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文合一 触摸灵魂 ——《湖心亭看雪》课例解析

                                             言文合一   触摸灵魂
                                              ——《湖心亭看雪》课例解析
                                                   汪旭升
                  《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已发表《教学月刊》2017.4
【背景介绍】2008年9月25日 ,我参加了由浙江省教研室组织的浙江省六地市初中语文教学研讨会,代表金华市在舟山市南海实验学校上公开课《湖心亭看雪》。此次教研活动会议的主题是探讨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古诗文阅读教学,上课教师均为各地市优秀骨干教师或在近几年地市课堂教学评比中一等奖获得者,省市教研员和特级教师担任课堂教学点评和讲座任务。《湖心亭看雪》这一课例得到了与会专家和老师的好评:金华市初中语文教研员刘启才老师勉励我“为金华市争了光”,温州市教研员阙银杏老师勉励我“上课很享受吧”,杭州市吴丹青特级教师点评我的课例时说“言文合一,是文言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基本原理】
1生本理念。注重教学的交付,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思路。本课例试从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即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和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出发,来设计处理文本和教学。这样,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他的潜能得到激发,他的天性得到张扬,他的获得像鲜花怒放。这样的课堂是美的,有震撼力和有生命力的。
2、语感论。王尚文教授认为,语文素质的核心是语感素质,语感论把培养语感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语感教学应该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和核心。特别是像《湖心亭看雪》这样的经典文学作品课例的教学,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验。文学作品是一个生命“活体”,应注重整体感悟和深入体验。
朱昌元特级教师也提出,阅读的基本程序是整体感悟—深入揣摩—内化言语,阅读教学崇尚大量阅读、整体感悟,进而潜心涵咏、深入揣摩,“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去”,最终达到内化言语、为我所有为我所用的目的。
为此我们确定本课例的教学目标:品味言语情味,体悟作者痴情雅致,发掘故国之思,对话张岱灵魂。
教学重点是通过语言的学习、品味、内化实现三个层面的穿越“语言——文学——文化”,言文合一,触摸文章作者的灵魂。
【教材简析】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按《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的理解,这是一篇笔调淡雅流畅,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的山水小品。教学的重点是作为游记学习其巧妙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写景则重在其白描手法的鉴赏。因此人物的性格和精神被概括为: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但我们以为,在甲申之变的历史背景下,张岱在公元1646(清顺治三年)完成《陶庵梦忆》初稿,后又完成了历史巨著《石匮书》。知人论世,《湖心亭看雪》主旨和意蕴的重心当在怀恋故国往事,表达离黍之悲。细读课文,作者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以浅淡的笔触融人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后半篇写人事的才是重点。写景是为了抒情,一浇胸中块垒。而不是相反。本文平常的教学欣赏完美景即为大功告成,其实是浅尝辄止,可谓另一种误读。
本课例尝试深度解读,进行语言——文学——文化三个层面的立体教学,走进张岱的内心世界,触摸那一颗孤独的灵魂。具体如下:
景——痴迷——奇——天人合一
人——痴情——雅——特立独行
痴心——故国之思 离黍之悲
为此紧紧扣住“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句设计学习,三个主问题一线贯穿:
1.“痴”——痴迷,让张岱如此痴迷的西湖有怎样的景色?
2.“似”——相似,张岱与湖中两人有何相似之处。
3.“更有”——还有,张岱与湖中两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上还有什么相似点吗?
紧紧抓住文本的关键词教学,让学生通过这条独特的语言通道进入课文,体会作者情感,领略课文意境,就会水到渠成。如此设计,由集中到精练,巧妙而有趣有效,让课堂绽放精彩。
王尚文认为,不少语文课把“心” 丢了,患了丧魂失魄症。因此我们要大声疾呼:“魂兮归来!”本课例试着为初中古典文学教学招魂,言文合一,触摸灵魂。
【方法指津】
主要运用关键词句教学法。本课例的整体思路: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为主线,以“生命”为重心,以“痴”为切口,以“言语”为立足点。言文合一,让生命的河流在语言中徜徉,直达人的心灵。
其次是朗读训练,王尚文大力倡导“读”,“美读”、“烂读”、“精读”和“泛读”等,因为“要感受言语,最基本的是必须感受到言语的存在。”涵咏,品味,感悟,结合文本互证、知人论世等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温度、广度、深度和高度兼备。
【课堂再现】
教学流程:
一、吟诵——美的感受
师:著名编辑、作家钟叔河说过,最喜欢的作者,古人中是张岱,近人中则是周作人。张岱之文极精彩,“语语皆未经人道过”,都是你想要说而说不来的。
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用心倾听,用一两个词语说出你的感受。
一生配乐《高山流水》朗诵,入情入境。
生依次回答忧伤、孤独、喜悦、伤感、悲伤、清新淡雅的美等。
师:很好,看来张岱此行不虚,那么文中舟子对张岱有何评价?
