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脱发,祸起于肝!一张养肝方,治好重度脱发
诗曰——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是李白的诗句。在他眼中,他那三千丈长的白头发,都是愁出来的。
这话,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但是,却有几分道理。
头发,中国人自古称之为“烦恼丝”。烦恼、忧愁和头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为中医人,这么多年下来,我对中国古人的认识,有了深刻体验。
我给你讲一张真实的案例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年45岁,姓王。
这个人啊,大概在一年前,忽然之间经受了严重的精神刺激,郁闷不乐好长时间。
紧接着,他就发现,自己后侧头部出现了四处脱发。脱发处如铜钱一般,头皮露出。
然后,更恐怖的事情出现了,患者的胡须、眉毛,以及全部头发,都脱落了。
病情来得十分迅猛,令人猝不及防。患者和家里人都吓坏了,觉得是不是得了什么不好的病,类似白血病之类的。
但是后来,经过确诊,该男子患的就是普通的斑秃。只不过,症状比较严重而已。
确诊以后,该患者就四处就医,结果都比较一般。
后来,患者转投中医治疗。
刻诊,见脉象沉细而弦,苔薄白,舌边有瘀点,颜色发红,整个人头晕乏力,失眠健忘。细问得知,患病以来,此人夙夜忧叹,心情十分苦闷,经常唉声叹气,连食欲都大受影响。一下子,这人就老了好几岁。
怎么办?医家经过权衡,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当归、丹参各20克,黑芝麻、制首乌各30克,柴胡、白术、白蒺藜、茯苓各10克,柏子仁、白芍各15克,桃仁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结果如何?患者这个药服用了30剂以后,就感觉到心情似乎有所改善,晚上睡觉质量好转,食欲增加,脑袋也不晕了。接着,头部有细小的、黄色的头发生长出来。
如此,效不更方,再进20剂。这时候,新生长的淡黄色头发转黑。原方做成丸剂,继续长期服用。到最后,患者的头发、眉毛、胡须,都长出来了,而且随访两年,未见复发。
应该说,这是中医治疗斑秃的成功案例。
当然了,医案,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中医办法治斑秃脱发,失败的例子有很多。不过,既然这里头,有成功的案例,那我们就应该思考,它成功在哪里。把成功的经验提炼出来,不就可以帮助更多人少走弯路吗?
所以,接下来,老师就带你看看,这里头到底有啥学问。
告诉你啊,这个人的斑秃,起于肝郁。
你看,最初,他就是因为受到精神刺激才脱发的。后来,随着脱发的发展,他的情绪进一步压抑、苦闷,脱发慢慢波及眉毛、胡须。也就是说,他是一边愁,一边脱发,对不对?
要不怎么说,古人把头发称作烦恼丝呢。头发,确实和情绪有关系。中医讲,肝主疏泄。愁苦、郁闷,会令肝气郁滞。肝郁气滞的结果,有两个。一,气滞不行,血就不通畅。淤血内阻,毛发失养,患者就脱发。二,肝郁气滞,克伤脾土,患者脾胃之能失常,气血生化乏源,毛发失养,这也造成脱发。肝郁和脱发之间,通过上述两个机制,建立了联系。所以说,烦恼、愁苦、肝郁,确实可以影响到头发。
对上文这个患者来说,他很好地体现了上述两个机制。舌边有瘀点,说明肝郁血瘀。食欲不振、乏力头晕、脉沉细,这说明脾胃虚弱,气血乏源。如此,这个患者的头发,怎么可能好呢?
所以说,要想把问题扭转过来,就得疏肝解郁、健脾养血,同时还得活血。
那好了,我们看看医案里的配伍,是怎么搭配的——
当归、丹参各20克,黑芝麻、制首乌各30克,柴胡、白术、白蒺藜、茯苓各10克,柏子仁、白芍各15克,桃仁9克,甘草6克。
这其中,疏肝解郁的事儿,交给柴胡、白蒺藜。当归、丹参、白芍、桃仁、柏子仁,用于养血活血。养血活血,你得照顾到脾胃。脾是气血生化之源。所以,白术和茯苓,健脾,增进气血生化。黑芝麻、制首乌用于益肾精。精能生血。你要养血,不养肾精是不行的。黑芝麻和制首乌,用得很好。
总之,通过这样的配伍,患者肝郁的状态得到缓解,血瘀的情况得到改善,脾肾两脏得到滋养,患者的食欲、睡眠等全身状态,都会提升。毛发重新长出来,是理所当然的了。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读者朋友们参考借鉴。它就是一个从疏肝健脾养血的角度,治疗脱发的案例。方子,是逍遥散加减。
其实脱发这个事儿,原因有很多,不见得每一个患者,都源于肝郁,都可以用治肝的办法来改善。但是,从我们的临床观察来看,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其发病和精神刺激有关系。这个精神刺激,不一定是明确的某一件事,也可能是长期存在的精神压力。甚至有的人,对自己背负的压力,习以为常。从舌脉而言,往往是脉弦细,舌苔薄白,舌黯或者舌有瘀点。这样的人,是很多见的。
因此我觉得,从疏肝养血、健脾益肾的角度来调养,是有着广泛现实意义的思路。这对很多人,都有借鉴意义。我不知道会有多少读者,从我的这些文字里头,受到启发。
当然,就实际应用来说,文中配伍还不宜拿过来就套用。非专业读者,应该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有的人,热象偏重,需要清热凉血。有的人,血瘀严重,就得重在活血化瘀。还有的人,脱发属于心脾两虚。那就得从补益心脾的角度考虑,方用归脾汤化裁。总之,治疗思路,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辨证施治。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