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裘沛然的“至爱”:千古良药山茱萸

山茱萸,又名山萸肉、药枣、蜀酸枣等,个子小巧,酸酸的味道,果肉没多少,有人说它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实则不然,就是这么令人十分不入眼的山萸肉,却是临床上的千古良药!

国医大师裘沛然对山茱萸就很有研究,也是他临床常用的“至爱”!今天且看裘老先生是如何应用这味良药的吧!

一、养心阴治心肌损伤

用于冠心病或心肌炎所致的心肌损伤或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心悸怔忡;

对心气虚所致的汗出、短气、口干等用山茱萸养阴涩精敛津,有一定功效。

《药品化义》:“心若散乱而喜收敛,敛则宁静,静则清和,以此收其涣散,治心虚气弱,惊悸怔忡。”

二、补肝阴治肝细胞损害

可用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低蛋白血症等。

山茱萸酸性入肝,《药品化义》云其“为补肝胆良品”。

《医学衷中参西录》:“善补肝,是以肝虚极而元气将脱者,服之最效。”

三、补肾填精治肾功能衰竭

《医学入门》:“山茱萸本涩剂也,何以能通发邪?盖诸病皆系下部虚空,用之补养肝肾,以益其源,则五脏安利,闭者通而利者止,非若他药轻飘流通之谓也。”

四、治五更泄泻

《本草新编》:“盖五更泄泻,乃肾气之虚,山茱萸补肾水而性又兼涩,一物二用而成功也。”

五、治肾虚火旺

如遗滑精等。《本草新编》:“夫阴虚火动,非山茱萸又何以益阴生水,止其龙雷之虚火哉……故山茱萸正治阴虚火动之药。”

六、治肿瘤

与黄柏、巴戟天等相伍以扶正。

山茱萸有补肝肾、填阴精、敛精气、收神散、止泄泻、潜虚火之功。

山茱萸的配伍应用:

①山茱萸、熟地黄:填精补血;

②山茱萸、巴戟天:补肾阴阳;

③山茱萸、五味子:敛精固摄;

④山茱萸、黄柏:滋阴降火;

⑤山茱萸、杞子:调补肝肾;

⑥山茱萸、益智仁:治尿失禁;

⑦山茱萸、党参:补气养阴;

⑧山茱萸、泽泻:补肾利水;

⑨山茱萸、黄精:生精种子。

山茱萸的用量:书载9~12g,王若水曾用至60g。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有药之用,既不可囿于书说,又不可局限于经验,应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其中的奥秘,而墨守成法,无法提高临床疗效。

七、山茱萸宜忌

宜:山茱萸对肾阳不足引起的遗精、尿频均可应用,常配合熟地、菟丝子、沙苑蒺藜、补骨脂等同用。还能固经止血,可用治妇女体虚、月经过多等症状,可与熟地、当归、白芍等配伍。

忌:性机能亢进、手足心发热、失眠多梦的人不要食用,会导致症状加重。体内有湿热,表现为舌红苔黄腻,或者小便淋漓涩痛,或者胃酸过多,也不宜使用山茱萸。

八、山茱萸药膳

1、山茱萸补阳茶

材料:山茱萸25克,芡实、黄芪各15克。

制法:将上药加水煎煮。代茶饮。

功效:温肾补阳。适用于阳虚诸证。

2、杞子山茱萸黄芪煲猪肝

材料:枸杞15克、山茱萸10克、黄芪30克、莪术8克、猪肝400克、生姜2片。

制法:取全部药物稍浸泡,洗净;猪肝稍浸泡,洗净,切块状。将全部材料与生姜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3000毫升,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两个半小时,调入适量食盐便可。

功效:有扶正祛邪,护肝、补肝的作用。

3、山茱萸粥

材料:萸肉15克,粳米60克,白糖适量。

制法:先将山萸肉洗净,去核,与粳米同入沙锅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白糖,稍煮即成。

功效:补益肝肾,涩精敛汗。

应用:肝肾不足之头晕目眩,耳鸣腰酸,遗精,遗尿,虚汗不止,肾虚带下,小便频数。

注意:3~5天为1疗程,疾病完全治愈后,即可停服,或再间断食用一段时期,以巩固疗效。发热及小便淋涩者不宜食用。

带状疱疹民间又称其为“缠腰火丹”,“串腰龙”,“蛇盘疮”等。该病起病突然,症状为腰肋间神经分布区出现成丛的红斑,先有刺痛,继而出现如黄豆或绿豆大小的水疱,排列成束状。