生: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朱昌元点评
通过朗读、欣赏、感受老整体感知课文,方法得当。
 文学作品是一个生命“活体”,应注重整体感悟和深入体验。贾宝玉和薛宝钗的佩物有“莫失莫忘”“不离不弃”的镌语,可以作为解读文学作品的“箴言”。
师:请找出文眼。
生:痴。
师:(板书“痴”)什么意思呢?
生:傻,愚笨。极度迷恋某人或某种事物。精神失常。
师:请组词。
生:痴迷、痴呆、痴情、痴人说梦、痴想、痴心。
师:很好,痴的含义很丰富。看来,对湖心亭雪景,
张岱是相当的——痴迷。
二、奇景——痴迷
师:让张岱如此痴迷的西湖有怎样的景色?请请紧扣文中的字词、句子,并用这样的句式“此乃     景”回答。
生:朦胧之景,从“雾凇沆砀”中可以读出。冰花一片弥漫,如童话世界般美丽而朦胧。
还有多人回答:奇妙之景、美景、如梦如幻之景、有趣之景……
师:好,可是文中有段文字,一不简练,二是用词不准确,我大胆作了修改。你认为谁的好,为什么?投影显示改后文字:
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生:课文的好。掉,感觉天云山水是分开的,清清楚楚的。课文的“与”字是说天云山水是浑然一体的,上下一白,难以分辨的。
师:很好,你能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一气呵成读原句,一字一顿读改句,很到位。
生:量词“痕、点、芥、粒”,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混沌一片,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茫茫,“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彻悟了。
“痴”字既是课文文眼又是案例的课眼,关键词提炼得好。
要精心设计主问题,使教学环节相对简练,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是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通过运用恰当的“读法”加深情感体验。诵读、对比、评点等等都是文学作品合适的“读法”。
师:你也彻悟了张岱的用词,有很好的语文素养。
生:芥,人成了景,眼睛飞到了空中,不,是心灵飞到了空中,真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此时此刻,张岱呆了,痴了。
师:很好,你已身临其境了。张岱的好友邓豸佳在《西湖梦寻序》中如此评论:“其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寻其笔墨,又一无所有。为西湖传神写照。”这一股空灵晶映之气,是的,已经弥漫在我们的教室中!真是痴迷。
师:第一段中还有哪些字词、句子能看出张岱的痴迷。
生:大雪三日,可见雪之大之多,更定,初更以后。这样的天气还要在晚上外出赏雪,可见张岱的痴迷。
生:绝和独。人鸟声俱绝,万籁俱寂,还要独自一个人外出赏雪,更可见作者的痴迷。
生:拥毳衣炉火。天气如此寒冷,还有如此雅情雅致,也可见作者的痴迷。
师:请学生痴迷、陶醉地读第一段。
生自由朗诵课文。
师:好,张岱不仅仅喜欢冬天的西湖,还喜欢夏天的西湖。
投影显示材料: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西湖七月半》张岱)
生齐读,重点欣赏黑体词句的意境。
师:心如不系之舟。天地当屋,西湖当床,荷花当被。
“芥”,人成了风景。卞之琳的《断章》异曲同工。
把课堂还给学生,因为教育即解放,学生即创造。
经典,就要诵读。
通过丰富文学例证加深情感体验,课内外结合很自然。
真是痴迷于山水。(板书“迷”“景”)
三、痴情——知己   
师:周作人在《知堂书话》中评张岱:“张宗子是个都会诗人,他注意的是人事而非天然,山水不过是他所写的生活的背景。”看来,欣赏本文不能只见山水,不见人事。
请学生齐读第二段。
师: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还是这句话,我有新的发现。“似”——张岱与湖中二人有何相似之处?
