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镜头新浪潮,唯卓仕F1.8自动对焦微单镜头群


唯卓仕最新的24mm、35mm和50mm F1.8微单镜头群和零件

  1  
-THE FIRST-
有AF,更易用
全面搭载自动对焦功能

一直以来,由于缺少核心技术,国产镜头的自动对焦功能要么缺失,要么表现不佳。现在,唯卓仕的系列镜头打破了这一局面。

我们使用机身上的实时追踪对焦,将焦点定在人物头部,相机与镜头配合始终可以锁定焦点,完成追随拍摄的创意。
不可缺少的AF
什么样的镜头是好镜头?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有很多种,但有一点恐怕很多人都会提到,那就是镜头要易于使用。
我们使用机身上的实时追踪对焦,将焦点定在人物头部,相机与镜头配合始终可以锁定焦点,完成追随拍摄的创意。
机身:索尼α7R IV;镜头:唯卓仕AF 24mm F1.8 FE;光圈:F5.6;快门:1/50秒;感光度:ISO-50。

在镜头的易用性中,自动对焦功能在如今的微单时代尤为重要。因为微单相对于单反,最大的提升就要数智能化的对焦,不仅识别面部,更能识别眼睛;不仅识别人类眼睛,更能识别动物的眼睛。因此,如果一支镜头只能手动对焦,那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放弃了微单相机的便利性。

导螺杆型STM
或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唯卓仕出品的大多数镜头都坚持了自动对焦这一过去国产镜头“弃疗”的项目。
以本文重点介绍的唯卓仕AF 24mm F1.8 FE、AF 35mm F1.8 FE和AF 50mm F1.8 FE为例,就搭载了“导螺杆型STM”步进对焦马达。这种类型的对焦马达也被像佳能这样的日系厂商使用,具备机械结构简单和对焦过程非常平滑安静的优点,同时能满足静态照片和动态视频拍摄的需求。

导螺杆型STM马达的应用,让唯卓仕镜头具备了极佳的自动对焦表现,并同时适用于照片和视频的拍摄。

内对焦与稳定性
本次测试的3支唯卓仕FE卡口镜头均采用了内对焦系统,并对近摄对焦有所优化,最近对焦距离分别为0.3m、0.4m和0.55m。在配合索尼全画幅微单相机时,3支镜头的对焦表现都很不错。只是会偶尔在连续对焦(AF-C)时出现偏差,单次对焦(AF-S)时则基本不会失误。如今微单相机上主打的面部、眼部识别对焦和主体追踪对焦则可以完美支持。

镜头卡口处的USB Type-C型接口使镜头可以方便地进行固件更新,以便适配最新机型或是通过固件升级改善对焦性能。

兼顾视频对焦
对于如今人数日益增长的Vlogger来说,自动对焦的平滑与安静至关重要,因为多数视频创作者并没有专业团队,通常是自己拿着相机拍摄。在这方面,唯卓仕镜头的视频自动对焦性能令人满意,为视频爱好者减轻了很大压力。
  2  
-THE SECOND-
好画质,放心拍
要性价比也要高画质

2499元、2199元、1999元,分别是唯卓仕AF 24mm F1.8 FE、AF 35mm F1.8 FE和AF 50mm F1.8 FE的售价。在此基础之上,要保证做工,又要有自动对焦,还会有多少成本给到画质呢?

舍得使用特殊镜片
国产镜头使用非球面镜片或低色散镜片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在保证自动对焦和做工的前提下,使用多片特种镜片,就是诚意了。
在这方面,我们能看到唯卓仕镜头中有多片保证高画质的非球面、低色散和高折射率镜片,这在此价位的定焦镜头中并不多见。此外,唯卓仕镜头在抗眩光方面表现很好,其镀膜技术比较过硬。
实拍表现
唯卓仕AF 24mm F1.8 FE全开光圈时画面中心的分辨率表现很好,但周围区域成像偏软,暗角也比较明显。高光边缘会有轻微的色散,眩光控制则不错。收缩光圈至F2.8之后,周围画质开始明显提升,F5.6后色散变得很轻微,周边锐度也非常理想。不过在实际人物拍摄时,由于F1.8光圈带来的虚实对比,所以画面的主观感受其实很好。
尽管全开光圈时会有明显的暗角,画面边缘也有紫边问题,但收缩光圈后,唯卓仕AF 24mm F1.8 FE的画质提升明显,边缘锐度令人满意,色散也得到了很好抑制。
机身:索尼α7R IV;镜头:唯卓仕AF 24mm F1.8 FE;光圈:F8.0;快门:1/400秒;感光度:ISO-100。
AF 35mm F1.8 FE和AF 50mm F1.8 FE在全开光圈时的表现要好不少,特别是采用近年来高品质标准镜头流行的凹面前组镜片的50mm F1.8,其锐度和画质均一度更为出色。两支镜头在三等分处的锐度相当好,配合F1.8大光圈十分利于人像拍摄。但它们也都会在高光边缘出现细细的紫边,要在F4之后明显改善。
唯卓仕AF 50mm F1.8 FE的画质表现在本次测试的镜头中表现最为出色。特别是其全开光圈时中心和边缘的锐度都处于极佳水准,虚化效果也令人满意。
机身:索尼α7R IV;镜头:唯卓仕AF 50mm F1.8 FE;光圈:F1.8;快门:1/800秒;感光度:ISO-100。
总的来看,对于喜爱人像、美食、静物和Vlog拍摄的用户来说,这三支轻巧的镜头都能提供不错的画面效果,对得起2000元左右的售价。
  3  
-THE THIRD-
有质感,有手感
从金属镜身到小巧体积

