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报纸上的那个小神童,今天怎么样了?

▲这是阿呆爸育儿的第365篇原创
文 | 阿呆爸

1

老报纸上有个“小神童”

牛B的人从小就牛B了。

昨天早上,到图书馆里查资料,看完一条1991年的老报纸上的新闻,忍不住在微博写了这句话。

1991年《常州日报》

老报纸上的报道叫《芙蓉镇有个“童棋星”》。内容大致说的是:江苏常州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出了一个会下棋的小神童。

在记者的笔下,这个小神童“神迹”不少,比如:

出生5个月即能招手致意,8个月便能喊妈妈,1周岁学了5遍“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就会背诵了,2岁就会下棋,3岁时能背诵50多首诗歌,背的最长的一首是苏东坡的《赤壁怀古》。

在下棋上,更是天赋了得。才5、6岁,一般的大人已经下不过他了。

在上海的中国象棋特级大师面前,表演反棋猜棋,只只言中,让他一个车、马的象棋大师也是手下败将。

这个小孩厉害吗?当然厉害了!

但是第一眼看到这篇报道的时候,我是有点怀疑的。因为众所周知,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经常会有一些很魔幻、很夸张的报道。

我最近经常翻老报纸、老杂志,就看到了不少神迹:

气功大师发功灭了大兴安岭的大火、五六岁的孩子能够耳朵认字、蒙眼认字、没啥文化的小伙子发明了滴水变油,等等。

我也以为这个讲下棋小神童的报道,大概就是一个家长吹牛B,给自己脸上贴金的软文吧。

2

国际象棋特级大师

哈哈一笑之后,鬼使神差之下,我突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我忍不住想:今天是2021年,那份老报纸是1991年的。整整三十年了,那个下棋的小神童怎么样了?是在人海里杳无音信,泯然众人,成了一个现代版的伤仲永,还是继续在下棋呢?

幸运的是,当年的老报纸上写了小神童的名字:周唯奇。这个名字比较独特,只要参加过一些公开活动,一般都能搜到相关信息。

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周唯奇

于是我就搜索了一下,结果可以说是既意外又不意外:不意外的是他还在下棋!意外的是:早就已经是国际象棋特级大师了!

他的履历很耀眼:

7岁拿了上海市冠军、12岁上天津进国家少年集训队,成为专业棋手,14岁进国家队,16岁,获得少年国际象棋奥林匹克赛冠军,之后又获得亚洲冠军。

距离1991年的报道17年之后,2008年,21岁的他正式晋级国际象棋特级大师,成了他的家乡江苏省第三位、常州市第一位国际象棋特级大师。现在应该是在从事国际象棋的教学、培训工作。

“果然牛B的人从小就牛B了”。我把这个意外的小故事发在了微信朋友圈,感慨了一句有朋友不服气说:现在的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多如牛毛,没什么了不起。

这就是为了杠而杠了。中国的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大概只有五十个,如果五十个也能叫多如牛毛,那我也无话可说了。

退一万步说,说360行,行行出状元,在国际象棋领域,能进国家队,能拿亚洲冠军,能成为老家第一个特级大师。有几个人能做到?我觉得他挺牛的了。在国际象棋这个领域,是我们仰望不及的存在。

3

对我们普通人养育孩子的启发

其实,故事本来应该到此为止。

但是昨天晚上,我又忍不住搜索了一些更多的报道,看了这位特级大师的成长经历。我觉得对我们普通人养育孩子,也是非常有启发的。

比如,家庭环境的熏陶很重要。

周唯奇的父亲“周元平”和母亲“管小环”,文化程度都不高,一个是高中毕业,一个是初中毕业。但是父母两个人很重视教育,读书的时候爱好文科,还记家庭日记,很小就教儿子背一些古诗。

爸爸平时也喜欢下棋,无形中给儿子很多熏陶启蒙了。

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周唯奇与江苏队教练唐建明

再比如,父母的见识很重要。

说实话,我们可能很多人都见过五六岁的孩子下棋、背书、算术很厉害。但是绝大部分的父母可能也就笑一笑就心满意足了,很少有人会想着“我应该做哪些事情,来让孩子更牛一点”。

相比之下,周唯奇的父母就有点不一样了。在儿子两三岁时展露出下棋的天赋之后,他们就很重视。主动去常州市、上海寻找老师,还给全国各地的棋社写信,打探信息。九十年代的交通、咨询没有今天这样便利发达,做这些事情是不容易的。

4

更不容易的是,面对孩子展露出来的天赋,我们应该怎么办?

