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第一篇
《资治通鉴》第一篇司马光给我们讲了一个智伯的故事,讲了一个用人的道理。
《资治通鉴》着眼于“鉴”。第一鉴就讲用人,可见用人对为政之重要。
故事发生在周威烈王时期,大概公元前400年左右。那时周室已经走下坡路了。晋卿智宣子有两个儿子,他想立其中一个叫智伯的儿子为继承人。当时就有人反对,一个叫智果的人说,智伯“贤于人老师五,不逮者一”。那五贤呢?一是胡子长得美,有男子汉的气概;二是有力气,射剑驾车都是好手;三是伎艺好,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四是能言善辩;五是刚毅果敢。可谓是文武全才。什么不逮呢?不仁。智果预言,如果智伯被立为智家之后,智家这一宗必灭。
智伯太完美了,太有才了,智宣子还是决定立智伯为后。智伯确实太有才了,他当家以后,对谁都不放在眼里。无故侮辱别人,无故向别人索地。详细情况不说了。最后,被韩、赵、魏三家灭了,智伯被杀,其族被灭,智伯的头被人当作饮器。
为此司马光总结说:“智伯之亡,才胜德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无,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道,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也,其为害岂不多哉!”
说得太到位了。司马光将人才分为四类,德才兼备者是圣人,德才皆无者是愚人,有才无德者是小人,有德无才者是君子。四种人中,宁用德才皆无的愚人,也不能用有才无德的小人。为什么呢?他打了非常形象的比喻:德才皆无的人做恶,就象还在喝奶的小狗咬人一样,很容易制服他,造不成大的伤害;有才无德的小人不一样,他就象长了翅膀的老虎,他做恶很难制止他,对人对社会造成的伤害就非常大了。
司马光的用人观,值得我们深思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