生:看来他们是陌生的知己。
师:很好,请联系课文围绕“知己”说说你的发现。
生:更定,独往。同赏一雪景,都是特立独行的人。
生:湖心亭奇遇,茫茫六合,偏于此时此地此景相逢,是真知己。
生: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惊喜的不只是湖中两人,余亦大喜。 反客为主,张岱用笔善变,是谓知音互赏。
师:很好。请学生把惊喜之情送进去,在读出来。
生惊喜地读: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生:客此,可见湖中两人也是在外飘零,四海为家。张岱寄居西湖,何处是家?都是国破家亡,无家可归的隐士。
生:强饮三大白而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酒逢知己千杯少。都是清雅脱俗、任性放达之人。
师:很好。此时此地此景,同赏一雪景,同饮一杯酒。
要想引导学生用“心”读书,首先教师要用“心”读书,这是引导的资本和前提。
这样,文本解读才会有深度。
“会心处不必在远”,注重感悟,注重体验,就是注重以人为本,以情为本;就是要把自己的理解送进去,读出来。这样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
他们有着共同的性情兴趣爱好。他们是一群清雅脱俗的人,一群任性放达的人,一群特立独行的人,一群痴情的雅人——痴情(板书人3情)。 
四、痴情——故国之思、离黍之悲 
师:莫怪乎凡夫俗子如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更有”——张岱与湖中二人更有何相似之处,仅是性情兴趣爱好吗?
学生沉思。
师:有点难是吧,我们先来看这个句子: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这个句子牛头不对马嘴,问他的姓名,怎么回答是南京人呢?张岱写错了吗?分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后大部分同学认为张岱没写错,而是故意这样写。
师:为什么呢?
生:金陵是旧朝故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明成
祖朱棣迁都北京。答非所问,是有隐情苦衷;用笔曲折,饱含故国之思。客此——国破家亡,何处是家?茫茫六合,知己难逢,人生如雪泥鸿爪,转眼各复西东。言念及此,岂不怆神。
生:“崇祯五年十二月”也表现对故国往事的淡淡的怀恋之情。因为课文写于1644年,已过12年,却仍用明代纪年,说明张岱心中的明朝始终未亡。
师:张岱的《陶庵梦忆》等纪昔游之作,纪年大多如
此,以示不忘故国。
生: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一句话也有故国之思。因为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绝”是景绝、境绝,更
提问指向欠明确,问题有深度和难度,因此学生很难思考回答。
这一环节预设太强。这样读出本文的深层意蕴——故国之思,就显得很生硬,如果能自然生成会更好。这时给个台阶,很及时。
探究“故国之思的学习”掀起了高潮。孩子们的思维之门打开了。
是心绝。
师:说得太好了。
(听课老师与孩子们一起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显示课件: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
《陶庵梦忆序》
师:是的,景绝——心决,张岱连死的心都有了。只是因为“国亡,史不可亡。”张岱才忍辱负重,一如司马
迁。这样的明末忠贞爱国之士不只张岱一个。还有(显示课件):
明末清初,张岱好友祁彪佳,拒绝清朝贝勒礼聘,自书绝笔诗,沉水而死。理学大师刘宗周,不启封退回贝勒聘书,告诫儿子在清朝“不应举,不做官”,绝食而死。王思任,清贝勒多次上门,誓不朝见,闭其门大书“不降”,绝食而死。
(佘德余《都市文人——张岱传》)
师:以死明志,志趣相投。真知己,真痴情,真痴心。
师(深情地):一芥小舟,怎么载得张岱的愁?他痴迷于山水,痴情于知己,痴心于故国。这是一个痴人,这是一个大写的人。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掩卷沉思,心中的悲伤化作漫天大雪,冷彻心骨。(板书心)
师(停顿):带着这样一种怀恋,一种悲凉,一种感伤,
齐读全文。
孩子们伴着音乐《高山流水》,再次用心朗诵。
师:请你拿起笔,这样开头,写下你的感悟。
这个“绝”字的品味表现出学生敏锐的语感。绝,景绝,境绝,心绝,读得细腻巧妙。出自孩子的口中,令人惊喜,格外的精彩。这样的时刻,无论师生,上课都很享受。
夏丏尊和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对于文字的灵敏的感觉。 朱光潜先生说的“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
抓住语感,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文学作品的教学,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验。
张岱,我想对你说             。
(五分钟后学生展示。)
生:张岱,我想对你说:你行走在苍茫天地间,你栖息在大雪纷飞的西湖中,有西湖的江南,是你一生的爱恋,魂牵梦绕。你的文字,不只是风花雪夜,你的文字,用生命书写历史。
(掌声。)
师:很好,读懂了张岱的西湖,读懂了张岱心中湖心亭那一场永不融化的大雪。
生:张岱,我想对你说:你是纨绔子弟,你更是热血男儿爱国志士。你的名字值得我一生铭记。
(掌声。)
师:好,你们读懂了张岱。
生:张岱,我想对你说:国破家亡,沧桑巨变,四海飘零,心如死灰,何处是家?你的文字是你的最后的家园,《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是你永恒的精神家园。
(掌声。)
师:你是张岱的知音。
生……
师:很好,想知道老师心中的张岱,请看大屏幕:
(字幕配埙乐《哀郢》呈现,投影逐行逐句显示。)
好一个张岱,你——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痴情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
痴心于故国之思、 离黍之悲。
在你心中,有个永远的西湖情结。
此时,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他的潜能得到激发,他的天性得到张扬,他的获得像鲜花怒放。
好的课堂以生为本,展现的是学生的精彩,生命的狂欢。
他们,都在扪索张岱的灵魂。
往事,如梦,并不如烟。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张岱这样的古代文人!
