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三境界-上:尽信书,不如无书
干货 · 良知 · 情怀
文章脉络
1. 书看得多,就有用吗?(曾经你是否交过智商税)
2. 哪些书根本没必要读?(垃圾书的特点)
3. 书分哪几种?-(科学和文艺书籍的界定)
读书?有用嘛?
这是很多人的疑问,至少我碰到很多这样的疑问。
这些年,很多学员,朋友,让我推荐给他们一些书来读。很多时候,我总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实际上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他们要的那种对他们“有用”的书,其实是很少存在的。
记得有天下课,有一个朋友发短信我,让我给她开个书单,说需要提升自己,我还真像开药方一样写了下来,写了10本书名,以及核心主题。拍了个照片发过去,虽然我知道这可能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大概快过年的时候,我在旅行期间写过一封信给她,简单地提到读书这件事。但说得很浅。
几年前的一个岁末,和一个兄弟相遇在苏州,吃完晚饭便去闲逛,走到诚品书店,他说得买书学习,让我推荐。然后不到一个小时,买了两三千块钱书,结完账,他又送了一半给我,说大家都看看,哈哈。我们嫌书太重,又直接扔那,让快递直接邮走。大概时隔一年左右,我去他家,一进门看到边柜上码着整整齐齐的书,都是上次逛书店买的,唯一得特点的就是非常新,几乎都没拆开,我问他看了吗,他说先放这里做个样子,等有空了再读…前几天电话,开玩笑说今年老婆对他的要求就是把我曾经推荐给他的书全部看完…
“读书”成为了一种商业的资本运作行为,一轮一轮地割韭菜。买了的,说最近研究了什么;写了的,说最近出了本书;做AAP的说,你们没空,我读给你们听…大家都不亦乐乎。真的有用嘛?不知道,更不知这个“有用”谈何说起。
Ⅰ- 你曾经交过智商税吗?
读大学的时候,看过两本出,算是认真读完的那种,一本叫《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你懂的,就是那个号称“打工皇帝”唐骏的,至于是他自己写的还是找人代笔的我不清楚,当时读完觉得他很牛逼,有几个细节讲得还是很感人,比如他后来去日本留学,然后和家人(老婆)异地,那时候通讯没有这么发达,很辛苦,当然还有早年他比较神童,什么卡拉OK计分器都是他发明的,后来到了微软,说成了最牛逼的CEO,比尔盖茨特别欣赏他…
过了些年,突然来了个方舟子打假,说大学的文凭假的,野鸡大学…他扛不下去了,道歉(语言及其暧昧)…人设扑街…
还有一本书叫《三十而励》,对,励志的励,作者是众年轻女性心中(尤其是女文青,高傲的女学霸)心中的男神-芮成钢。翻开扉页,是哥们在夕阳下的侧脸,旁边是一匹骏马,明显是在马术场地拍的,贵族,睿智,自信…
那本书的序里面写了各种国家政要,大佬对这位晚辈的赞美之词,但实际上那本书真的有内容吗?基于我十多年前的认知,书写得很浅,一点经历和感触的流水账,情节还不如唐骏那本,但这不能阻止这本书的大卖,这位年轻的青年导师在贴吧里姑娘们讨论最热门的话题是:他穿的衬衫到底是杰尼亚蓝标还是红标…
时光匆匆,没过几年,哥们被捕了,因为央视的郭振玺案子,受贿是肯定的(他在南京有一个公司,专门负责“铲事”,感兴趣的可以去查查),哥们还有很多坊间的花边新闻,这些年,他在江湖上算是销声匿迹了,连同他的杰尼亚…人设又一次扑街…
这是我阅读中的两件特别小的事,这两个小故事不在于我看谁的书,谁后来就扑街。而是为什么现在社会,人们所谓社会公知,青年导师,大师,人生偶像的一些人,经常性的人设崩塌?一地鸡毛?
他们中的很多人也都出了自己的书,各种热捧,各种见面会,各种赚钱,没过多久就是台下一阵唏嘘,打自己脸,难道是他们在包装和炒作自己,书只是包装的一个载体?一个赚钱的渠道?
对!实际就是这样的。
在这个速荣速朽的时代,我们看到的被炒作起来的这些书籍,不假思索的去接受,跟风,追捧,里面的描述都是真的吗?对我们的人生有真正的价值吗?
