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珐琅彩信息
掐丝珐琅画,又称景泰蓝工艺画,借鉴了传统景泰蓝工艺品中的嵌丝、点蓝技术,在平板媒介上用金属丝镶嵌出各种图型,再用釉料、釉沙、彩沙等原料点蓝着色,最 后将画面做抛光处理,使成品呈现水晶般透明、亮丽的质感,也可以处理出磨砂、亚光、沙粒感、立体等多层次画面效果,还可以用无丝的沙画形式制作各种风景、山水画等。
近20年来,盛清三代的珐琅彩瓷器一直是拍卖场上的宠儿,动辄就有千万元、上亿元的成 交价。而原本在清代宫廷中地位不输瓷胎珐琅的铜胎掐丝珐琅器,其整体价格水平却一直低迷,拍卖成 交价能过几百万元已属难得,大量作品停留在十几万或几十万元的水平,你甚至能在春秋季大拍中,淘到几万元的精美作品。
珐琅独特之处是把丰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它是覆盖于其他物体表面的一种玻璃质材料。珐琅的主要原料是石英、长石瓷土等,用碱、硼砂作熔剂,用氧化钛、锑、氟化物为乳浊济,金属氧化物为色济。经过粉碎、混合、熔融后,倾入水中冷却成珐琅块,再磨成珐琅粉,或配入粘土湿磨成珐琅浆。在制作当中加入某种金属氧化物着色剂,经焙烧后,就显现出其各自的固有颜色和光泽。
明代中期(1435~1572)历经了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八朝。现今能够看到的明代中期掐丝珐琅实物主要为景泰、成化、嘉靖年间的遗作,而带有款识的仅有景泰、嘉靖两朝,其他年间的掐丝珐琅则是寥 寥 无 几,不具代表性。
清初宫内设立珐琅作,专门研发珐琅器。康熙时期掐丝珐琅的风格,沿袭明代规范,掐丝细密釉色不及。当时的珐琅器制作一般参考瓷器,造型、纹饰多效法瓷器。由于康熙把目光转移到画珐琅的新技术上,以致于忽略掐丝珐琅的制作,故当时掐丝珐琅数量并不多,而且品种单调,以小型器物为主,而且质量不佳。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雍正时期,虽然雍正朝的珐琅作曾重新研制掐丝珐琅技术,但效果不佳,因此,掐丝珐琅的生产一直未能全面恢复。落雍正款的掐丝珐琅器,仅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仿古豆形器。
掐丝是主要的制作工序,用镊子将扁细的铜丝掐、掰成主体图案,过程十分复杂。掐丝工艺,全凭大师的一双巧手和纯熟的技艺,掐饰出神韵生动的画面。
掐丝珐琅画是在工艺板上用压扁的金丝或铜丝掐出画作的轮廓并粘牢,用釉彩点缀在纹饰之中,复杂的成色需经过多次点彩,后再用淋膜胶喷在画面上形成保护层,最 后晾干镶边。掐丝珐琅画是在掐丝珐琅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一种工艺绘画,其创作过程与掐丝珐琅有着紧密的联系,其制作工艺也称为“掐丝珐琅”。掐丝珐琅为深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