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报:信阳市固始县诗人录(5)|陈德启情寄大别山

大别山地处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交界处,为淮河和长江的分水。这组诗是陈德启(陈德启的爷爷陈初阳为红四军独立团政委)作为一名志愿者,去大别山革命老区科普调研时创作的作品,在这片鲜血浸染的红色土地上,那儿的青山绿水,掩饰不了老区人民的贫穷和落后。作为烈士的后代,在几天的行程中,陈德启耳闻目睹到除了与空旷的大山为伴的老人,就是留守儿童,竟没有发现一位青壮年。唯一遇上并为陈德启指路的青壮年男子,也把他一只健全的手臂,丢失在异乡。当陈德启面对深山里的无人村,面对孤独的老人在田间耕作,面对留守儿童一双双纯净好奇的眼睛,包含真情写下了这组诗,奢望通过几首小诗的力量,能为大别山带去什么……

陈德启,笔名:蓼城。70后,河南固始县作协会员,固始散文学会理事,固始老年诗词研究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员。诗歌作品散见《奔流》《漯河日报》《史河风》等,另有100多首(篇)作品发于各大微信平台。出版有诗集《淮上人家》,长篇小说《双园祭》,短篇小说《小炮妹》,童话《画虎》,散文《故乡的番国湖》《平凡的日子值得珍藏》《三爷,您来生是否应该说抱歉》《诗话固始》《蓼城雪花早》等。诗观:用灵魂与诗歌对话。

印象大别山(组诗)

杜鹃

大别山的杜鹃又开了

漫山遍野的,喋了血似的

把洞沟岭头每一片土地都浸染了

1931年,已离我遥远

那个特定的日子,史书不会记错

扛军旗的老兵

就雕塑在洞沟的山头上

在炮火硝烟里奔跑的小号兵是谁

今年,我应该可以喊爷爷了

大别山,那么大

总得藏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就像这次

我采集一篮鲜花

站在苏维埃纪念碑前

满山的翠竹站得那么整齐

隔着一场清明的雨

我看见

当年的小号兵,列队从雨林里出发

附注:@指红军1931年,在大别山的一次战役。洞沟,在武庙锁口村境内

红山果

大别山的红山果

一如往年的多,多得从丛林

渗到每一条铺着石子去寨子的路上

这是当年红军种的吧

我相信

爷爷当年一定吃过

开的花也被奶奶采集过

大别山的女人

一定都会纺纱、做鞋吧

我在军博馆看过

有一串,挂在土布军装和八角帽徽的上边

干瘪得失去了当时的颜色

我记得

奶奶纳的鞋垫上藏有一朵

山寨娃子的肚兜上也有一朵

在老屋临窗的纺车边

还有一箩

墓志铭

这两年

大别山腹地的寺庙多起来

长廊的碑上

刻着捐盖寺庙者的名字

就连捐的100,200元钱也要刻上

汉白玉镶嵌的

白底黑字,有些苍白

鄂豫皖的纪念碑

只有一座

被苍柏掩藏在一个叫白雀的园子里

红军战士,一排,一排

靠在山坡上,静静地晒着太阳

碑刻是安放着的,都向着一个方向

大别山是安详的

我想他们也是安详的

无人村

走过村口时

那儿的山村胆怯地打量着

窜出来的狗够热情

恨不能冲向前,把我的惊恐撕碎了

走过梯田时

那儿的山风没有秧苗热情

每一阵敷衍我过后

稻子会排好队,一浪赶过一浪向我致意

不知道稻田中央,停下活计,手搭凉棚的老人是谁

走过丛林时

那儿的鸟没有一丛荆棘热情

每艰难的一步

都强烈的抱住我不放

用刺痛,向我诉说落寞

我记得你是站在村口的

为何去了东山顶

我知道你一定还有心事

否者,你不会把脖子高高地探出丛林

恨不能伸进远方的城市

诗道钟波点评:看到诗题的时候,我脑子里已经隐约响起枪声,眼前也仿佛看到一个个战争的场景。读起来,却让我开始沉静,读完,竟默不作声。这组诗,作者没有从我们固有的对老区提起来就悲惨血腥的强大场面来写,而是选取了几个并不是"触目惊心"的小场景,读者需要脑补,从这些小场景来投影出远去的历史。并以现在看来如此的平静反衬当年的纷乱。同时也表达出一种遗憾如惋惜之情。从写作的角度来说,这种在场感能很快地直接把读者拉进去,达到一种"快速熔化",读者在作者几句话的时间里,穿越时空。又在现实里凝思,这种似梦非梦的艺术手法,用得毫无破绽。并且同时采用线条勾勒,和速写的笔法,很好地节约了文字。个人觉得稍有欠缺的是诗与题之间未形成空间。且出现了"撞衫"的情况。

(本栏主持:赵海洋 兰小兰)

本栏电子邮箱1:shirenzhongbo@sina.cn

本栏电子邮箱2:zgsgb3@126.com

中国诗歌报公众平台微信号zgsgb88

中国诗歌报公众平台

主编:诗花

执行主编:赵海洋

副主编:孟驰峰 江海婵 刘心莲

编辑:艾文华

特邀编辑:兰小兰 李永萍 段芸 黄毅 元传青、占森、寻梦、蓝雪、何苦、陈朝国、陈瑞荣、岳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