如果从消遣的角度,这也是一个不太好听的笑话,显得读者很没见识,至少有点尬;从自我学习的角度,不好意思,你浪费了你的时间。再比如那位会做红烧肉的登山房地产的王石同志。也出书了,是自己的传记,里面的情节不是波澜壮阔就是感人至深,现在的我至少可以从一百零八个角度来论证,书里的很多描述除了贴金和夸大,也真没什么了。
所以没有很高的认知级别和思辨能力,经常会被带着走-也就是跟风,尤其当手机成为传媒常用的终端以后。从而你就会不假思索的选择一些并没有什么用的作品,因为你看到了,看到它在书店的畅销专栏,或者网页的第一推送。比如我上面提到的两本书,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被交了智商税。
《三十而励》?都30岁了,还没有把一些基本的事情弄清楚,还谈什么而励?30岁最大的而励,不是多少片汤话和大道理,而是你银行卡里7位数以上的存款和高质量的人际关系。然后去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
Ⅱ-世界有三:媒体世界“垃圾书籍”的特点
写到这里,我想是时候引出这篇文章的主线了-世界有三:媒体的世界 真实的世界 自我的世界。(对漫威感兴趣的可参考漫威的“平行宇宙”的说法)。
没错,上面的故事,实际上就是说我们目前(这个时代)接触的媒体的世界(又叫舆论的世界);书籍是媒体世界里的一类。
什么是媒体的世界?
简单的说法就是被(包装)的信息或者资讯。比如电视,电影,手机终端的视频,网络,书籍,看到写的文章,新闻热点,娱乐八卦等等,前面的包装我加了括弧,实际是想说,大部分情况下是被包装和美化的,就和手机美颜是一回事,也有一些情况是真实的,比如人类登上月球的时间,我们发射嫦娥1号的日子,通常真实的都是记录大事件的资讯。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里,一个信息可以被无限次元包装炒作,背后的人都在研究一件事:如何吸引注意力。也就是当下所说的流量。但是如果就给你自由,让你无限时间去关注所谓的流量信息和视频,你就会提升吗?
比如,你从现在开始就做一件事:看抖音和小视频,这是工作,每个月给钱,可能你会觉得很爽,你一直刷,但可能你永远刷不完,你刷的同时全世界每秒钟都会产生各种视频出来,其中有两类,一类纯属娱乐玩的,拍的好的或者瞎拍的,还有一部分是为了达到上目的的精心包装。(我上面说的几本书都是这一类),三年以后,问你有什么收获?
可能那时候你已经由于天天刷毫无营养的视频精神恍惚了,觉得极其无聊。读书也一样。这类的书精心的(知识,逻辑)包装,出版社的运作,然后是蜂拥而至的读者,大部分出现在机场,火车站,还有一些书店所谓的近期畅销专栏。
其实,即使你一年读100本这样的书,也很难说对你有什么大的收获和改变,因为在信息源上就是错的或者夸大的,在逻辑上是很不真实或者极其勉强的。
我们可以来一起归纳一下这些书的特点:
1. 当代名人传记(以商业成功学居多)-一旦成功,所有的经历都是有说法的,都有着神秘的光环。
2. 心灵鸡汤-主要关于情感世界,生活挣扎以及事业突破。一本里面一定要有几个爆破语,或者看起来既文艺又功利的文字段落。
3. 各种商业主义与方法-主打各种营销,管理理论,连怎么发微信,发微博都有一套指南和理论来。
4. 厚黑学-主打近代历史人物,谈国学,谈修身。主要以“曾左李”为代表,热及一时(这个呢,我还真研究过一些,后面会在“人文逸趣”中专门开篇讲)
除了这4类书,当然还有很多,比如标题党的资讯,各种不切实际炒作的八卦新闻,猎奇和赚眼球的视频等等,他们都属于媒体世界。媒体世界是一个中性词,是基于信息传播和知识记忆来说得。这4类书这几年特别火,如果你非要我说得细一点,找点例子比如:
《你的努力终将成就更好的自己》;《戒了吧,拖延症》;《别让生活耗尽你的美好》;《别在该动脑子的时候,动感情》;《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将来的你一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你若不勇敢,谁替你坚强》…
我竟打了这么多书名,看来是在机场看到多少这样的上架书...以上四类,在我目前的认知里,统称为“垃圾书”,因为不管从内核的价值观以及写作的水准来看,都是很不入流的。更不谈对于一个人生命灵魂的思考和触动了。
当然你说,我看书就是为了消遣,不提什么学习,那就另当别论了。其实消遣就真的没有收获吗?也不一定,这个和每一个人的阅读水平有关系,不急迫地去看书的情节而是去理解书背后所没有描述和表达的东西,也有一点作为消遣的感触:
几年前,有一次飞机延误了很长时间,觉得闲来无事,就随手买了本强子的自传体《创京东》,为什么买这本呢?好奇。
