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一理领悟“体用虚空”的思路
本文作者
编者:孙禄堂先生一百多年前首次揭示的“极还虚致中和的内劲体用原理”,今天得到了更多研究者的重视,这是深化中华武学研究的好事情。鉴于以往学界对相关研究资料披露不多,关注并致力于此原理研究有年的童旭东先生,特撰文为初接触此课题的读者,理一理如何领悟“体用虚空”原理的思路,希望对诸君能有用处。
自1915年开始,孙禄堂先生通过其自身的武功造诣及五部专著和一系列文论在武术史上首次揭示了极还虚致中和的内劲体用原理,并以这个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拳与道合、体用兼备的武学体系。在这个体系里呈现了通过拳术体用虚空的原理、方法、要则和亲身体验的经验。此后至今已百余年,能承其遗绪者极少,能步入体用虚空之境界者多为孙氏拳第二代和第三代中的人物,如孙存周、裘徳元、齐公博、孙振川、孙振岱、曹秃领以及董岳山、陈垣、牟八爷、驼五爷、圆觉和尚等,他们在技击中体用虚空的相关事迹甚多,过去曾有过一些介绍,这里不赘述。
有朋友问,你能不能把孙禄堂先生有关体用虚空的论述列举一二。
答:可以。
例1,孙禄堂先生于1917年出版的《八卦拳学》从第18章到第23章谈的都是体用虚空的原理、要则及自己的体验,因篇幅颇长,这里只摘要第23章中部分论述:
“得天地之清者为之精(精者,虚也),得地气之宁者为之灵(灵者,实也)。二者皆得方为神化之功,学人欲练神化之功者,须择天时,地利,气候方向而练之……此理练法是借天地之灵气,受日月之照临,得五行之秀美,而能与太虚同体,是为上乘神化之功也。且神化功用之实象者,则神之清秀,精之坚固,形色纯正,光润和美,身之利便,心之灵通,法之奥妙,其理渊渊如渊,而静深不可测,其气浩浩如天,而广大不可量。如此是拳术精微奥妙神化之形容也。如不知择地利借天时气候方向,只可用气力之功而习之,然久之功纯,亦能变化不已。不过是气力之所为耳,惟其不知天时,地利,故心中不能得着天地之灵秀也。大约天地间,凡物之美者,皆得天地之灵气,受日月之孕育,而能成为至善之物也。拳术之道亦莫不然。譬之在大圣贤,心含万理身包万象,与太虚同体,故心一动,其理流行于天地之间,发著于六合之远,而万物之中无物不有也,心一静,其气能缩至于心中,寂然如静室,无一物所有,能与太虚合而为一体也。或曰圣人亦人耳,何者能与天地并立也,曰因圣人受天地之正气,率性修道而有其身,惟身体如同九重天,内外如一,玲珑透体,无有杂气搀入其中,心一思念,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是天道 ,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此圣人所以与太虚同体,与天地并立也。拳术之理,亦所以与圣道合而为一者也。”
例2,孙禄堂先生在1923年出版的《拳意述真》中也多次论述了通过研修拳术如何体用虚空。如:
“因拳术有无穷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阴阳混成,刚柔悉化,无声无臭,虚空灵通之全体。所以有其虚空灵通之全体,方有神化不测之妙用。故因此拳是内外一气,动静一源,体用一道,所以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也。因人为一小天地,无不与天地之理相合,惟是天地之阴阳变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既与天地道理相合,身体虚弱,刚戾之气,岂不能易乎?故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强,柔者易之刚,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经者,皆是变化人之气质,以复其初也。”
上文中的气候、虚空之义不是现代气象学、物理学中的含义,文中气候指的是宇宙间先天真一之气的气势,文中的虚空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里有其特定的理学内涵,即大道本体。如宋代著名理学家邵雍讲:圣人与太虚同体,与天地同用。显然这里太虚与虚空同义,皆指本体。宋代另一位著名理学家张载认为:太虚、元气、复初之性体三者本一。
孙禄堂先生的武学是将儒释道前贤的认知通过修为、体用他所构建的拳术体现其理,同时又有以实证检验前贤之说进而扬弃之功。当年梁漱溟先生所以推重孙禄堂先生的拳学即在于此。
我开始关注如何通过拳术体用虚空,大约是在1993年,通过与支一峰师兄的闲谈,以及他所展示的拳术造诣,使我略知其大概之意。以后,孙剑云老师、杨世垣师伯及周剑南先生等也曾零零散散地谈过一些。但当时我的目的只是了解其义,对具体练就的方法并未特别上心。因为,我进入武术领域的初心是为了澄清史实、仗义执言,而非为了练就什么功夫。
随着支一峰先生的去世,以后又经多年访察,我强烈地感到,如果我不亲自研修,指望他人根据他们各自的造诣站出来说话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不得不将自己对武术的关注点延伸到拳理、拳法等方面。体用虚空自然是我关注的要义之一。大概在2000年前后,我开始就过去收集的与体用虚空有关的拳理、拳法及相关人物的事迹进行整理,自己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实践。有关一些内容从那个时候开始陆续公开在“孙氏内家拳”网站的论坛和我出版的几部著作及一系列文论中。具体内容就不在这里赘述了。最近因为有不少爱好传统武术者纷纷打电话给我,问关于如何在拳术修为中进入体用虚空的状态,因此我感到对这个问题有必要再做些说明。
我曾多次强调,研修武术认识第一,否则即使告诉你具体的研修方法,你也难入正轨,弄不好不仅正轨未入,反而陷入魔境。这并非是危言耸听,自古至今不乏实例。
就体用虚空而言,最需要认识的是什么呢?
