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 卸下“大学”的牌子之后……
2021年5月18日,对于从事人才培养相关岗位的人来说,绝对是一个惊天的大日子,因为国家出台了《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规范“大学”“学院”名称登记使用的意见》(点击查看原文),意见开篇这样描述:
近年来,一些企业内设培训机构、社会组织,未经批准冒用“大学”“学院”名称,并对外开展宣传、招生等活动,造成社会公众误解,扰乱了教育秩序,产生了不良影响。为全面清理整顿“大学”“学院”名称使用乱象,规范名称登记使用行为,牢牢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
其中第五条,直接跟每一位在企业从事人才培养的人息息相关——
对企业设立的、无需审批登记的内设培训机构,有关部门要指导和督促其规范名称使用行为,不得使用“大学”“学院”字样的名称及简称开展任何形式的宣传等活动。举办机构属于国有企业的,由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负责规范;举办机构属于银行保险机构的,由银行保险监管部门负责规范;其他的由其举办机构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规范,无业务主管部门的由教育部门会同市场监管等部门负责规范。
对于目前市场上违规使用“大学、学院”的乱象,该意见的第八条也给出了具体的整顿指导意见:
本意见发布后,各地各相关部门应于6个月内组织开展清理整顿,对逾期仍违规使用“大学”“学院”字样开展活动的,按照主管和属地原则,由教育、机构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市场监管等部门依法责令改正或予以查处;涉及虚假违法广告或宣传的,由市场监管部门责令停止,并依法处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意见出台后,瞬间在行业内引起了轰动,圈内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企业的内设人才培养构不能叫“大学、学院”了,那对外应该叫什么呢?
右击 , 重命名
在不需要向相关部门申请,又能保证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参考国内外一些优秀企业的经验及我国古代对学校的一些叫法,企业内设人才培养机构可以考虑如下6个名字作为更名的参考:
>>> 书院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机构,最早出现在唐玄宗时期,东都洛阳紫微城的丽正书院。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当时,由富商、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宋代,著名的书院有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
用“书院”这个名称替代企业大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书院给人一种历史文化感,跟人才培养的属性也紧密相关,比如我服务的培训顾问单位福湘集团的内部大学“福湘工商学院”,这次就可以考虑改名为“福湘书院”。如果企业之前是以学院为后缀的,在称呼上也不会有变化,依然可以叫院长、荣誉院长、执行院长等叫法。
>>> 学堂
学堂是旧时对学校的称呼,将学堂作为企业内设人才培养机构的名称,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目前很多历史悠久的高校名字都是在学堂的基础上更改过来的,比如: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在1912年5月之前使用的旧名。
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目前校名就是叫清华大学。
天津北洋西学学堂,1896年正式更名为北洋大学堂,这也是天津大学校名的由来……
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来,比如我服务过的工商学院就可以叫“福湘大学堂”,也可以叫“福湘学堂”。
>>> 学府
谈起学府,大家是耳闻能详,因为目前的大学还有一个别称,那就是高等学府。所以,企业可以考虑用“学府”二字替代“大学、学院”,比如“福湘学府”,看起来也还是很有文化底蕴的,而且一看就知道是跟人才培养相关的机构。
>>> 课堂
课堂比较具有互联网的调性,很多在线教育的品牌名称都是叫课堂,比如我们专注于培训师成长的一个学习平台就叫“粉笔课堂”,我之前服务过的一家K12教育机构叫“子奇课堂”。
目前行业内很多线上学习机构都叫课堂,比如腾讯课堂、网易云课堂。
>>> 学习中心
学习中心这个叫法简单直观,目前有很多教育机构喜欢用学习中心这个名称,对于企业来说,用学习中心这个名称也未尝不可。比如京东有一个“京东商家学习中心”,新引擎科技成立了“新引擎学习中心”,还有一些企业叫“企业管理学习中心”。
学习中心涵盖的面很广,可以在旗下设立多个学习中心,比如营销学习中心,精益生产学习中心,研发设计学习中心等等。
>>> 人才发展中心、能力发展中心
人才发展中心、能力发展中心这两类名称在目前部分企业也早已使用,比如“智联人才发展中心”“360安全人才能力发展中心”“麦肯锡数字化能力发展中心”等等。
借机,重塑&赋能
企业内设人才培养机构,不管改成什么样的名称,其本质是为企业创造绩效的,若不能实现这一根本目的,那么从事该工作的人势必也得不到公司的重视,拿不到更高的薪资。对于从事人才培养的人来说,国家出台的这个意见也是一件好事,可以进一步规范行业的发展。
有眼力劲的人,可以借此机会来对内设人才培养机构进行重塑赋能,具体操作如下:
>>> 完善人才培养机构,赋予新的职能
目前很多企业大学说白了就是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其根本还是职能错乱,原本人才培养的主体是各个部门,而如今全推到了培训部门,而培训部门基于地位有限,人力有限,业务熟悉度有限等多方面的原因,在人才培养这件事上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的人才培养做不起来的根本症结所在。
因此,借此更名的机会,把培训职能真正下放到各个部门,组建人才培养领导小组,高管牵头,各部门负责人、管理者作为真正的培训督导者,而培训部门只是服务部门,协助部门,唯有如此,人才培养的职能才能真正落实到位,否则换汤不换药,终究还是会成为鸡肋。
>>> 营造仪式感,让人才培养有声有色
培训不像做营销,也不像做产品研发,能有一个非常具体的成绩。所以,更需要营造一种仪式感。
所谓的仪式感就是比如开训仪式、结业仪式、技能比赛、年度优秀讲师、学习之星等评选颁奖等,趁着这次更名授牌,把之前欠下的仪式补上,把之前仪式感不强的地方进一步加强。
要为人才培养的主导者正名,颁发特定的荣誉,比如召开大会,颁发院长、副院长、首席知识官、读书会秘书长、内训师、人才培养师等等此类的证书,而且还要加强后期的宣传报道。只有公司真正重视起人才培养,员工才会更愿意投入到学习中来。一个连学习仪式感都不够的组织,又如何打造出一个学习型组织出来呢?
>>> 双管齐下,盘活企业的培训资源
当前国内培训市场,最大的一批培训师资源其实就是在企业,可这些内训师资源很多属于闲置,并未真正利用起来,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价值,除此之外还有企业的硬件资源,比如配套的会议室,培训场地也没有更好的利用起来。
国家出台的这份意见,势必会掀起行业的巨变,那么作为内部人才培养机构的管理者,何不借此把公司的内部培训资源盘活起来。
比如引进第三方机构或自行成立管理咨询公司,举办盈利性的培训项目,开展各类培训班,把内部讲师进行商业化运作,为公司创造更大价值,同时还能提升内训师的专业水平。
当内设的人才培养机构能直接产生商业价值时,能实现自我“造血”时,内部的培训也不用花费公司的钱,这个时候,人才培养就真正进入了良性循环。靠公司拨款的人才培养模式终究不稳定,不持久。
每一次行业政策的出台,都是一个机会。能否借改名的契机让自己的职业生涯上一个新的台阶,还得取决于你是否做好了准备。假如你认为这只是改个名,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那么正如你所想,对你肯定也没有任何新的职场变化。但若你能借此机会,准备一套跟业绩挂钩的人才培养赋能方案,提交给公司领导,或许这就是职业生涯的一个重大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