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宋朝的吴潜,再不能混淆视听了(之三)
作者:吴业申
《吴潜家族先祖世系的分析考证》——
三、再谈吴潜先祖吴佐、吴孟修是否为同一人
上文四种代表性的吴潜家族先祖世系,迁宣一世祖分别是吴孟修或吴佐,吴潜《吾吴氏宗谱跋》中记载吴佐迁宣城,那么,吴佐、吴孟修是同一人吗?这是我们讨论世系真伪的关键。
吴潜父亲吴柔胜安葬时,有《秘阁修撰吴胜之墓志铭》,写于公元1224年,记有“八世祖徙宣城”,资料由秘监柴中行(字与之,人称“南溪先生”)提供,曹彦约执笔,柴中行可能见到了吴氏的前谱,吴潜后来也修过谱,但当时吴潜不足三十岁,无力修谱,所以这个“八世祖徙宣城”参考的不是吴潜谱,是吴柔胜之前的老谱,老谱当然是姑苏时期谱,或者来苏吴氏的谱。
“八世祖徙宣城”是明清时期,人们对吴潜家族的一致认知。徙宣城的八世祖,到底是谁?
宣城市区一支宛陵吴氏,以吴孟修为一世祖。此谱世系为:竦→琳→嵩→敬忠→景和→君宠→仁寿(宋太祖时期,水际支度转运使,938年生)→孟修(唐朝在世)→达道→宫府→安礼→弥远→高(宋嘉祐四年,1059年生)→奭(宋元祐五年,1050年生)→洙→丕承(1127年生)→柔胜→潜。这一支家谱持有者确实是吴潜的后代,但以上记载年代较乱。
宣城各谱中,吴奭之后的记载都是一致、详细的,非常严谨有序,并无分歧,吴奭之前是本文讨论重点。
泾县《石匮谱》的前卷,称作《吴氏宗谱旧编》部分,序文记载是吴潜手辑《宋许国公复修源流世谱》,记载世系为:佐(936年生)→全文(961)→景能(996)→仁富(1018)→孟修(1042)→贞一(以“元亨利贞”行序,孟修第四子,奭,1080年生)→洙→丕承→柔胜→潜。
对比“孟修”和“奭”两个关键人物。宣城谱的“孟修”与“仁富”“仁寿”兄弟(见下文)之间,多出4代,且年代不正确,出现了儿子大、老子小的现象。而泾县谱代差合理。
为了排除可能的笔误,我们以宣城谱中明确的、无争议的吴仁寿(938年生)与吴奭(1050年生)进行计算,生年相差8代,每代(1050-938)÷8=14岁每代,而且每代第一胎为男性,不符合人类生理规律。
宣城谱明确称“正肃公(吴丕承)而上十一世讳佐”,亦不相符,此记载的原义是以吴孟修为一世祖,自相矛盾。只是照抄吴潜七世孙吴宗周的说法。
为了自圆其说,又有一种左台吴氏迁平江府,再回迁宣城白马山的说法,与吴潜《跋》文“来苏”记载相矛盾。
宣城《吴府谱》的孟修,父亲叫仁寿,儿子叫居仁。弥远的弟弟叫弥高,儿子叫吴高,爷孙重字、叔侄重名的现象在这样的家族中是绝对不会出现的。可能是前人抄写有误,对应《石匮谱》,吴孟修之后正好多出4代。
(《宛陵吴氏宗谱》和《吴府吴氏宗谱》记载的一世祖)
《宛陵吴氏宗谱》中,吴孟修,“居姑苏,生于唐文化元年戊午”。此处年号“文化”应该是错误,唐睿宗存在了几个月,年号“文明”,一般以武则天的年号称谓,而“光化元年”是公元898年。所以此处吴孟修是唐朝人,年代不清。这里,吴孟修“居姑苏”的记载,与其父吴仁寿“宦游宛宁,览云梯之景,山岳若城廓之状,风土有生化之机,可为胜境,遂卜居焉。”不相一致。
《吴府吴氏宗谱》中,吴佐,字孟修,吴佐与吴孟修是同一人,后唐同光年间迁入,吴孟修先是居在云梯,称此地为来苏乡,后迁到水东白马山,又称白马山为来苏乡。有吴仁寿、吴孟修父子迁居云梯的新西庄记载,这种“云梯新西庄与来苏乡是同一地名,迁出后延用原地名”“左台吴孟修与来苏吴佐是同一人”的说法,有牵强之处。
宣城谱多采录明朝吴伯舆用浙江临安《泥马渡吴氏谱》为补充,并视为本支世系来源,效仿黄庭坚,向前追了七代,泥马渡吴氏是宁国云梯吴氏后代,其实,就是将自己的家族接入了宁国云梯吴氏,进而成了左台吴氏后代。直接抄录泥马渡谱,不是吴伯舆本人的意图,所以他将其列为“大宗”,后来者为“小宗”,是存遗的,吴伯舆《合谱世系补略》中写道“断自正肃公(吴潜父亲吴柔胜)以上十一世讳佐公为始祖”“佐公字孟修,以上凡七世吾谱独虚之”“仁寿为吾始祖孟修公之父”,并以此抄录内容交给侄子吴士明,用于修谱时补充资料。吴士明将其视为权威考证,形成上述世系。这是“吴佐,字孟修”的来历。
接入了云梯吴氏,云梯吴氏是新安左台吴氏的一支,如此一来,“宣城吴府”这一支,就不是“来苏吴氏”,而是“来新安吴氏”了!“宣城吴府”收集了吴潜曾祖以下的世系,却被当成了左台吴氏的一支。较晚的云梯谱又记载吴潜为叔祖,相互借用,例如编写了吴渊吴潜兄弟《云梯渊潜二公合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