺”“五尺”“丈尺(折尺)”都是以木径尺的一尺为单位。历代木径尺31.66cm,历代五尺158.3cm,清代营造尺32cm,清代五尺160cm。
至于35cm的那是清代裁衣尺(布锦尺),不是木径尺。
清代之前裁衣尺35.5cm左右,清代规范调整为35cm。裁衣尺是衣工专用尺,古代衣工先用木径尺丈量人的身高肩宽臂长,再用长于木径尺的裁衣尺下料裁剪,正好加出缝头余料。所以说裁缝同时用两种尺子。
《中国度量衡史》记载:木径尺自鲁班一变之后,一直沿用至今,二千多年来未曾发生变化。
木径尺中国古代所有工匠使用的基本刻度尺,中国米尺。
关于鲁班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历代《鲁班经》记载:木径尺一尺四寸四分为門尺。
市尺是官家为了避免市场交友过程中,比如卖家用木径尺而与买家拿布锦尺,因尺度长度问题发生纠纷,所折中取度发明的尺子,所以成为官尺。即官尺就是“市尺”,清代市尺33cm,民国至新中国市尺33.3cm,且历代度量衡尺度调整,都是调整了官尺,而不是调整了木径尺。
早期古代没有卷尺,明代出现卷尺,因为只有准绳,准绳之柔性绳索有微小误差,所以工匠们又发明的五尺长的尺子(五十寸)“木径尺五尺”和可以折叠的“木径尺丈尺”。与其同时出现的还有“市尺五尺”和卖布的用的“布帛尺五尺”。即三尺、五尺也各有三种。
图 商周秦汉的部分度量衡文物——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