带状疱疹典型临床表现:发疹前有轻度乏力、低热、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神经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也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好发部位为肋间神经(占53%)、颈神经(20%)、三叉神经(15%)及腰骶部神经(11%)。患处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丘疹,成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而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区域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病程一般2~3周,老年人为3~4周。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神经痛为主要症状,可在发疹前、发疹时以及皮损痊愈后出现。疼痛可为钝痛、抽搐痛或跳痛,常伴有烧灼感,多为阵发性,也可为持续性。老年、体弱患者疼痛较为剧烈。

带状疱疹还有一些特殊临床类型:

①眼带状疱疹:多见于老年人,表现单侧眼睑肿胀,结膜充血,疼痛常较为剧烈,常伴同侧头部疼痛,可累及角膜形成溃疡性角膜炎;

②耳带状疱疹:系病毒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所致,表现为外耳道疱疹及外耳道疼痛。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面神经时,可出现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

③顿挫型带状疱疹:仅出现红斑、丘疹而不发生水疱;

④无疹性带状疱疹:仅有皮区疼痛而无皮疹;

⑤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实质和脑膜时,发生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

⑥侵犯内脏神经纤维时,引起急性胃肠炎、膀胱炎,表现为腹部绞痛、排尿困难、尿潴留等;

⑦播散性带状疱疹:恶性肿瘤或年老体弱患者,病毒经血液播散导致广泛性水痘样疹并侵犯肺和脑等器官,可致死亡;

⑧其他:尚有大疱性、出血性、坏疽性等表现的带状疱疹。

(以上内容摘自:《带状疱疹中国专家共识》,作者: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带状疱疹专家共识工作组,《中华皮肤科杂志》2018年第6期第403-408页)

带状疱疹医院主要采用输液治疗,常用的药物是一些强效的广谱抗病毒药物,有阿昔洛韦和伐昔洛韦这两种,也有一些医院会提供干扰素或者利巴韦林溶液来进行输液治疗。

输液治疗可以让药物直接进入患者的血管内,从吸收药物的角度来说比口服更强。带状疱疹的主要后遗症就是神经痛。由于带状疱疹侵犯的是人体神经组织后,引起的神经炎,而非我们所看到的表面皮疹、水泡,所以这个治疗并不是以表面皮疹水泡好转为标准,而是以神经疼痛消失为标准,所以不仅治疗难度大,而且治疗的时间长。

而且非常容易产生后遗症。特别是三叉神经远支,其后遗症到时发作是相当的疼痛,可以说是痛不欲生。

为防有帮医院做广告的嫌疑。下面我们隐去医院的名称,而称某医院。

2000~2004年某医院应用速效教心丸内服外敷治疗带状疱疹患者20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总结如下。

一般资料:选20例带状疱疹患者,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22~69岁。患者均有单侧沿外周神经分布的成簇水疱状损害,以胸、腰、背部为多,头面部少见。患者均有疼痛,有的患者伴有神经痛。20例患者全部确诊,并排除单纯疱疹等其他皮肤疾患。

治疗方法:口服速效救心丸,每次5粒,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同时取速效救心丸适量(视疱疹多少及皮损面积而定),研成细末,用米醋调成稀糊状,用无菌棉签涂于患处,以能全部遮盖住疱疹和皮损为度。若溃烂流水者,可用药末直接撒于患处,每天2~3次。治疗期间不用其他任何疗法。

治疗结果:疗效评定标准:疱疹全部结痂,自觉症状消失,无后遗疼痛为治愈;疱疹未结痂,症状没有消失,遗留疼痛为未愈。结果:20例中4天治愈10例,6天治愈9例,其中1例因年龄偏大,病史超过1周,未愈。治愈率为95%。

讨论:中医认为带状疱疹多因肝气郁结,久而化火,或湿热内蕴,感受毒邪,湿热毒邪搏结,壅滞肌肤所致。治清热利湿,解毒止痛。

患者病久可见气滞血瘀,经络阻塞。而速效救心丸能活血行气,祛瘀止痛。其主要成分为川芎、冰片。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现代研究认为川芎、冰片具有抗炎、搞病毒作用。临床观察表明,速效救心丸内服外敷,可以减轻患者疼痛,促进皮疹消退,缩短病程,防止继发感染。

