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马冰河入梦来
《脱口秀大会》第三季中老罗说过一句话,当他看完杨笠的演出之后,他说自己已经欣赏完了决赛,那种心情不是开心,而是失落、孤独和寂寞。
昨夜,我感受到跟老罗一样的心情,因为一个学习项目结束了。结束的当晚就好像是大年三十的晚上,在参与了一场由同学们亲自设计的毕业晚会之后,所有人在一起守岁到新的一天。
当晚会落下帷幕,看着小伙伴们将辛苦搭建的场景一一拆除,所有人都在忙碌,没有人离开,不消多久,喧闹的楼顶平台就安静下来,就好像一切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但我知道,这里不仅发生过,而且是轰轰烈烈的发生过。
我实施过很多学习项目,不得不说,这次是效果最好的一次,没有之一。
在我看来,学习项目虽都把学习作为目标,但实际推行过程中,是有着明显的层次的。哲学家方东美先生曾用三个比喻来形容学习:有些人的学习像是蚂蚁搬食物,搬空之后,食物是食物,蚂蚁是蚂蚁,有些人的学习像是蜜蜂酿蜜,蜜蜂采了花蜜之后酿成了蜂蜜,这样的人就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心得,还有一些人的学习像是老鹫抟云,与作者一起在思想的领域里面游戏。学习项目同样如此,第一种是物理变化,第三种是化学变化,第二种则是中间的过渡。
这次项目就是第三种:化学变化。
于是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会有化学变化?这样的变化是只发生在这一次的项目上还是可以不断的重演?为了可以再次创造出好的项目成果,我们到底可以从这次的操作中学到什么?
我想有以下几点。
第一、前期的面对面访谈是基础
项目伊始,我们并没有马上进入操作层面,或是拿一个标准化的模板去要求对方,而是在访谈层面做了很多扎实的工作,是面对面,一对一的两天的访谈,包括老板和学员两个层面,回头来看,这样做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通过与学员的互动,我们了解到很多通过文字调研无法掌握的信息,每个人可以立体呈现在眼前,因为这次项目涉及到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我们甚至问了很多极具挑战性的问题。这些对话带来了对项目的更多思考,其价值也都在后期的项目中一一反馈和印证。一个好的项目不仅要对甲方负责,还要对甲方参与学习的每一个人负责,让每一个人都因为这个项目而变得更好。
然后,与老板的对话使整个项目的主旨得到了深度诠释,这帮助我们在项目设计时突破了专业知识的局限,让项目设计与客户的现状及需求深度融合,使整个项目更具有针对性。要知道,任何一个项目都不可能得到每一个人的认同,但是,我们必须获得老板足够的认可与支持,甚至是信赖,以此做为基础,我们才能放开手脚,把注意力放到正确的事情上面,让整个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虽然不断变化和调整,但始终不会偏离主线。
第二、课程的高度定制是核心
学习项目不是一次单独的授课,它必须是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必须是有机的结合而不是简单的组合,如果没有形成有机结合,整个项目就是割裂的,对于学员来说,只是简单的学习到了不同领域的知识,这些知识虽然都是有价值的,却没有办法形成1+1>2的合力,他只会不断撕裂学员的注意力,因为如果不断的学习之后不能在脑海中拼成一幅完整的地图,整个大陆版块散落在这个星球上,最后就只能是“一地鸡毛”的效果。
因此,在有了整体的思路之后,我们进行了高度的定制,从主题上保证整体的一脉相承,使得学员们感觉到是一次持续的学习之旅,每一次都是前浪和后浪的关联,一浪更比一浪高,在画风上,有武侠风为主题,将所有的知识点进行打散后的重新设计、组合,最后呈现出四门高度定制且每次持续三天的内容。
在每一次的课堂内容中,都有对上一次学习的总结和复盘,有始终如一的主题,同时,在每次课程学员手册的开头,我都会给学员写一封信,细看过这些信的同学就会知道他们要做什么,为什么做,以及如何做,四个阶段下来,这四封信就是我们和学员之间不断建立链接的见证。
第三、学员的高度参与是灵魂
学员是直接用户,也就是直接受益者,再好的项目设计,如果没有学员们的积极参与,是不可能取得成果的。因此,在本次的项目中,学员的高度参与是最终可以取得巨大成功的保证,为此,我们在课程设计时给予了充分的考虑。
首先,保证课堂上有足够的“空间”让学员可以积极参与。当我们把课堂时间由两天调整为三天时,整个课堂的节奏得以大大的放缓,我们不再是追着内容跑,而是有足够的留白空间,让知识有沉淀,有思考,有创造。这一点上,精心设计加积极配合成就了完美结果。
其次,课堂部分完成并不是结束,每天都会有作业部分的设计,因为是封闭式的项目,所以晚上学员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在一起交流,这样的交流保证了课堂内容的第二空间,是一个消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利用这个过程来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和默契。所以,每次的作业都要紧扣主题并提前用心设计,同时结合课堂状态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大家的兴趣,而不是流于形式。
这部分也是我尤其感动的地方,同学们为了提交满意的作业,几乎每天都要进行到很晚,有时甚至到午夜,成果亦是烁烁生辉,令人叹为观止。特别是第二次课程的企业文化工作坊和第四次课程M1管理模型的搭建都在同学们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最后是四次课堂之间的实践。课堂的时间总是短暂的,在每两次课堂之间有一个月的实践期,特别是因为本次项目跨过了疫情,因此原来四个月的项目期延长到了六个月,实践期就会被拉长,如果大家回到了以前工作的常态,那就意味着前功尽弃,所谓的项目、课堂不过是浪费了大家的时间和金钱。因此,实践任务必须在课堂上反复的申明,这是项目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存在。不仅要提出要求,也要给出方法,给出指导,更要做的是激发出学员渴望改变的意愿。
所以在整个项目实践期里,我们看到了大家不断实践课堂工具,总结和提炼,让课程与企业业务融合到了一起,就像两条小河汇入到一条大江之中。在整个项目期间,我们看到了学员一条非常清晰的成长曲线,每个人的起点虽然不同,但每个人都在努力成长。在历时六个月、四次*三天的课程中,我有充分的空间去观察和留心每个学员,经常和他们有一些私下的对话,当我最后评选出“灵光乍现及再现”奖的时候,我把自己看到一切告诉了同学们,是相信当每个人能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之后,都可以有更加精彩的呈现。
整个项目到了最后一天,小伙伴们用了十二个小时的时间,经历了三次大讨论和修改,最后做出了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M1管理模模型,整个团队为之雀跃、欢呼。
对了,还有一点,在很多人看来,一次课堂的效果好,当然是老师讲的好,这只是狭义的理解,老师讲好自己负责的内容只能是一个及格的分数。事实上,一次学习项目,甚至一次课堂,如果有希望出现化学反应,一定是有一位优秀的项目经理。
入行初期,我曾经为没有办法处理好课堂结束后的情绪问题而苦恼:因为课堂上深度的情绪投入,一定需要一些时间走出课堂结束后的失落,然后才能开启下一次课堂。多年历练之后,我已经能够比较好地处理这个问题了。不过这一次,我确实没有做到,当整个项目结束之时,在我的脑海中依然不断的浮现课堂中的场景,那些挥之不去的笑容和泪水,就像一幕幕电影从我的眼前闪过,让我久久地沉浸其中,仿佛多年的积累都是为了这一刻。我享受这样的时刻,也很庆幸自己的福气,得遇这样的同事,这样的同学,这样的客户……
那一晚,我梦见了百万雄兵。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