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与石游,发现自然的至高艺术境界
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爱好自然而亲近自然.追求物我合—,希望融入自然而获得精神上的超越与提升。他们常于书斋置放供石、奇木、古器,希冀在红尘网锢之间,另辟洞天福地,俯仰其间,以求适心快意。在赏石的情境中,文人常常怀抱着山岳的想象来赏石,以小见大。石头成于太古洪荒之时,并在自然中经历了亿万年的变化,展现了天地伟力的塑造,蕴含着自然变化的灵气。古代文人通过创造性的想象,将眼前的赏石化为气势宏阔的山岳,在清静恬淡、高逸闲适的观赏过程中,衍生出独特的审美情趣,体现超尘脱俗的生活方式。
供石在案,平添古意,每—抚摩,古人之精神规格,千秋如对。中国历代的文人名士,在与石对晤中,题诗著文,表达自己的山岳情节和高雅品格;他们以丰富的学养和艺术造诣,品评奇石,赋予石头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趣。以美为美,常人易见,而以丑为美,更见自然。中国人对石头的欣赏,暗含着一种轻视人工秩序的哲学趣味和美学判断。在这种判断下,自然无为,是为高。赏石以“赋物自然,法天贵真”为追求,以“虽拙而巧,不假雕琢”为审美原则,崇尚以自然生成之奇、拙、丑、异为大美。
赏石质地讲究缜密、坚润,扣之有声,清越铿然,如同夏、商、周时期以玉石制成的乐器磬。赏石色调讲究沉穆、淡雅,气韵上要与文人书房或江南园林淡雅幽静的格调以及水墨浅绛的绘画具有相通的和谐美感。在中国人眼中,石头身上体现了自然的秩序,自然反映了天心,它讲求的是无为和顺应。赏石本身造型丰富复杂,峰峦起伏、气势险怪,表面讲究纹理纵横、笼络隐起,或者遍多坳坎、嵌空通透,正体现了这种无拘无束,天工而成的形式美。
对石头的欣赏,就是以顺应为美,以无为为上,摆脱知识的束缚,拾趣于理性之外。中国人喜爱石头,不是寄情于一个外在的物,而是要通过一块石头,静心养正,与天为徒,观照自然,体味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