高性价比镜头也不放弃做工和手感,是唯卓仕镜头留给我们的印象。特别是在FE卡口的三支镜头上,我们不仅看到了金属镜身和光圈环,其操作手感也相当令人满意。

在这个价位的镜头中,唯卓仕镜头的金属材质和表面涂层工艺,以及细致的对焦环与光圈环纹路,令其质感相当出色。其中24mm镜头还是我们测试过的同规格镜头中体积最小的。
金属与阻尼
2000元左右的镜头大多是采用塑料镜身的,有些甚至卡口都采用的是塑料材质。但显然唯卓仕并不希望让镜头有廉价感,细致的金属镜身看起来“很值票价”。对焦环的质感和阻尼感也很出色。镜头卡口也是黄铜材质,美观度和耐用度都得到了保证。
唯卓仕FE卡口的三支镜头采用了相同的光圈环设计,也就是F1.8-F16段为无级调节,变到A挡时会有一个卡顿的段落感作为提示。A挡时,用户可以依靠机身转盘来调节光圈数值,而其他挡位则适合在视频拍摄时,进行无声且平滑的无级光圈调节。
  4  
-THE FORTH-
国产镜头的艰辛与挑战
专访唯卓仕

采访人:《大众摄影》杂志编辑 李硕

受访人:深圳市爵影科技有限公司CEO 黄木基

Q:唯卓仕这样的定焦镜头群在别的厂商那里通常需要好几年才能建立,你们是怎么做到如此快速的?

A:其实大家只看到了这两年我们高频度的镜头发布,而没有看到我们在2013-2017年无产品上市的情况下,一直坚持做镜头研发和生产准备工作,那段时间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实验方案和成熟的核心技术。所以并不是我们的研发速度多么快,只是我们慢的时候无人知晓,至于现在新品发布的速度是在合理范围内的。

Q:之前看到有报道说24mm、35mm、50mm这三支F1.8镜头的光学结构中,一部分后组结构是非常相似的,这是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吗?

A:确实有成本方面的考虑,但是更重要的考虑是在产品稳定性上。在镜头的装配环节,越简单的结构越不容易出错,生产效率和良品率才会越高。因此我们在产品结构的设计理念中也更加注重产品的稳定性,这关乎用户的使用感受。我们不会只去考虑成本和生产效率。

Q:为什么没有采用全程都带有段落感的有级光圈环?

A:我们确实考虑过全程有级光圈,最终选择无级光圈是因为我们考虑到拍摄视频的需求。

现在已经没有传统意义上只用来拍摄静态照片的相机了,年轻人都在玩抖音、拍Vlog。因此对相机镜头而言,肩负的使命也变成了兼顾照片与视频。而在视频拍摄中,有级光圈的调整存在时间和声音传输上的缺点。

Q:唯卓仕镜头的自动对焦性能一直表现不错,特别是能适配AF-C和眼部识别对焦等功能,在这方面有怎样的技术积累?

A:其实从很早以前开始,镜头转接环就一直是我们Viltrox(唯卓仕)的核心产品。转接环的自动对焦性能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功能和卖点,所以我们在这方面有比较深厚的积淀。

Q:如今国产厂商做镜头最大的难点在哪里,是光学还是电子?所有部件都是国产的吗?

A:其实光学和电子都是难点,因为我们国内厂商的制造水平在这两个领域上还是不及国外企业。至于零部件,部分是国产的,部分是进口的。

Q:目前市场对唯卓仕品牌和镜头的反响如何?

A:从销量上看,2020年的疫情对我们还是有非常大的冲击的,但在2021年,我们有希望突破10万支的销量大关。

就Viltrox(唯卓仕)品牌而言,用户对我们产品的认可度相当不错,特别是年轻群体。我们会关注自媒体人和广大用户的使用反馈,倾听改进建议。虽然还不能透露未来镜头的规划,但我们会保持现有的研发进度,每年都会带来几次不一样的惊喜。

编辑观点:见证新浪潮的来临
尽管在其价位下性能表现可圈可点,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唯卓仕镜头与国外顶级镜头之间的差距。特别是在色散、焦外光斑的圆度和虚化柔和度等问题上,唯卓仕镜头还有待改进。这与目前国产非球面镜片加工精度、光学设计和装配工艺等方面有关。
但整体来看,唯卓仕镜头在核心理念、系列规划和自动对焦等方面,表现出了过去国产镜头所不具备的一些优秀特质,打破了过去被国外垄断的自动对焦镜头市场,为消费者提供了物美价廉的新选择。
其引领的国产镜头新浪潮,已初具规模。

END

欢 迎 关 注

欢│迎│进│入│微│店│订│阅

大│众│摄│影│全│年│杂│志

订阅2021年《大众摄影》杂志
猛戳下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