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学习笔记
听刘儒德教授的讲座,全程都感觉被他用心理学的理论审视。虽然,他并没有审视到具体的某一个人,但是会场的这个场域已经全然落入他的眼中。
从他的讲座中,真的是可以感受到这是一个基于课堂观察的实证研究。当认知规律被揉进教师日常教学中来一一剖析,把我平常对教学目标设定及教学活动的设计用心理学的知识讲述出来,我有惊喜也有惊出一身冷汗。
在认识神奇的7+(-)2组块之后,刘教授分析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三种认知负荷,即固有认知负荷(教学知识点的量),附加认知负荷(知识点呈现样态和教师组织教学的方式),生成认知负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这三者总量是不变的,在固有认知负荷不变的前提下,课堂上应尽量减少附加认知负荷,这样才会有更多的生成认知负荷。这几年和燕姐一起开展的对作文课堂教学的打磨方向与这个认知规律是符合的。这让我惊喜!
惊出一身冷汗是因为:虽然我们有意识地在做减少课堂附加负荷的事情,可是因为惯性,这样的附加负荷还是很多,尤其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以前有对课堂中学生的听课状态的思考,在今天刘教授的讲座中对比起来,那真是完全凭着感觉在做。一节课高效期有几个,高效期怎么安排,如何分割时间线让高效期的时间增加。在课设计完之后,没有过这样的审视。
套用李校长说的“教育是做的哲学。为何做,一起做,做起来,做出来,持续做”的话,我以为高效课堂也是做的哲学,为何做,怎么做,高效做,做起来,做出来。高效利用时间,利用高效时间,只有做起来,才知道答案。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