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突破三八线?美国两派意见:麦克阿瑟要打,杜鲁门要稳
作者:阿克琉斯
1950年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将朝军拦腰截断,首尾不能相顾,朝战局势急转直下。在美军和韩军的两面夹击之下。朝军节节败退,不得不放弃进攻,向北方进行战略撤退。
9月28日,在联军的攻势下,朝军不得不放弃汉城。次日,联军抵进三八线。
这个时候在很多人的历史认知里,都认为美军是想越过三八线,占领整个半岛,扶持李伪上台。其实关于是否越过三八线继续向北进攻,杜鲁门当时是有重大疑虑的。
最开始,美军的目标只是将朝军的部队打退至三八线,保全李承晚,并尽快结束战争,避免别的国家介入,防止战争规模扩大。不过由于仁川登陆战的巨大成功,让美国最开始的立场发生了改变,乘胜追击获取更大战果的想法,涌上了美国人的心头。
【仁川登陆,在船上得意观看炮击的麦克阿瑟】
在是否突破三八线这一问题上,美方存在两派,一派是以麦克阿瑟为首支持突破三八线、快速占领整个半岛的美国军方;另一派,则是支持按原计划执行的杜鲁门当局。
当时杜鲁门的高级顾问,对麦克阿瑟一派的计划十分反对。他表示:“北朝属于红色阵营,如果越过三八线发动进攻,等于打苏联人的脸。会引起苏联的反对,他们会鼓动中国占领北朝,甚至派兵参战。煽动和中国之间的战争,这是毫无意义的,并且对我国的全球战略也是不利的,我们并不想把战争资源浪费到这个战略意义不大的地区。”
如今我们再看杜鲁门幕僚的意见,是不是感到还有一些理智的人?可是在当时的仁川登陆成功的氛围下,这些意见并不被美军所接受。即使是提出冷静处理意见的顾问,被美军方面一忽悠,也认为从军事形势上来看,以巨大的军事优势乘胜追击,迅速结束朝战,占领整个半岛,以绝后患,“也是一个重大机会”。
【杜鲁门总统】
两个方案都有道理,杜鲁门很快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占领整个半岛这一目标确实很诱人。另一方面,他忌惮中国在苏联的支持下参战,因为二战结束才几年,美国并不想把战争规模扩大,与苏联、中国直接冲撞。为了到了一个好的解决办法,杜鲁门和幕僚们整整谈了一个晚上。
最终,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美方选择了冒险:向北突破三八线。
【向三八线快速推进的美军装甲部队】
很快,杜鲁门通过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给麦克阿瑟下达了军事指令。这项指令中明确表示:“授予麦克阿瑟采取必要军事行动的决定权。把朝军赶到三八线以北,或者彻底击溃他们的部队。如果没有苏联或者中国的武装部队进入半岛的迹象,可以将军事行动延伸到三八线以北。”
但杜鲁门终究是有顾忌的,他又特别嘱咐麦克阿瑟,如果苏联或者中国军队进入半岛,就立刻停止在三八线以北的军事行动。
相较于心有顾忌的杜鲁门,美国高层和军方早已被巨大的胜利彻底冲昏了头脑。一些议员纷纷发表意见,一边祝贺美军取得重大的战果,一边公开主张美军越过“三八线”,发动全面战争。诸如《纽约时报》《时代》杂志这些著名的美媒,则将“越过三八线”这条口号直接打在了头版。种种迹象都表明,美国陷了狂热的战争妄想。
【越过三八线的联军士兵】
1950年9月30日,韩军正式越过三八线,也就在当日,总理在京发表正式讲话,正式警告美方:“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绝对不会听任邻国被侵略而置之不理!”但杜鲁门见中国没有采取实际行动,把这一告诫当作耳边风,认为新中国只是在打打嘴仗而已,便继续放任韩军进攻北朝。
几天后的10月3日,总理通过印度大使潘尼迦向美方发出最后通牒,划了最后的红线:“如果继续放任美军越过三八线,挑起战火,中国将出兵援朝,但如果只是李承晚军队进入北朝,中国将不会干涉这场内战。”
但此时此刻的杜鲁门有些飘飘然了,他认为印度大使是在危言耸听,不过是印度在同情中国而已。所以他的话不能当作公正的观察家的话来看待,而只是中国的一个传话筒,周的声明也只不过是一种恐吓。
杜鲁门的这些底气,都来自于中情局的判断。中情局发现,苏联在西伯利亚的军队没有任何调动的迹象,由此观之,苏联并没有想介入朝战的意思。当然,中情局注意到了中国军队在东北地区的大规模集结调动,但这并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杜鲁门认为,以中国军队的实力,这样的调动不足以表明中国军队要参战,只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
于是在10月7日,美军开始正式越过“三八线”,进攻北朝。
【1950年10月7日,美军第一骑兵师率先越过三八线,向北朝首都平壤推进】
很快,狂妄的杜鲁门便为他的决策行为付出了代价。美军越过三八线12天后,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在彭德怀的带领下正式渡过鸭绿江,参加朝战。之后通过5次大规模战役,将联军又打退至三八线以南。
本想快速结束朝战的联军,因为杜鲁门的狂妄陷入了一场长达数年的战争泥潭,最终不得不走上停战谈判桌,颜面尽失。而新中国以朝战为立国之战,彻底脱离了旧中国落后挨打的阴影,牢牢地奠定了强大威武的国际形象!
【1953年7月27日,美军克拉克无奈地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早知今日,当初何必跨过三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