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确立第二象限,并以它为中心
——读《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有感
这本书不是我所喜欢的类型,很多人说。在成功学大行其道的时间段里,我也看了一些,比如《人性的弱点》《从平凡走向卓越》之类的,甚至连《厚黑学》也去翻了翻,觉得对自己的生活指导意义不大,生活依然是一地鸡毛。
这本书也有和那类书一样的排版模式,各种“赞誉之词”,看起来真的像是一场预约好的鼓吹,让人心生反感。可是,在这中间有一股清新的风《如何使用本书》。在这里他明确指出:首先不要对本书浅尝辄止,大略读一下,而是认真完成“付诸行动”,知行结合地对某一习惯进行系统学习。其次,以老师的角色来阅读,在48小时内与别人分享或讨论阅读心得。也就是说,这是一本实践性的书,只读不实践,那就毫无意义。如果你打算敞开“改变之门”,接纳本书所阐述的观念,那么产生的效果将会是革命性的。这个板块给了我读下去的信心,不管怎么样,照着这个方法去做做看。
这七个习惯是什么呢?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看到这七个习惯,有违我以前认知的词语有两个,一个是以终为始,一个是知彼解己。
以终为始就是你的核心目标是什么?你所有的事情是否都在为着实现这个目标。经过细细盘点,我发现了自己为什么忙忙碌碌却无所作为!因为,我的目标是这样,而我所做的事情却是那样,或者说做的所有事情之间关联并不紧密,甚至各自为阵。
知彼解己。在我以往的做派中,当你和我的意见看法不一致的时候,我总是不断强化我的意见看法。而这个词,恰恰需要我们反过来,先试着去理解别人,然后再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试着去理解别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你要学会聆听。听,谁不会呢?可是,看看聆听的五个层次:充耳不闻,压根就不听别人说话;装模作样,“嗯!哦!”;选择性接收,只听一部分;聚精会神,努力听到每一个字;移情聆听,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感受。只有在聆听上做到移情聆听,才能真正的了解对方。在了解对方的基础上,准确地看到,并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一点,实践起来也不容易。在我和儿子的多次对话中,我感觉自己已经在努力做到移情聆听了,可是他仍然觉得我不够理解他。当时,我不信,可是后来的反思中,我发现是的。我很害怕,我觉得时间太紧,怎么能任由你这样的想法进行下去呢?就是在这样思想的支配下,好为人师的毛病藏都藏不住,也就没有达到真正引着孩子自己去辨别、思考的效果了。
给我冲击最大的是双赢思维中的重要原则:知足。要培育自己的富足心态,相信资源充足,人人有份。观看罗振宇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他反复提到了这样一个词:连接。现在的社会更看重人与人的连接。你要有结网的能力。如果是搁以往,看到这些句子我会有些过敏,甚至不适。现在看来,以前之所以过敏是因为把“结网”这个词语简单地理解关系网,为了攀附权贵,阿谀奉承。当我知道,一套房屋成交至少需要中介的8个员工合力完成之后,我确信了: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单枪匹马真的是不足以应对了。公众领域的成功并非意味着压倒旁人,而是通过成功的有效交往让所有参与者获利,大家一起工作,一起探讨,一起实现单枪匹马无法完成的理想。
其实,在讲述这三个习惯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三个习惯和其他习惯的密切联系。做到积极主动,以终为始,才能实现要事第一;有了要事第一的思维,你才会思考双赢,深深认同双赢,你就会努力去知彼解己,从而寻找到第三条解决方案实现统合综效。当然,也可以反过来推,重点就是要自己改变,努力去实践书中所阐述的观念。
当然,生活不会是井然有序的。不管我们怎样努力想让生活有条有理,意外总会发生。所以,你需要对自己不断更新。更新的过程其实也就是践行前面6个习惯的过程。不要以为读了书就能一夜之间变得有效率,七个习惯不是一蹴而就,检查七个习惯需要花费毕生。
现在回到题目,“第二象限”是什么?斯蒂芬·柯维在这本书中对以往的时间管理进行了提升,不从时间出发,而从事件本身来看。他把事情分为紧急、不紧急,重要、不重要四个维度。第一象限是紧急且重要;第二象限是不紧急但重要;第三象限是紧急但不重要;第四象限是不重要不紧急。我们大多数时候都在第一、三象限打转,有时候还会是在第四象限里。其实,我们最应该做的是第二象限里的事情,用这样的方式来降低第一象限。第三象限大部分可以抛却,第四象限可以完全抛却。
现在问题就在于第二象限怎么确定。那就得七个习惯管理起来看了,第二象限就是你要实现目标应该做的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是好一阵梳理,都没能把些事情对应到第二象限去。
尽管难,也要努力去这样思考。成长的过程是缓慢的,对自己的改变也要有耐心。正如美国思想家托马斯·佩因所说:唯有付出代价,万物始有价值。上苍深知如何为其产品制订合理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