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早中晚年,各写一首望岳诗,三首诗风格如此不同
提起诗人杜甫,我们就会想到他的忧国忧民形象,就会想到他的沉郁顿挫的诗歌,就会想到他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就会想到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
杜甫的诗歌确实是史诗,他记载了大唐的繁华和由盛转衰的历史。杜甫确实是一个具有现实特色的诗人,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的诗歌又具有浪漫豪放等不同的成分。
杜甫很少去吟风弄月,即使是写山光水色也都有他的寄托。现在我们就来读杜甫的三首《望岳》,这三首诗分别写于青年、中年和老年时期,虽然同是写望山登山,但诗歌风格和思想内容就有所不同。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望岳诗是望的东岳泰山,杜甫写于青年时期。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也即是736年,杜甫二十四岁,他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中,然后到山东省亲探望父亲。
这时杜甫的父亲杜闲在兖州担任司马,杜甫趁着省亲开始了第二次的漫游,并在漫游中结识终生挚友苏源明,写出了登兖州城楼等名诗。这首《望岳》就是记载当时游历泰山的情形。
诗中的岱宗就是指的泰山。齐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个国家,它们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边,鲁国在南边。杜甫登上泰山,环顾四周看到的是那无边无垠的苍翠景色。
一定是大自然的造化神工,把天下最壮观的美丽都汇集如此。特别是登上了山顶,居高临下俯视群山,眼底的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都显得那么低矮和渺小。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如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这首望岳诗是写的华山。当时已是唐肃宗乾元元年即758年,离写上一首泰山诗过去了23年,此时杜甫到了中年,已经47岁了。更为特别的是杜甫仕途不顺,自己青年时期的理想无法实现。
好不容易杜甫做了个左拾遗,能够接触到皇上,便于进言献策。但他为宰相唐琯说情,结果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首诗就是杜甫在往华州任职时写的。
杜甫瞻望华山,主要是写华山的坎坷,并抒发自己的仕途艰难。华山之高,主峰像一位长者,其余诸峰像膝下的儿孙。如果能得到一个仙人杖多好,那就可以登上高处的玉女祠。
但是山高路险,山峰像箭杆一样笔直通到南天门。天气炎热,山道难行。还是等到天气好转时再来攀登,到时候说不定还可以拜访白帝的居所,探得仙道的本源。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这首望岳诗是写的南岳衡山。此诗是一首五言古风,篇幅比较长,这里只是节选了开头的八句。诗歌是杜甫晚年,也就是大历四年即769年乘船到达衡阳时所写。
此时诗人已经58岁了,他年老多病,已经没有能力登上衡山,只能是通过远望来写自己的观感。诗歌内容分三个层次。先写历代帝王将相祭祀南岳衡山的传统。
接着写自己在湘江上行船所看到的衡山形象,写山的巍峨壮丽和有关它的神话传说。最后写自己对衡山的景仰,诗中寄托了杜甫的忠君爱国情怀。
总的看来,杜甫前后写了这三首望岳诗,这三首诗各有各的侧重,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迥然不同。青年时期意气风发,中年时期迷惘彷徨,晚年则表现了对大唐盛世的深切怀念。
青年时期写泰山,具有浪漫豪放的情怀。会当凌绝顶,把写景与抒情结合起来,表现了自己不畏艰难险阻,去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
中年时期写华山,风格沉郁顿挫。安得仙人九节杖,杜甫的人生道路坎坷曲折,宦途失意,报国无门,诗中流露出理想落空后的痛苦和困惑。
晚年时期写衡山,诗风内敛厚重典雅。在德非馨香,曷以赞我皇,通过对南岳风光和神话传说的描写,反映了杜甫初心不改、愈老弥坚的忠君爱国、忧国忧民意识。
当然这三首望岳诗,最被人称道的还是青年时期写的登泰山那一首。这首诗气势磅礴,豪放不羁,表现了青年人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还成了鼓舞后人不断奋进的千古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