患者出现症状后应卧床休息,进高蛋白饮食,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避免搔抓或摩擦疱疹部位以防破溃糜烂,并应防止继发感染。同时还要采取安慰疗法,因本病受累部位疼痛较明显,尤其老年患者常因烦躁不安而影响休息,可采取转移患者注意力的办法,以减轻疼痛。

解毒清咽汤

□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

解毒清咽汤主治猩红热(烂喉丹痧)。本方据病证分期而有3首。

第一期喉肿未溃时:

连翘9克,甘草3克,炒枳壳4.5克,射干15克,郁金6克,薄荷9克,桔梗4.5克,胖大海3枚。

第二期喉肿溃烂时:

大生地12克,射干15克,牡丹皮6克,连翘9克,酒炒黄芩9克,熟大黄6克,金银花9克,桔梗6克,枳壳6克,马兜铃4.5克,山豆根9克。

第三期痧郁不达或痧透后发肿块者:

水牛角6克,生地黄15克,牡丹皮9克,黄芩9克,大黄9克,射干15克,白芍15克,甘草4.5克,芒硝4.5克,黄连3克。

若痧未透加牛蒡子、牡丹皮、大青叶;小便不利加木通、滑石。以上加味多用于第一期阶段。

解析 本方为贵州名医潘星北名方。猩红热初起邪毒郁于肌表,可见恶寒发热之表证,即当清热解毒为治。毒邪化火,壮热口渴,烦躁,咽喉肿痛、腐烂,则当清气泄热,凉膈解毒。疫毒稍重,可以化燥化火,化火动风,有神昏痉厥之变,治当清气凉营,解毒救阴。本方3首,分期准确,辨证清晰,用药十分贴切,加减亦为实用。如喉部溃烂,外用锡类散吹患处每日数次亦多有效验。(何钱)

菖蒲消毒饮

□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

【组成及用法】 石菖蒲9克,制香附4.5克,紫苏5克,炒枳壳5克,苍术 6克,甘草3克,泡参15克,干姜3克,大枣3枚,葱白2根。水煎日服3次,若作预防,则大锅煎汤分发,不拘时日服数次。

【主治】 四时瘟疫,如流行性感冒,疫毒感冒,流行性脑炎,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等,或作预防之用。

【解析】本方为贵州名医石玉书名方。凡四时感冒,头痛项强,鼻塞流涕,全身酸痛,发热憎寒或畏风无汗,或有呕逆,舌苔薄白或腻,均宜本方治之。脑炎等流行疫毒,本方之预防意义或较大。

本方类《医学心悟》加味香苏散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苏散。谓之消毒者,上述诸病证无不由外来传染之疫邪所致,轻则普通感冒,重则如脑炎。

本方理三焦而开腠理,除秽浊而解毒;石菖蒲开窍豁痰,散风去湿,治中恶客忤一切瘟疫兼夹秽浊之证,故以之为君药。若舌红少津,阴气伤者,本方不宜。(何钱)

久咳验方

□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

【组成及用法】生南星30克,生半夏30克,生甘草15克。先将生南星、生半夏研末用生姜汁拌匀作粬发酵,春秋7日,夏天5日,冬天10日取出,再同甘草研末,另取竹沥不拘量拌匀为度,作饼状焙干,研末炼蜜为丸重3克,每服1~2丸,日3服。

【主治】 久咳难愈之慢性支气管炎。

【解析】本方为贵州名医张孝纯的验方。天南星燥湿去上焦风痰,半夏主湿痰,两药皆有毒,如此修治能否完全去毒,尚未可知,然既经姜汁腌制发酵,又得甘草、蜂蜜和药解毒,竹沥清凉大寒反佐,毒性当大减而药性仍存。若按寻常制法,反复漂洗,淡而无味,药效已然丧失,固然无害,亦无益矣。本方不惟祛痰止咳良方,凡中风痰迷、惊风抽搐、癫痫、壮热神昏、精神狂乱之因于痰者,均可试用之。(何钱)

和解清化汤

□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

【组成及用法】柴胡10克,黄芩10克,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法半夏10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大贝10克,白豆蔻5克,丝瓜络10克,滑石15克,通草5克,板蓝根10克,薏苡仁15克。水煎,每日1剂分3服。

【主治】湿温证。

【解析】此为贵州名医陈慈煦的经验方。陈慈煦(1913~1983),江苏南京市人,1928年受业于南京名医杨伯雅。杨氏擅长温病与内科杂病,陈氏得其心传,受益殊深。1933年即悬壶金陵,数年临证,崭露锋芒。

