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来自火星的家书,感动了14亿人!

2021年5月18日,
全体中国人民收到了一封特别的来信,
那就是祝融号从火星寄来的家书。
亲爱的祖国:
初至荧惑,遂寄平安。先行自检,感知毗域。环绕中继,传回讯息。嫦娥奔月,祝融驭火,天和筑穹,墨子传讯。五千春秋,大河浩荡,九天逐梦,星辰璀璨。亿计征程,千年问答,翘望地球,遥寄鸿书。梦里无边绵秀,金槎遍渡星河。
天问已至,求索无疆。
祝融号遥寄
五月十八日
“荧惑”乃火星之古称,
古人观测天象时,
见此星红光闪烁、忽明忽暗,
故以此命名。
前有“嫦娥”奔月,后就“祝融”驭火,
两千多年前屈子问天,无限追思,
如今逐梦已成,天人沟通。
至此,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
回顾这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全过程,
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
一次性就完成了“绕落巡”三大任务,
一举成为世界航天史上的首例。
令人由衷为祖国的强大而骄傲。
其实,“祝融号”只是“天问一号”
火星探测器运载的火星车,
要弄清本次探测任务的始终,
还要从去年的7月份说起。
那时,搭载着祝融号的天问一号探测器,
首先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
以致成功进入预定的地球轨道。
之后再由地球轨道跨越漫漫星河,
矢志不渝,才能奔向荧荧之火星。
这相比于月球探测,
要远得多,也极其不稳定。
待经过了四次轨道的中途修正,
环绕器最终才进入了火星轨道。
颇有一番“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婷婷佳人,辗转而难求的意味。
我们的“天问”不只精准对接,
为探测需要,更是来了个“侧手翻”,
由横向航行转为纵向航行。
直到今年的5月15日,历时7个多月,
祝融号火星车才真正平稳落地,
正式开启了火星之“游”。
同时,也将中国的身影带向全新疆域,
带着我们的热情与坚韧,
去追寻历史的足迹与生命的起源。
屈原在《离骚》中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正如即使面对艰难与渺茫,
有志君子依旧选择逆流而上,
我华夏民族,自强不息,
千古春秋,从未休憩,
浴血奋战,欣欣重建,
毅力与攀岩,从来都是我们最好的标签。
起初,中国的行星探测任务
被正式命名为“天问系列”,
此次火星探测也只是首次任务,
而此“天问”之名,则取自屈原的《天问》。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谁能极之?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明明闇闇,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屈原《天问》(节选)
整首长诗共一百七十多问,
四字一句,四句一节。
问天地阴阳、日月星辰,
问神话传说、人事变迁,
浩浩荡荡,连缀成篇。
遥望当年,屈原一腔赤诚,
为光复楚国,奋力抗秦,
却要忧谗畏讥,屡遭质疑,
一生曲折,求索不得。
最终只在苦闷与绝望中投江而亡。
或许只有奔流不息的江水,
才能容纳下屈原的无限的爱国热情吧!
此一首天问,正显出屈原无尽的奇思,
昂扬着远古先民顽强执着的探索热情。
取“天问”之名,也正是为了彰显
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
贯通我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血脉。
永远求索,永远追寻,
勾连古今,贯通天人,
气势恢宏,美哉壮哉!
而此次家书的发出者——
“祝融号”火星车名字的由来,
也大有可观。
祝融,乃古之火神,
据《左传》记载:
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
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金木水火土,一一对应,
五行各为五神所司。
而古人在观测天象时,
常见五颗明亮异常却位置游移的星星,
因此,便将其称之为“惑星”。
又根据其各自特点,将之命名为
“辰星”“太白”“荧惑”“木星”以及“土星”,
依次对应水、金、木、火、土五行。
由此,火神祝融,也便与火星相应,
跨越千年,流传至今。
其实,自古以来,
火星常常象征着战乱与杀戮。
如“荧惑守心”这一天象,
一直被视为帝王驾崩的噩兆,
为历代君王所忌惮。
但当我们凭借科学走进火星,
才真正发现,这荧荧之星上,不仅没有火,
相反还拥有着大量的水、冰和二氧化碳,
不仅不是死亡的使者,
相反还可能孕育过最初的生命。
从天宫到北斗,从嫦娥到玉兔,
从悟空到墨子,从天问到祝融,
华夏祖先凭借着非凡的想象,
绘制了一个缤纷多彩的奇幻世界。
留给后代以无限的遐想与追思。
而如今,我们正依靠自己的智慧,
见证着这个世界最真实的模样,
还万事万物以其原本的面貌,
却又从未失了远古的那一份浪漫情怀。
有一种浪漫,
叫做中国式浪漫。
有一种传奇,
叫做中国书写的传奇。
我们仰望星空,
我们又脚踏实地,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祖先们写下了神话,
而我们,定能用
勤劳的双手与不懈的毅力
将神话铸成传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