这就是你求什么则没有什么,即使你自以为得到了什么,结果一定不是什么。
上述这段话听上去有些绕口,什么意思?
虚空不能著相。
无论是站桩还是走架子时,如果你去求那个虚空,那个虚空一定是求不来的,求来了,也是幻象,甚至魔境。心中不要先有个虚空的暗示。
那么不求虚空,如何去体用虚空,修为者从何入手呢?
虚空即不在身内,也不在身外,即在身内,也在身外,只有打破内外,粉碎虚空,无内无外,才能进入虚空真境。入手要从心性上修为。孙剑云老师讲:“恬淡虚无,渐修静悟。”无论是在练拳中,还是在生活中,心性都要如此。心性修为不能够此一时,彼一时,而是要一以贯之。直到明心见性,才入虚空真境。所以,进入虚空真境必须要粉碎虚空,虚空不粉碎,不见真性。何谓真性?乃每个人的本来之性体。此即虚空真境中空而不空之物。本来之性体与虚空真境二者一也。故虚空真境乃每个人本来之性体。泰戈尔说:“做真实的自己。”这话只说了一半,什么是真实的自己?若没有复本来之性体,无法了解真实的自己。
那么如何复本来之性体?
孙禄堂先生讲:拳术能复其本来之性体。
具有这种功效的拳术就是由孙禄堂先生构建的拳与道合的孙氏武学体系。通过悟道才能复本来之性体。因此,进入虚空真境是一个人心性修为造诣的表征,不是仅仅靠着依托某种练习方法埋头苦练就能进入的。此外,如果仅仅是进入了初步的虚空法相,这时虽有一些的功能,其实未入虚空真境。真空者,大道也。孙禄堂先生指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为真空。”故仅仅进入虚空法相的初境,虽然身上有了一些功能,但心性未复本来之性体,即未合道,所进之境也只是过程中的景象。此阶段因受功能之诱、景象之惑,极易走火入魔。故通过修为拳术体用虚空之根本是复性合道。即孙禄堂先生强调的拳与道合。
因此要想通过拳术进入虚空真境、体用虚空于技击之道,就必须研修孙禄堂先生的武学,这是绕不开的。
孙禄堂先生的武学入手就是体用虚空,方法是站无极式。
曾有人问我有关体用虚空的话题,当我建议他站孙氏无极式时,那人自称他对无极式有体会。于是我就不再说话了。因为一个对孙氏无极式真有体会的人,就不可能没有进入到体用虚空的状态。就不可能对体用虚空还处于人云亦云的状态。事实上,当今站孙氏无极式能站出一点门道的人极少,大多不得法。更有一些人根本不在这上面下功夫。孙氏无极式是体用虚空之门,有门而不入,还谈何练孙氏拳?谈何体用虚空?
至于如何站无极式,在孙禄堂先生的著作中以及我的两本书和一系列博文里都有论述,在此不赘。很多人站都不懂站,就想跑,就想劲力透空,甚至就想借虚空之势于技击,妄想而已。
修为虚空,就要把虚空这件事放下、扔掉,从自己的心性上一步一步地下功夫。
即使有人进入到虚空初境,产生了一定的功能,这时若不在心性上继续下功夫修为,一样会出偏,对自身的伤害会更大。我以前讲过肖玉昆先生的事例,他已经练到能够虚空壁立的境地,这种造诣放在当今,无一人能达到,但他此后不注意心性上的修为,被某喇嘛引入邪途,放弃对形意拳的研修,专练隔空移物等法术,最终吐血而死。所以,追求的功能越高,路途就越艰险,甚至有生死之虑。心性修为的要义就是心要放下,意无着落,从容中道。但随着功能越高,心欲就越强,负担就越重,越不容易放下。这时仍能放下,才是高人。延伸至社会各界也是如此。一个人自强不息,随着地位、名望、财富的提升,同时能放下由这一切带来的诱惑,行以极还虚之道,是为真人,此乃超凡入圣不二法门。体用虚空不仅在拳里,更在人生,其理体物不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