从我搜索到的公开报道看,周唯奇的父亲在发现儿子有下棋天赋之后,他曾经尝试在常州当地找老师教孩子,但是没有找到。于是一狠心把当时才六七岁的儿子送到了上海,寄宿在姑婆家,为的就是学棋。

这种做法是需要很大魄力的,得失也很难说。我们作为外人,可能觉得“太狠心,不值得”“我还是想和孩子多相处最重要”“我宁愿孩子是个普通人,也不要他小小年纪寄人篱下”。

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周唯奇公开课

但是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当你发现,自己的孩子很热爱一项事务,并且展现天赋,可能是个天才的时候,父母的心态也许就会变,“帮助孩子取得更大的成就”会压倒把孩子栓在身边的“自私”。

那时候,为了让孩子飞的更高更远,你很可能会做出很多外人看起来“狠心”的决定,比如,送到外地的私立学校、卖房卖车凑学费、辞职租房全职照顾孩子,等等。

当年的丁俊晖,8岁读三年级时,展现出了台球天赋。他的父亲就顶着压力,要求丁俊晖半天学习,半天练球。丁俊晖11岁,一家人为了练球,又举家迁往广东东莞。丁俊晖的父亲还把老家宜兴的房子也卖了供儿子练球。

还有弹钢琴的郎朗,现在英超正当红的孙兴慜,都有类似的经历。

5

成材率太低了

也必须要说,这些“狠心”的决定,赌性很大。成功了,自然皆大欢喜。那如果失败了呢?代价也非常大,可能坑的不仅是父母,也是孩子的一生了。

有天赋的孩子是一块璞玉,是顺其自然随大流,还是花点心思去雕琢,往哪个方向去培养?这太考验家庭的资源支持和家长的判断力了。

就拿周唯奇来说,当年报纸报道他的时候,其实他的父母正处于一个很犹豫的阶段。

一方面,他们觉得,凭儿子展现出来的记忆力和下棋的耐心,将来上学读书不会太吃力。考大学,找一份好工作,按部就班,成功的几率比较大。

2011年10月7日首届秦皇岛国际象棋公开赛,周唯奇获得男子组冠军。李晓霞 摄 图来源于中新网

另一方面,如果顺着孩子的兴趣走下棋之路,会有更大成功的可能,但也必定一路荆棘,失败了也很可能会很惨痛。

因为这条路的成材率实在太低了。在我老家,有一个“野球王”朋友,在我们面前,他过人如风,一脚射门犹如重炮。

他大概就是十岁出头的时候,家人看他喜欢踢足球,教练也说不错,是个好苗子。于是全家豁出去,紧衣缩食把他送到了专业足球学校。

可惜练了五六年之后,别说成为职业球员了,连个青年队都没选上,只好退学回家,从初一重新读起,最后也没考上大学。

现在“野球王”在老家做点小生意,父母一辈子的财力消耗成空。偶尔我跟他聊到当年的足校经历,犹如大梦一场。

周唯奇、丁俊晖、郎朗、孙兴慜,这是成功了的。“一将功臣万骨枯”,那条路上还不知道有多少白骨累累呢。

平心而论,假如你的孩子有了兴趣,展现了天赋,你不会努力帮他走的更远点吗?绝大多数的父母都会的。

6

大家能够父子一场,就应该很满足

很多时候,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就因为他是天生、与生俱来的,没法解释。后天的环境、机遇会加速孵化他的天赋,促使他取得更大的成就。

但就算没有这些后天因素,他的才华也难以遮掩,光耀众生。周唯奇就算没有去上海学棋,没有走职业道路,以他的天赋,野蛮生长拿个县区的冠军不成问题。以他的记忆力,上个好大学,在其他行业过上取得不错的成就,也是大概率。

每一个家庭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没有一个养育孩子的理论、方法可以包打天下。

从上自下:周唯奇、丁俊晖、郎朗、孙兴憨

无论是周唯奇,还是丁俊晖、郎朗、孙兴慜,真正对我们普通人养育孩子有启发的还是一点:

无论孩子有没有天赋,我们养育孩子上,说到底,也不过是六个字:“尽人事,看天命”罢了。

我们尽力做一个好父母,用心,用力,看到孩子有兴趣,有天赋,就倾己所有去帮助他飞得更高,最后真的泯然众人,也完全不必内疚。孩子平平无奇,那就多和他相处相处,在品格、性情、生活的经验上多带一带。

宇宙茫茫,有这人生一世,大家能够父子一场,就应该很满足,不必再有所强求了。你说是不是?

共勉。

今日互动

最近我还看了一部美剧《后翼奇兵》,也叫《女王的棋局》,讲得是一个国际象棋天才女棋手的故事,非常好看,炸裂推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