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成长┃中小学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
设计研究方案是为了对课题研究的方向和进程形成清晰的认识, 做到心中有数, 有事可为, 一步一步地走向预期的目标。可以说良好的研究方案是研究成功的一半。然而在中小学课题立项评审中, 我们发现许多研究方案概念模糊, 陈述混乱, 没有整体规划, 对后继行动缺少实际的帮助。究其原因, 除了不够重视之外, 研究者不清楚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设计思路也是其症结所在。课题研究的方案尽管形式多样, 但都要回答如下表所示的基本问题。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 就构成了方案的基本要素。
这些要素并不是孤立的, 它们彼此联系而成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整体。上表中的序号是课题研究方案展开时各要素的参考排序, 也可根据研究需要有所调整。一般地说, 课题方案需要体现这样的思路:清晰梳理相关领域的研究背景 (背景清) →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选择缺乏研究或者尚未完善的领域, 提炼出新颖而富有实际意义的主题 (主题新) →把主题分解为具体明确的、可操作的研究任务 (任务明) →为完成任务制定符合实际条件的操作方法、步骤和手段 (道可行) 。
一、背景清
1. 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介绍背景与意义, 主要是说明课题的来源, 阐述为什么要研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⑴本课题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的联系。这是课题提出的大背景, 如果课题的时代特征不明显, 也可不写。⑵结合自己当前的教育教学实际, 提出实践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⑶阐述研究的意义, 说明理论价值 (如课题的研究能更深刻、更精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能完善、突破或者校正某一教育理论。对于重在实践研究的课题, 也可不写) 和实践价值 (可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模式)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综述的“综”, 即综合, 意思是要“综合性”地叙述某一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而“述”除了“叙述”之外, 更重要的是“评述”, 即作者自己的见解。综述时需要理清别人已有的相关研究的材料、方法、观点、结论、成果、水平、动向等, 还要评述相关研究的问题和欠缺。在某一个领域, 假如他人的研究已经很先进、很完美, 我们只能在别人的后面重复, 无法有所充实、完善、纠正、突破和创新, 那就没有再研究的必要。撰写综述时注意:⑴紧扣主题。综述应与课题直接相关。⑵高度概括。对引文要精心梳理避免繁复。⑶考究原文。慎用对原始文献的解释或转述。⑷有所选择。选择出自政府或专业机构有影响、有价值、正式出版的文献。⑸内容翔实。对相关观点和成果的叙述要全面客观, 内容精炼而不干瘪, 选择精要而不偏颇。⑹有述有评。引述不可扭曲别人的观点, 但可阐述自己的看法, 指出存在的问题。如课题“关于加强对高中生历史学习中社会实践活动指导的研究”, 其中“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的要点如下:⑴国外研究现状;⑵国内研究现状;⑶对样本学校活动实践的调查;⑷存在的问题。上述评述从国外开始, 反观国内, 再回归到研究的学校。在宏大的背景之下, 对现状进行聚焦式的梳理, 全面地“综合”了他人的研究和实践, 在聚焦的过程中发现了“存在的问题”。
3. 理论依据
新的研究成果都是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的突破与发展, 因此寻求已有理论的依据, 可以让研究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顺利进展。如要开展学生认知结构一类的课题研究, 就需要以认知心理学及相关知识作为理论依据。当然, 理论的选择要有启发性和针对性, 能指导实际操作, 对课题研究具有支撑作用, 可以引经据典, 也可自圆其说, 但不要乱贴标签, 不能为理论而理论。
二、主题新
每个课题都应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研究方案应清楚地表达本课题要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而主题有无新意, 则是课题有无价值的关键。所谓新意, 就是我们的研究与他人研究的不同之处。我们的研究在领域、方向、假设、角度、方法、对象 (如学生的地域特点) 、可靠度、精确性等等方面, 至少要有所不同。这也正是课题方案需要分析研究的背景、梳理相关成果的原因所在。所以, 在表述主题时, 要让读者看出“背景”和“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背景的衬托下看出我们提出的核心问题新在何处。主题的新意铺展于行文, 承载于变量, 浓缩于课题的名称。
