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优秀诗人
经常有人争论当代中国有没有大诗人。我觉得,大诗人这个目标太崇高也太遥远了。退而求其次,不如谈谈当代中国有没有优秀的诗人。
我觉得一个诗人能不能被视为优秀,主要看他有没有名句、名篇、代表作和一定数量的作品。这四项特征有一项不满足,就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优秀诗人。
如果这四项硬指标不好判定的话,一个诗人,你读到他的诗,会不由自主地对他的下一首诗抱有期待,经常盼望着,盼望着,他什么时候能有新作发布。他发表了最新的作品,读者迫不及待地想着去读,那么,这个诗人,也已经足够优秀。
相反,另一个极端是,有时候读到一首诗,你会觉得起码三五年内没有再读这个作者作品的必要了。
如果对读一个诗人前后期的作品,发现他有长足的进步,并能预见他将来的写作前景,这种发现对读者和作者来说都是幸福的。而很多编辑和评论家,更愿意挖掘这样的作者。
因此,不加选择地四处贴诗不一定是好事。在没有真正地脱胎换骨之前,类似的行为只会固化别人对你诗歌的印象,即便将来,你的作品有了进步和提高,也会让人觉得可读可不读了。
昨天看王家新批评昌耀,说他把自己很早以前的诗彻底修改后日期仍用以前的日期,这种做法很不地道。王家新说,当时昌耀能写出那么完美的作品,那文学史就要改写了。
如果一个有二十年写作经验的人,说他刚学诗一年,或者一个天赋平平的父亲,把自己的作品以童龄孩子的名义发表,会不会引人惊艳?——答案是肯定的,但这种造星方式当然也无法经受时间的考验。——已经有太多这样拔苗助长,科技催熟的例子了。
诗歌写作最终考验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尺度。有时经历并不是那么重要。否则,那些王侯将相、达官显贵、名商巨贾当有更多的资源成就其诗人之路。否则,引车卖浆、苦难深重之辈当能写出更多催人泪下、情感真挚的作品。一个诗人,能不能取得成绩,主要看内心有没有修炼出足够的空间,如果内心没有相应的尺度,即便他的经历曲折、丰富、坎坷、多姿,身份高贵,生活优渥,也难以写出有份量的作品。如果他具有相应的心胸,那么所有的经历都是对他的滋养。所在有所思,何归作何文。不管他如何切入生活,都是对他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