那时候京东也刚刚实现盈利,而且电视里我记得做了一个大咖类的节目,奥迪品牌赞助的,里面谈到强子回家乡了,大家很开心,吃饭喝酒,强子得知原来为了省钱,行政部准备让好几个京东员工住一个宿舍,强子大怒,怎么能够对得起兄弟们呢?要求两人一间,有家庭的,谈恋爱的一人一间,必须这样。
这事经果媒体一炒作,后来便是京东的影响力直线上升。对强子的这个苏北的汉子在采访里说了很多不同于精明商人的话也很感兴趣,另外这本书不是他的自传,而是别人写的,写京东的发展史,相对客观些。(其实还是媒体世界的影响)
我大概花了一个晚上看完,觉得作者是比较公正客观的在写一个草莽英雄的形象。如果要问我这本书对于自己有什么收获?那么我自己觉得触动的有两点:
一是刘强东小时候家里的教育:母亲对他的影响事很大的。人生三苦,行船,打铁,磨豆腐,老刘家是行船的,不怕吃苦,有闯劲儿,这些其实在刘强东小时候就已经在他的骨子里了。所以教育不及影响。
其次,文中有个细节,讲强子上大学的时候,有一年过年没有回家,同学喊去吃饺子,自己住在人大宿舍,身上没有钱坐公交车,又不能爽约,宁是来回步行了几十公里,回来的时候天还下着小雨…,如果这事放在一个普通人身上说说也就过去了,但是放在强子身上,就是“莫欺少年贫”,在这个把欲望当成理想的年代,“志气”这个词是被嘲笑的,也是奢侈的,强子那时候就有这种志气。看一个男人,骨气和志气是根,其他的都是虚的。
这本书火了,但后来的事大家也都是知道了,强子在美国被人“仙人跳”了?还是自己主动的?后来股票大跌,行情不好,强子给兄弟们降薪了,公积金也少交了,很多人说强子真不仗义…
Ⅲ - 在媒体世界里,书有哪几种?
如何从纷繁冗余的媒体世界里寻找精品,寻找那些真正启迪心灵的书?我们就得了解一个基础的常识,我们的书有几种?励志?管理?文学?还是小说,散文,杂文?
其实书就两种,一种叫工具书,《康熙字典》,《会计理论基础》,《高等数学》,《营销通论》《微积分》,《流体动力学》…这些书解释基本的概念和运算的规则,并不在这篇文字的讨论之中。
还有一种叫文艺书籍(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不是文学书籍),余华的《活着》,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稻盛和夫《活法》,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吴晓波《大败局》,雨果《悲惨世界》,王阳明《传习录》,这些书籍,主要传递的是一种思想,观点,以及具体的实践方法,是本文探讨的核心所在。
所以你看,我们为什么会被“媒体的世界”牵着鼻子走,很多人会说,因为我们不够独立思考,其实这只是表象的原因,深层次上说,我们连常识都没搞清楚。比如讲文章怎么写的叫《文心雕龙》,讲文字的叫《说文解字》,它们和文艺书籍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孔子的《论语》是人性学,心理学,社会学,成功学,经济学,哲学的集大成,沈括的《梦溪笔谈》是科学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医学中的科学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政治书,祖冲之的《勾股定理》是数学书,司马迁的《史记》是历史书...但我们自古以来从来没有明确的分类。
我们一直把写的这些人叫做文人。其实作家,文人,读书人,文化人,诗人,知识分子,他们原本就不同,就不是一个性质和职业的。我们一直以来是误读的。但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时代,就对于书籍和作者开始分类,他们最早叫科学和文艺类。
Ⅳ - 当下媒体的世界和好书的标准
现在很流行一句话,“你看到的,都是别人想给你看到的”。(就像你看现在疫情的数字一样,你所见并不所实)。
目前大部分作者,书商,出版社,都非常知道时代里的大众想要什么,知道大众的空虚寂寞冷,知道大众都想一夜暴富的心态,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可以让这本书称为爆款,通过什么样的概念可以和当下的潮流相结合,形成跟风。
在书中我们读不到真相和真实的感受,也不会看到作者的良知与思考,更读不到杜甫的伟大,基督山伯爵的孤独,简奥斯汀的纯粹与偏激,汤显祖的爱情之美…
这些经过包装的信息,有溢美之词,也有夸张之说,也有凑篇幅的强逻辑。有的谈一个大家都能想到的道理,通过概念化的包装出一个新词(罗振宇最擅长了),然后通过一些比较洋气的例子来佐证一下,就是一本管理和营销的书籍?