1. 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是对课题研究实质的高度概括, 应力求文字简洁而又能展示课题的面貌, 最好能体现研究的对象、范围、内容和方法, 让人一看就明白研究什么和怎样研究。如“初中代数自学辅导教学的实验研究”。课题名称多以陈述式句型表述, 慎用疑问句, 不用似是而非的辞藻和口号式或结论式的句型。课题名称中往往包含“实践”、“探索”、“研究”等涉及研究方法的词汇。我们的理解是:含有“实践”的, 则课题多以活动为载体而展开;有“探索”的, 则需要研究者有所创新;单写“研究”的, 则课题采用的是思辨性方法, 或是多种方法的组合。“××研究”类课题如果采用单一的科研方法, 则可在课题名中直接写明, 如“××行动研究”、“对××的调查研究”等。
2. 变量界定
变量即变化着的客观事物。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一个事物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其他事物的变化。由于教育现象和规律的复杂性和模糊性, 变量之间的关系往往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一个课题往往涉及多个变量, 对这些变量的理解也可能因人而异。越是富有新意的课题, 变量的公共认知度也往往越低。因此, 在研究方案中对表现主题的重要变量或者容易误解的变量, 必须给予明确的界定。这样才能使阅读者不会误解, 使课题组的成员能形成统一的思路, 使研究在确定的范围内开展, 避免不必要的目标变更、方向转移和范围的缩放。反之, 对研究变量缺乏明确界定, 如“挫折教育”与“磨难教育”, “创新精神的培养”与“考试成绩的提高”就容易混为一谈。给变量下定义有两种基本方式。⑴变量的抽象定义。即对变量的内涵做出说明, 可以参照有关辞典、教育理论书籍、课程标准、教材, 或国家对教育问题的方针政策、法规守则等对概念进行科学定义。如果变量的含义不通俗, 又查不到确切的定义, 一般应该回避, 另换别的概念。如果特别需要, 也可自己尝试下定义, 这就要求研究者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 并大量查阅文献资料, 对相关问题有全面深入的了解。⑵变量的操作定义。即用可感知、可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做出具体的说明。变量的抽象定义仅停留在概念水平, 它不能解决实际研究过程中变量的具体测定或操作问题, 因此有时还须将其转化为操作定义。变量的操作定义虽然可以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 但更需要的是自己的研究。可操纵的变量是研究中要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对其下操作定义的目的就是要明确怎么操作。可测量的变量是研究中要调查的问题和效果, 对其下操作定义的目的就是为了实际测量。可选择的变量一般用在课题表述中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上, 对其下操作定义的目的是要明确划分和正确选择。
三、任务明
把主题转化为明确的任务才具有可操作性。为此, 研究方案一般需要写清如下几点。
1. 研究目的 (目标)
目的和目标在汉语中几乎是同义词, 但在课题方案陈述中, 两者还是有些区别。研究目的是对研究结果的概括性预测与期望, 是整个研究的归宿, 显得笼统而抽象 (也有人写成“总目标”) 。教育科研要达到预想的目的, 通常需要把笼统的目的加以分解, 提出一系列可操作、可验证的具体目标。设计研究目标要注意:⑴统筹兼顾, 既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 又合乎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研究水平和时间。⑵课题研究目标不等同于教育教学工作目标。课题目标在于探寻未知的教育教学规律, 工作目标在于完成具体教育教学任务, 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⑶多个目标要在课题研究目的的统领之下形成体系。有一些综合性较强的课题, 可按各个子课题之间的关系, 分解并理出一个多层次的目标系统, 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结构。
2. 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是研究者根据经验事实和科学理论, 对所研究的问题预先赋予的有待验证的暂时性答案, 是对课题所涉及的主要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设想。对各种教育问题和现象所作的且尚待证明的初步解释都属于假设性质。假设在课题研究中具有定向、限定和参照的作用。研究的问题以假设的形式表述, 就会变得更加明确。中小学教育科研通常要探讨的是因果变量之间的关系, 相应的假设是关于条件和反应关系的表述。如我们创设了什么条件, 控制了哪些不想研究的因素, 采取了哪些教育措施, 就可能达到怎样的预期结果。提出研究假设通常要遵守:⑴不能与已被证实的正确理论或事实相悖;⑵对变量关系的推测要合乎逻辑;⑶应以陈述句的形式简单、明了地直接表达;⑷能用一定的方法收集数据和事实加以验证。当然, 研究者可根据研究性质决定是否正式提出研究假设, 定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及单一变量的研究则不一定要预先提出明确的假设。
