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样,还能走多远?
我们这样,还能走多远?
文/贾艳
天地狭小,每天奔波于家和学校之间,生活简单,日子单调,幸而有高中同学群,闲暇之余,大家在群里聊聊生活、工作,倒也给平淡的生活平添几分乐趣。
我的高中同学群有两个,第一个高三的“钦中92高三(2)”,休学后的第二个高三“非一般”,当时和我一起休学横跨两届的还有三个闺蜜——卉子、大丫、岚子,我们四人同在两个群。记得初进同学群,是在2013年左右,毕业20周年以后。二十年聚会的组织者组建了同学群,每拉进一个同学,大家都鲜花掌声以示欢迎。同学群里,有人大、税务局、工商局的公务员,有高校的博士陈教授,有如我一样的中学老师,有自己开公司的创一代“花王”,有开超市的大丫,有沪上居委会主任安心,有厨艺高超的高级厨师“妻奴”“孩奴”阿标,有建筑工程师老王……各行各业,应有尽有,还有我们高中时代亦师亦友的课任老师马老师、冯老师、熊老师等。群里大家晒美食,聊孩子学业,聊高考,聊志愿填报,聊孩子考研,聊房价,聊社会新闻……各种话题层出不穷,社会万象尽在其中,每天的聊天记录少则几百条,多则上千条。
每逢有同学家孩子参加中考或是高考,群里红包满天飞,每个人都像自己家孩子考试一样,祝福的话语传递着一份份真挚的情谊。有哪家的孩子考上大学,必然是全体出动,到场祝贺。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那年高考录取刚刚揭晓,老王家孩子考上中国矿大时,我们同学群里的同学一起在涟水桥头欢饮达旦;那年岚子家的双胞胎儿子,一个文科一个理科,同一年竟以相同分数考上南京大学,大家无不引以为豪,“钦中92高三(2)”和“非一般”的同学一起欢聚一堂,开怀畅饮;那年,几个同学家孩子分别考上了南审、苏大、南师等名校,我们连聚几日,每个人都喜上眉梢。
还记得当初一有社会热点事件出现,群里就会展开热烈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有时甚至分成几派,唇枪舌剑,你来我往,颇有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味道,“说实话,在这个群,哪怕不说话,只看你们的聊天记录,都能学到不少东西”成了我们大多数人的共识。群中当年只比我们大几岁的老师们也经常“与民同乐”,如兄长般和我们平等交流,毫无隔阂。有一年的五一,马老师游览醉翁亭,发来一张自己的雨中游览照和夫人的照片,引来大家的热烈议论。马老师穿着雨衣,躺在醉翁亭的石碑上,俨然一个醉翁模样,马老师的夫人一副御姐气质,引来我们一众女生的纷纷羡慕。
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群里说话的人越来越少,也许是从政府出台了微信群主的相关法律责任以后,群中开始禁言政治话题,一些社会热点话题、热点事件也都成了聊天的禁区,渐渐地“非一般”群里只剩下了阿标和主任的美食分享、博士的美图秀秀、大丫和我的怀念昔日时光、家长里短。只有俊局家的千金考取南大研究生、老王家公子考取矿大研究生、大丫家公子考取上财研究生这些喜讯才能偶尔掀起一阵阵红包雨,还有中秋、大年初一这些传统节日的节日祝福可以霸屏。原来每天几百条信息,现在经常几天没人冒泡,原来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唇枪舌剑、激烈争论的场景如黄鹤楼的黄鹤一去不复返。
“钦中92高三(2)”群里倒是热闹些,经常还有蔡书记分享的一些国际新闻或是搞笑的抖音短视频,有热衷打油诗和晨练的小斌分享的一首首打油诗和晨练图,有宋“才子”偶尔的评论天下大势,有赵班长经常性的红包三连发,还有熊老师偶尔和大家一起互动互动,但是当年大家激烈讨论的热火朝天的场景也已难得一见。
有人说“缘来缘去缘如水”,也有人说“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盛极必衰”,莫非同学群也是如此?抑或因为大家都已年过不惑,看惯了春花秋月潮起潮落,渐渐学会了“大肚能容,笑口常开”,对世事纷繁、缘聚缘散都已习以为常?眼看时光匆匆,眨眼又是十年,
不知道,我们这样的结伴同行,还能走多远?
贾艳,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喜爱文学但读书不多,渴望旅游但游历较少,喜欢花草但花粉过敏,深知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但求半称心。身在校园,兢兢业业,但求不误人子弟;行走人生,万事随缘,只愿看淡荣辱得失。阳光下灿烂,风雨中坚强。人生苦短,心若向阳,处处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