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北京福绥境大楼
从白塔寺到鲁迅博物馆,是一片有些杂乱的胡同区。由于白塔这座世界级古迹的存在,塔下的胡同区至今还没有进入大规模的拆改,也少有高大建筑,唯一的例外是白塔西北面的福绥境大楼。从鲁迅博物馆出来向东顺着墙走,不用拐几个弯,一抬头就会猛然看到一座大楼横在眼前。
从西侧胡同看福绥境大楼
福绥境大楼和白塔
这座大楼形状奇特,中间的主楼面南,在主楼西头向南伸出一翼形成一座附楼,在主楼东头向北又伸出一翼形成另一座附楼。大楼正门前有一个宽大的大门,还有铁栅栏,顺着大楼外栅走一圈,大致是一个长方形,只是除了楼的西南部有一片绿地外,其他地方都已经盖上了房子,锅炉就在西北角院内。
大楼外观整齐简单,窄窄窗台上的窗户还都是木头的,上面的绿漆斑斑驳驳。一些地方,大楼外挂的水泥墙皮有些胀鼓脱落,露出里面的原始状态,就是水泥板加上红砖墙。
这座大楼就叫福绥境大楼,是1958年盖的,算到今天也近六十年了,在当年可是一座了不起的宏大建筑。据说当年在这片胡同中落成这座大楼时,马上就成了附近居民的一个观光景点,尤其是里面还有两部电梯,这在当年可是一个稀有的东西啊。
南侧院门
阳台
破损的墙皮
至于为什么要在这么一片远离主干道的胡同中心盖这一样一座大楼,那真还有故事。
先说说这个福绥境。多么高雅的名字啊,其实在清代的时候这里叫苦水井,得名于胡同内一南一北有两口水井,由于富含硫酸纳等矿物质而口感苦涩,所以胡同就叫苦水井,可巧到了三十年代,一位官员在这里买房定居,嫌这个名字不雅,于是运动官府将名字改成了福绥境,意为福禄绥元吉祥之境。
不过,名字虽然改雅了,这里的面貌却没什么改观,除房子破旧穷人多外,这里还有3个大粪厂,垃圾成山,蚊蝇成群。直到新中国成立,从1952年后开始了全国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也积极响应,而且做得特别出色,在1959年1月的全国卫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福绥境街道办事处被评为全国卫生红旗,成了全市的一个先进。
在那个大家都说“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的大跃进年代,北京城里的人民公社化也闹得热火朝天,人们都在梦想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北京市决定在东城、西城和崇文三个区各建一座示范性的居民大楼,盖在西城区的这座大楼就幸运地选在了福绥境。
楼门
一楼东侧走廊
现在大楼的入口在主楼正中,门上有“宫门口社区警务工作室”的牌子,虽然感觉破旧,但收拾得还比较整齐。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北京也受到波及,有很多平房倒塌,北京展览馆上的五角星被震掉,白塔的塔顶上的华盖也震歪了,福绥境大楼却毫发无损,可见当年建筑质量还是很好的。
据记载,福绥境大楼的建筑面积有25000平方米,共9层,地上8层,地下1层,在这地下1层里设有能容纳五百人同时就餐的公共大食堂,楼内有189个居住单元,101间单身宿舍,有托儿所、理发室和浴室等公共设施,每层还有公共厕所和公共厨房,因为提倡大锅饭,所以每个单元内就没有设计厨房。从现在眼光看这些都有所欠缺,不过在当时这就是了不得的好房子了。
六十年时间弹指一挥过去了,除了紧邻的白塔和周边的平房,再远一些地方就大变了样子,城墙没有了,城门也没有了。福绥境大楼早已华颜不再,当年的超前设计跟不上人们生活进步的步伐,不过,由于它的名气太大,因此要不要拆了它就有了很多的争论,最终在2007年底,北京市公布了第一批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图录中,就将它收入其中,解决了争论。
大楼南侧的宫门口三条胡同
宫门口三条一直往东走到头儿,就能看到福绥境大楼了,远处还有白塔的身影。
说起这福绥境大楼,从最初建成的五六十年代、一直到七八十年代,它一直都是北京的地标性建筑。登临楼顶能俯瞰整个二环里,也是那会儿北京唯一一栋有电梯的大楼,充满了浓浓的社会主义初期风格。
福绥境大楼整体呈Z型,1958年用人民大会堂的剩料修建,配备了集体大食堂、公共水房和厕所,完全体现了 “吃社会主义大锅饭” 的理想社会理念。(小时候住过筒子楼的应该会比较熟悉)
现在想来,当年谁家要是能住上这样的楼房,那真是条件优越至极啊!虽然现在的福绥境大楼已经严重破败不堪,到处存在着安全隐患,但它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理应得到保护。
百度百科上可以看到这样一段话:
“这座大楼已经列入第一批北京市近现代历史保护建筑名录,这是万幸,因为凡是列入名录的建筑不仅不能够拆除,而且外立面不许进行改变。”
但是同在名录内的工人体育场已经被拆除重建,不知道这样的 “保护” 是否也会是福绥境大楼的未来。
2005年的时候福绥境大楼就已经进行了腾退,不过今天从外面看感觉还是有少数住户至今没有搬离。
有点儿感慨,曾经的一个时代啊!那么轰轰烈烈,无比辉煌。时会过、境会迁、人会亡。至于建筑,也躲不过天灾人祸。所以我们会尽自己最微小的努力,记录还存在着的,让历史有迹可循。
这条胡同里可以近距离清楚地看到白塔的样子,跟今天的蓝天特别搭配。
旁边还有一家福绥境图书馆。这几年提倡文化了,各种书店、图书馆层出不穷。希望读书不只停留在口号上,也希望看书人也都懂得爱书。
二〇一八年一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