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教育故事】好一个“百家争鸣”
格局与尊重
下午本以为和原本一样,但因为一声喊叫打破了这原本平静的局面,那个孩子站在老师面前哭泣,眼睛里写满了委屈。
对于师生尊重这件事,我有我的一些看法。首先,同学直呼老师姓名,这一点肯定是对老师的不尊重的表现,但就因此而让同学家长当面道歉,把同学的颜面扫地是否有些不妥呢?老师站在立德树人的角度,教育学生固然是好的,但我认为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动干戈,甚至干扰到别人的正常生活,这一方法却是不可取;再者老师应该教育,但也应该正确引导,而不是将学校变为“批斗大会”。其实每个人的接受能力不一样,得不到学生的尊重,确实会让人不舒服,但身教胜于言传,作为老师,应该深知“进一步寸步难行,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应将格局放大一些,而不是对一个未成年人大声训斥和集体惩罚。老师没有了解来龙去脉便据理臆断,这一点肯定是不对的。
当然,我也不希望有所谓的“告密者”产生,因为这样的环境会逐渐使人失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但我们也不能就此冤枉一个好人,放过一个“坏人”,我认为应该使学生有勇气承担,毕竟金无赤足,人无完人,这也是一个人从幼年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敢作敢当,这不正是一个人的基本要求吗?同时,对于做错者,也不应该进行体罚,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适量的进行一些惩戒。
当今的教育方式应该是“教学相长也”,不存在学生议论老师,也不存在老师侮辱同学,尊重应该是互相的,想让别人尊重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对别人保持足够的尊重,毕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也建议这位被冤枉的同学向前看,一个人不能反复地留在一个坑里,要走出阴霾,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应该先改正,再向对自己不公平的事情做出反抗与争辩。
辩驳之声——
大家看,两位同学纷纷发表了自我的观点,第一位同学显然义正言辞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并且综合多方面多角度来阐述了自己对于事件的看法,表面上来看他的理论有依据,说理有分量。但是他背后的一些做法引来了旁人的围观,在当今网络传播迅速的时代,没有任何秘密可言,朋友圈里的一番义愤填膺地抱怨,无疑激起了很多人的不满。第二位同学用自己的理智从表面上的道义准则到实际行动分条阐述,句句在理。
这只是两位机具代表的同学的观点。班级里八成以上的孩子们都纷纷用日记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内心所想。有想法总是好的,思维发展才有可能更有效地指导我们的行动。为全班同学鼓掌!
以下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交流。
道德绑架之势愈演愈烈。对于教师的道德绑架现象已然甚嚣尘上。我们该不该因为他是老师就要求他必须要完美地不能有任何的缺点。他绝对不能犯错,不能说错话。当然作为老师是应该有且必须要对自我有严格的道德准则的约束的,但是我依旧还是想说,是不是当老师也在无意识地做错事说错话的时候可以给予一些换位思考的宽容和理解呢,毕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经历,这样的不同也就造就了人人的做事风格和处事原则都不尽然相同,我们要求对待学生公平公正的同时为何不能也平等宽容地对待老师呢。更何况千百年来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是给予教师的一种身份定义之外的基本态度。此为其一。
其二,你看到的事是事实吗?你以为的你以为,真的就是你以为的那样吗?前阵子在某音里点击量超高的《你以为的不一定就是你以为》真的让我们沉入思考。我们是不是常常陷在自己的道德标准里评价别人?我们总是习惯性的认为他是一个好人,然后就自然而然的贴上标签甚至是任由自我的意志扭曲事实真相,我们的潜意识是非常可怕的,它会让你看到想看到的,想写愿意想的,如果是真的喜爱也便无关紧要,想来反之则更为可怕。因为我们也许会用自己的标准和眼光为他人在自己的心里判了死刑。细思极恐。这一点岂不正如第一位同学朋友圈里所言的他看到了所谓的”无所事事“也许真的是他人工作范畴的一部分呢!我们肆意妄为地认为别人不好,是戴上了有色眼镜,是忽略了事实根据,是站在小我的世界里坐井观天罢了。应该反思。
其三, 主人翁意识。1919年,鲁迅在《新青年》发表过一篇文章,其中写道: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果没有炬火,我们便是唯一的光。”
先生的话如芒在背。我们缺少的正是对于集体对于社会对于国家的一种责任。我们总是习惯冷眼旁观,然后大义凛然地谈谈所谓的仁义道德,却不自觉中诋毁甚至是伤害。第一位同学在抱怨老师和学校的同时,其实更是变相地伤害了自己,我想他的心里应该是悲苦的,甚至有些愤恨的。越发慷慨激昂,越发愤世嫉俗。这一点并不完全是坏事。
青年人总是常常有些愤青的样子的。没有这一份愤世嫉俗的冲动,没有这一份敢想敢干敢说的勇气,一应都是唯唯诺诺之辈的话也未必能够有所改观。庸庸碌碌的人生看似保险却未必是正确的,跌宕起伏的经历也未尝不是一种自我精神提高的磨砺机遇。时代发展,总是应该要兼容并包的。面对这样的年轻人,我们应该抱以宽容博大心胸来接纳,引领,指导甚至是帮助。谁人不曾是少年!多了一份宽容理解甚至是抱着欢喜的心,就一定能让对面的孩子感受到正义的力量,不断地匡正自我,拥有着创造力的孩子们一定是思想碰撞更激烈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