3.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要回答课题究竟研究什么的问题, 即区分“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问题。基本要求是把主题展开为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结构并确定重点, 提出解决这些重点问题的实施构想, 从而把大问题细化为几个具体而又关联的便于操作的子问题, 用陈述句表述明白。如“高中学困生与非学困生学习习惯的比较研究”的研究内容:⑴调查学困生和非学困生在上课、作业、复习和考试习惯上的不同特点;⑵不同性别的学困生和非学困生学习习惯的比较;⑶不同年级的学困生和非学困生学习习惯的比较;⑷分类调查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生学习习惯不良的因素;⑸提出矫正学困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对策。
4. 预期成果
预期成果就是研究正式展开之前希望得到的收获, 包括问题解决的程度, 可能产生的效益, 成果表现的方式。成果的表现方式是成果的物化形态, 如研究报告、学术论文、专著、案例等等, 研究者可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书刊、光盘、网页、软件等不同的载体。预先设计成果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是为了使研究者能在研究开始时就着手材料的积累, 避免研究结束时才发现有些阶段性的成果已经流失。
四、道可行
要圆满完成课题研究的任务, 必须依据客观条件, 选择切实可行的途径。
1.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对怎样研究的回答, 可以理解为原则、策略、程序、工具、方式的综合表述, 重点写明怎样实施。如准备如何收集数据, 将使用何种技术来分析、处理数据并推导出结论。若是实验研究, 还要说明如何选取自变量、因变量以及控制哪些变量。研究方法可分为:⑴收集研究数据资料的方法, 如调查法、观察法、测量法、文献法等。这些方法旨在获得对象的客观资料, 而不给予对象人为的影响。⑵旨在改变和影响变量的方法, 如实验法、行动研究法。这些方法是要通过施加某些干预而获得某些期望的结果。有些研究方案选择的方法缺乏与研究任务的内在关联, 无法融入具体的研究过程, 影响了可行性。孤立地看, 方法其实并没有好坏之分, 而联系到任务, 却有是否合适的区别。也就是说, 同一种方法, 对于匹配的任务, 就是可行的好方法;对于不匹配的任务, 就是不好的方法。因此, 研究者要熟悉和理解教育科研的各种基本方法, 再从完成任务的需要出发选择方法。如“中学生学习方法及其指导研究”, 若要考察研究现状和进展, 选用文献法;若要验证一个假设, 可用实验法;若要了解当前学生学习方法和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现实状况, 就用调查法。当然, 由于教育现象丰富多彩, 问题错综复杂, 所用的方法也可能是多种方法的组合。另外, 工具性材料如问卷、观察记录表、测验题等可作为方案的补充。
2. 研究步骤
就是课题研究任务在时间顺序上的计划安排。一般分为准备、实施和总结三阶段。如研究过程较长, 则实施阶段还可再分为几个小的阶段。各阶段时间安排一般写明“×年×月——×年×月”, 需留有余地。准备阶段包括调查和前测、理论学习、制订研究方案、建立研究机构、确立研究对象等。实施阶段包括研究内容的操作、研究方案的调整完善和过程的管理等。要明确如何将自己设计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落实于具体教育实践, 从哪个角度切入研究, 进行操作。同时要明确如何记载整个研究过程的相关材料。总结阶段包括对材料进行统计分析和加工, 寻找规律, 提炼研究成果, 设计出预期成果的形式, 写出结题报告, 发表教育论文等。
3. 资源配置
主要是人员分工、经费预算等。人员分工要符合各成员的水平、能力、岗位和特长, 每项工作都要落实到人, 明确目标和时限。当然, 分工的同时也要注意研讨与合作, 利用集体的力量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课题还可建立领导小组, 下设子课题组并明确负责人, 必要时聘请课题研究顾问。经费预算主要是指计划申请或自筹的经费数额以及经费支出的具体科目预算和年度预算。在制定研究方案时, 应让课题组的所有成员都参与考虑、讨论, 就研究方案的各个方面充分发表意见。这样, 一方面可以使方案更为周详, 另一方面可以使课题组成员在这一过程中对研究的设想和各人的任务更为明确, 为研究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完成条件
主要介绍物质条件、人力资源和前期成果等。物质条件包括图书资料、研究设备等。人力资源如核心人员的研究经验和能力, 课题组人员的工作岗位、学术优势、年龄和专业的结构。前期成果主要指本课题组已取得的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总之, 设计课题方案应仔细分析上述各个方面, 理清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 并综合为一个具有内在结构的整体。其构成要素和思维路线大体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