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写和阅读的意义
大家好,我叫张松,来自深圳,好像离 我们的 来听写作课总部 只有几个地铁站的距离哈;IT行业;八小时以外时间还是较多的;我的爱好是徒步、读书、写作;专门把徒步排到了第一,下图是我在河源参加40公里的照片,长距离徒步的热爱者,喜欢挑战极限(仅限徒步哈)。
自从看了村上春树的《当我在跑步时我在想什么》,就更加热爱了,能够清空体能、思维,只为了思考更多。热爱阅读写作,其实没有太长时间,更谈不上从小,有点像村上被命运的棒球击中了,就一下子喜欢上了,坚持了三、四年,一直想有好的作品,但一直断断续续,真的是痛点,希望这次和老师、同学们能一直坚持下去,时间花在哪,成就才会在哪。
仿写和阅读的意义
仿写和阅读笔记从这件事本身来说,其实就是自己给自己安排了一项——任务,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大家既然来到这里学习写作,肯定是想在写作上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平常的生活、工作占用了我们大量的时间,留给写作、阅读的时间就不够了,如果没有这项“任务”的存在,很容易就会导致拖延——明天再说吧。至少我就是这样!
现在,通过老师的作业、大家的互相督促之后,就给这个任务上了“紧箍咒”,自己每天都要操心,记得要留下时间去完成任务。久而久之,这个任务就变成了习惯;习惯就慢慢地改变了阅读、写作方式;虽然刚开始的不久,但通过仿写的练习觉得1)可以扩展、丰富的思维,绞尽脑汁去仿一个词汇、场景、情节的时候,其实就是开脑洞,这样在未来设计故事情节时,就可以轻松拜托一些束缚;2)慢慢形成了模仿者的风格,句子的构成、用词等等;像提醒自己需要吃饭、喝水一样,吃喝获得了营养,营养慢慢融入血液、骨骼,让我们获得成长的道理一样。
通过笔记记录小说的框架结构
我现在一般只看纸质书,很早之前也是用kindle去阅读,但后来无论是小说还是应用类书籍,就只看纸质类的书了。为什么呢?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纸质书能够——快速翻阅,这是电子软件达不到的效果。这样就能够随时宏观了解,这个小说的“架构设计”。比如:它是先通过回忆十年前开头;然后又讲述现在故事;接着又跳到五年前故事;最后又回到现在;马上又跳到另一个人的视角上去。这种视角的切换,可以通过读书笔记的方式,把握好宏观架构。当我们记录了十余种类型的小说结构设计后,就发现原来小说除了线性叙述,还有这么多种写法!接下来,就可以通过仿写的方式进行练习了。
小说优秀片断的笔记
这种笔记记录应该是大家最擅长的了,小说中大量出现非常优美或者有特点的片断,可以用读书笔记进行记录。我想分享一点记录总结方法,可能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就是给片断打上——标签。比如有十本书,记录了五十个片断,分别放在不同的目录里。那么我们可以把其中五个标记为“雨天”,五个标记为“打架”,三个标记为“建筑的美”,十个标记为“人物外貌”等等,这样每次在写小说的时候,通过标签就可以快速定位到要找的不同书中的不同资源。长年累月积累下来,就通过读书笔记记下了很多丰富的资源。
可以用各种软件来记录,如印象笔记等。
刻化人物性格的方式
我在阅读一篇小说的时候,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很多人物会逐渐出场,经常出现当我们读着读着,发现某一个人物已经在我们脑子里形成了某种印象:他就是这样的一种人:十恶不赦的坏蛋、阴险狡诈的小人、超级有钱的金主等等。其实就是在不知不觉中,作者已经把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给塑造出来了。回过头来看,其实这些精彩的地方就藏在很多个小地方中,而这些地方,就是可以通过笔记来记录、仿写的。
比如:他正抽着一根土耳其烟,烟嘴是玛瑙的;身上穿着一件真丝睡袍;他很随意地挥了挥烟嘴;一边悠然地吐着烟圈,一边问;然后随手把烟头丢进一个带着滑盖的烟缸里,波澜不惊,泰然自若......
其实我们在仿写的时候,就可以有意找一些这种片断,学塑造一个可爱的人、一个危险的环境等等。
类似这种读书笔记要记录的内容有很多,还有背景叙述、人物对话、前后铺垫、惊悚环境等等。这些都可以记录,成为我们的写作素材、仿写素材。
来听写作课 仿写基础写作营 让你的写作更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