What?
没办法,这个时代交智商税的人太多了。有人问我为什么?
这里我可以简要的回答一下,教育。或者说目前教育体制下个人思维体系和认知级别还没有达到独立审美和筛选的状态。(这个话题很宏大,我在后续的文章中会聊到,从《南渡北归》这本书开始说起)
2015年我想做一个书房,在准备梳理出要购买的上架书籍目录前,我先跑到老书架前,把之前的书过滤了一遍,然后地上就堆满了一些书,当然包括《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三十而励》,还有什么《做事先做人》,什么《最朴素的生活,最遥远的梦想》…老婆问我地上书干嘛的?我说扔掉的…她很惊讶地看着我,说败家,后来卖了10块钱...买了个西瓜。西瓜可以解渴,而这些书则会让我的认知丧失精准的判断力。
归根到底,媒体世界是真实世界的包装和艺术化(电影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而这些书为什么说是垃圾书,是因为它们并没有呈现出基本的现实世界的逻辑和认知,没有最深刻和朴实的感受,只是纯粹抓住读者的心理,或者说有着特定的目的而写,这个目的就是商业和经济收获。至于读者有没有收获?写作人,书商是不可能考虑的。最后的结果和现状就是:
市场喂啥,我们就嚼啥
当然我们倒过来想,像李白,司马迁,或者歌德,海明威这样的牛人,去问大众,问读者,“你们想读点啥?我就写啥” 这应该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这样,他们就不可能是伟大的作者,伟大的诗人,他们的水平也就《读者》,《青年文摘》投稿的水平了,更不可能让文字打败时间,连同自己和作品在人类的时间轴上不朽了。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职场人,有很多关于家庭,生活以及工作上的事情需要处理,建议你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这些”垃圾书“上,这种感觉就像被别人拖进去看了一场特别有损你智商的电影。即使你浪费了时间,对于你的收获可能也是极少的,当然你看完后,在短期内会不断地心里暗示,告诉自己看到和经历地正符合书里所说的。
什么样书才是一本好书,我这里给你几个很定性的标准:
1. 无限地或者微弱地激发着读者去靠近人类的“真”“善”“美”
2. 对你自己的认知产生提升,扩大了你的视野和思考
3. 给你的内心带来触动和觉醒,你开始有意识地朝着这个觉醒的方向努力
条条框框,我写这里了,也许没用,因为这还得看你读书时候你自己的认知高度和你的思考以及经历是否能够在书中找到共鸣,这个话题在后面“真实的世界”和“自我的世界”部分会详细说。
真正的阅读,是你自己和作者之间的对话,是你看横卧在书中的另一个灵魂,是否让你长了见识,让你感动,触动,让你心生敬畏。没有达到这个级别的阅读,我们称为浏览,就是浏览网页一样,你只不过是想去抓取对你有用的信息而已,找到了,摘下来,也就没用了。所以也就谈不上深刻的体会。
媒体的世界里,当下的很多书只是停留在信息,故事以及三言两语的道理的传递,并没有实质的视野和思想的输出,更谈不上写作和文学表达功底了。所以在我为什么选择《孟子·尽心下》中的名句“尽信书,不如无书”作为本文的题目,其实想结合文中语境表达两层意思:
如果你和前文的强子一样,有志气,立下志向:
读一流书,做一流人。
那么,
写在最后
坐半天写出一两万字,对于我来说也许是家常便饭,但对于读者可能会有压力,加上公众号的字数限制(一篇文章不能超过20000字),所以本文我把它分成了三个章节。本着每次发一篇完整文章的原则,接下来的后两章,会在明后天发出(公众号每天只能发一篇文章)。后台已经设定,明晚8点会直接自动推送:
下篇:读书三境界-中: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
由于该文非汽车类文章,故不设互动问答。
朋友们,明天见!
2020.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