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云是冰。
他们,让心灵依托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
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窒息了生命。
雪是其节,冰是其志,凌寒独立是其人格,苍茫天地是其归宿。
幸好,还有文字,承载着他们的灵魂。
一衣一炉一扁舟,
一堤一亭一知友。
一厢偶遇一樽酒,
一人痴对一湖愁。
师:下课。
好的语文课,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老师,成就了未来。
好的语文课,师生共解放,共创造,共成长。
【专家评析】
                                            言文合一 有效教学
                                     金华市教研室副主任 朱昌元特级教师
对初中文言文教学,如何做到言文合一,有效教学呢?以本课例为例,我谈三点:
一. 文本解读有深度。
课堂要有深度,首先是对课文的理解要有深度。要有深度,语文教师要阅读,这是颠扑不倒的要义。因为学生以何种阅读方式阅读,是被我们阅读教学所“构造”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的阅读方式。但现在的问题是,很多教师平时专注阅读的仅仅是教参,甚至把教参当作神灵,阅读教学所授内容从不逾越它的圭臬。这种看起来似乎合理其实本末倒置的做法的结果,让许多的语文教师养成了依赖心理,阅读能力逐渐退化,阅读视野愈显狭隘。倒不是说教参毫无价值,而是因为教参的作用更多的是帮助教师能准备好一个合格教案,保证教学质量达到最低的合格标准;更何况由于编辑、出版周期的缘故,教参所提供的最新材料,往往要滞后2至3年。因此,语文教师需要身体力行的文本阅读。
《湖心亭看雪》一文,通常的解读是“山水小品,雅情雅致”。本课例解读“故国之思,离黍之悲”是有深度的,不仅能让学生能够思考,甚至带动听课老师思考,把他们也带入课的场中。
二.教学设计有创意。
深度解读之后,要充分从文本中找出依据。即你的理解是正确的、新颖的,但还要打通一条言语的道路,从文本中的细节、句子和词语中来。否则你再好的立意也要被架空,支离于文本。
《湖心亭看雪》一文,怎样找到这条通道?“痴”作为文眼,也作为课眼,这许多老师都能发现。而找到了三个关键词“痴”“似”“更有”,以这句话作为关键句主旋律,进行强调对比,把“痴迷于山水之景,痴情于人,痴心于故国往事”三个板块的结合起来了,则是本课例巧妙有创意的独特设计了。
由此明晰我们的语文教学思路:文本细读、“文”“言”结合,板块推进,曲折起伏,引领学生智慧诗意的言语人生。
用关键词教学法,能达到“言文合一”的文言文教学最高境界。
三.以生为本,培养语感,课堂风光无限。
王尚文认为,人文性是就言语本身来立论的;人文性不仅来自于言语表达的内容,更是来自于言语本身。因此,以生为本,学生的心胸是需要老师去开启的,良好的语感是需要我们催生的。本课例中,教学思路清晰,环环紧扣:由景到人,由人到心,最后由心到景时。其中“湖中人鸟声俱绝”,绝字有何深意时,一生说出“一切景语皆情语”时,台下老师掌声一片。我想教者已成功引导学生在文本里走了一个来回,即由文字——文学——文化,又由文化回归文字,建构了学生的言语意义。最后学生的自由表达“张岱我想对你说时”,精彩的思想伴随着精彩的诗意的文字,学生已走进了张岱的心灵。台下掌声多次响起。
何以有如此之效?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以生为本,培养语感,语文课堂就会天光云影,意思无限。
【操作建议】
本课例值得借鉴的有以下几点:首先,解读文本有新意,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根据文本特质,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其次教学设计有创意,要以生为本,大的环节要少而精,留给学生的思考发言时间要多。第三,紧紧抓住关键词句来设计教学,是本课例最突出的一个亮点。通过“痴”“似”“更有”“绝”等的关键词言语意味把握,很好达到了理解文章主旨,触摸作者的灵魂的目的。可以这样说,言文合一的关键词词句教学法,是文学经典作品教学的有效方法。第四,自然的引入精选的课外阅读材料,让本课例收放自如,教学厚重而不失灵动。
要注意的一点:本课例侧重欣赏,教学容量较大,要求学生对课文和相关的阅读材料做充分的预习和准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