抗战初期,携眷入黔,定居贵阳,解放后执教于贵州省中医进修学校,历任贵阳市中医医院内科主任,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全国中医内科学顾问,省中医学会副理事长,省人大代表。

陈氏学识根深,识见广博,对中医经典及各家学说研究至深,著有《金匮要略选释》。陈氏长期从事中医教学工作,讲授《中医内科》《金匮要略》等课程。

陈氏用本方治疗不明原因之持续高热,其证或有寒战,入夜盗汗,微咳,膝关节时而酸痛,口渴思热饮,小便黄赤,大便略干,苔黄腻,舌尖红。

本方类蒿芩清胆汤、黄芩滑石汤。(何钱)

罗氏痄腮方

□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

组成及用法:防风、薄荷、夏枯草、玄参、金银花、 厚朴、焦楂、建曲、川贝母、地骨皮、淡竹叶各6克。水煎,每日1剂分3服,忌油和糖食。

主治:腮腺炎,腮部一侧或两侧肿大疼痛,拒按,质硬不移,或红或不红,或兼恶寒发热,头痛,口渴,烦躁,食欲不振,舌红苔黄,脉滑数。

解析:本方为贵州名医罗俊儒之验方。痄腮之发,热毒而外,必有风痰食滞之郁遏,本方直视此病机特点,可师可法。(何钱)

清暑化湿饮

□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

【组成及用法】 生黄芪9克,香薷9克,莲子12克(去心),金银花9克,滑石9克,竹叶9克,甘草1.5克水煎,每日1剂分3服。

【主治】 素体虚弱,感受暑湿,头痛无汗身热,口渴困倦,心烦,小便涩。

【解析】此为贵州名医石玉书的经验方。本方仿《脾胃论》清暑益气汤意并《伤寒标本》六一散法。方中香薷逐暑邪达表而解;莲子实脾而水湿输布;金银花、竹叶清暑解毒;六一散清利湿热,皆因黄芪微温补益之性,俾脾肺元气充沛,诸药之力方得充分发挥。(何钱)

烫火伤奇方

□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

【组成及用法】 炉甘石30克,元明粉30克。2味共研为极细末,麻油调擦患处。

【主治】 烫火伤。

【解析】炉甘石甘温性柔平和无毒,无刺激性,外用一切目疾之要药,能止血,消肿痛,生肌,收湿气敛疮;元明粉咸寒无毒,外用治目赤肿痛、咽肿、口疮、痈疽,与清凉之麻油调和,当于火气热壅之烫火伤有益。(何钱)

宣化湿热方

□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

【组成及用法】栀子10克,黄连5克,法半夏10克,橘红9克,杏仁10克,白蔻壳6克,枳实9克,薏苡仁12克,竹茹9克,芦根15克,滑石15克,甘草6克。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

【主治】 湿热中阻,发热恶寒,胸脘痞闷,腹胀身痛,恶心呕吐,小便短赤。

【解析】本方为贵州名医王锡章经验方。橘红、法半夏、枳实、竹茹同用,系温胆汤法;法半夏与黄连同用,系泻心汤法;杏仁、白蔻壳、法半夏、薏苡仁、滑石同用,系三仁汤法;滑石、甘草同用,系六一散法。均为清热利尿止呕、宣畅湿热用药。

湿热之证,邪踞中焦,阻遏气机,上逆于肺,下阻小肠,病证多端。本方宣化气机,清理三焦湿热,据证加减,变化灵活。(何钱)

滋阴安神方

□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

【组成及用法】百合15克,知母9克,炙甘草6克,小麦30克,红枣10枚,菊花9克,牡丹皮12克,青蒿梗5克,生地黄15克,地骨皮12克,钩藤12克,太子参3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3服。

【主治】 癔病,神经官能症。

【解析】本方系贵州名医陈慈煦的经验方。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汤加钩藤、太子参、青蒿、菊花、地骨皮等而成,滋阴清热,定心安神。所谓癔病或神经官能症者,表现复杂,层出不穷,然辨证为阴虚内热者,多适用本方。若兼有痰,加胆南星、茯苓、半夏;若兼有瘀,加桃仁、赤芍、红花;若虚热甚,加白薇;心火旺,加黄连、苦参;睡眠不安,加炒枣仁、延胡索、藁本;肾阳不足,可加淫羊藿。必当精细分析病机,灵活运用,并坚持用方月余,当有稳定疗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