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的癌前病变是指一类容易发生癌变的胃黏膜病理变化,异型增生和肠化,多见于萎缩性胃炎。中药治疗比较好的手段。
治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
单兆伟,男,1940年生,江苏人。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65年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
师从孟河医派传人张泽生教授20年,尽得薪传。1991 年拜入全国著名脾胃病专家、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门下,兼收并蓄。曾任江苏省中医院大内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名誉主任、国家优秀中医人才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2011年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单兆伟工作室”指导老师。2013年担任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临床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相结合,擅长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期病变、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炎症性肠病及部分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病例:张某,女,52岁,退休,2010年6月25日初诊。患者主诉胃脘痛间作30余年。2010年5月在江苏省中医院查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伴轻度不典型增生,十二指肠球炎。刻诊:胃脘隐痛,神疲乏力,口干欲饮,胃纳尚可,大便调,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小数。处方:太子参10克,炒白术10克,法半夏6克,麦门冬10克,仙鹤草15克,薏苡仁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半枝莲15克。14剂。常法煎服,每日1剂。二诊:2010年7月9日,药后尚合,口干减轻,大便不成形,胃脘时有隐痛,苔薄黄,脉细,治当益气和胃。处方:太子参10克,炒白术10克,法半夏6克,麦门冬10克,仙鹤草15克,薏苡仁15克,乌贼骨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半枝莲15克,煨葛根10克。14剂。三诊:2010年7月23日,胃脘隐痛减轻,伴口干,大便已成形,夜寐尚可,苔薄黄,舌偏红,脉细。处方:太子参10克,炒白术10克,法半夏6克,麦门冬10克,仙鹤草15克,薏苡仁15克,蛇舌草15克,半枝莲15克,煨葛根10克,肥玉竹15克,莪术10克。14剂。四诊:2010 年8月8日,胃痛基本缓解,大便调,胃纳尚可,舌偏红苔薄白,脉细。原方继进。14剂。五诊:2010年8月22日检查胃镜: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脘偶有轻度隐痛,余症不著,舌红苔薄白,脉细。原方继进14剂。按,本案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伴异型增生,属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期病变。患者胃痛病史30年,反复发作,久病多虚,脾胃受戕,气阴两伤,故胃脘隐痛,神疲乏力,口干欲饮,舌红,脉细;气郁化热故舌苔薄黄。治拟益气养阴,兼清郁热,方选麦门冬汤加减。药用太子参、炒白术、薏苡仁健脾益气,麦冬甘凉养胃,半夏辛燥理气,麦冬配半夏,养阴而不滞气,半夏配麦冬,理气而不伤阴,两者刚柔兼施,润燥相宜,是单兆伟教授常用的药对,与叶桂治疗久病胃痛“忌刚用柔”原则相符;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清热解毒,抗胃癌前期病变。药后口干减轻,但大便偏溏,原方加葛根升清止泻,单兆伟教授根据《内经》“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理论,常加用荷叶、葛根等药治疗脾虚泄泻;因患者胃黏膜糜烂,加煅乌贼骨制酸止痛。根据李东垣“脾胃不足,皆为血病”和叶天士“初病气结在经,久病血伤入络”观点,加用莪术活血化瘀,药后胃痛缓解,经近两月调治,复查胃镜糜烂、异型增生消失,病情明显好转。本案虽然病程长,病情比较复杂,但单兆伟教授初诊仅用药八味,执简驭繁,用药轻灵、平和,承袭孟河醇正平和,用药至简之风,也与李东垣“轻可去实”,吴鞠通先生“治中焦如衡”观点一脉相承,体现了单兆伟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期病变的辨证用药特点,值得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