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的实质是什么?
儒家文化的实质是一个字:骗,或者是两个字:欺蒙,即欺骗、蒙蔽。
儒家文化的鼻祖是孔子。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乱局,为了恢复西周礼乐等级制度,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而创立了仁学,动机不算坏,但其思想倾向是保守和守旧的,其思想内容则是假大空。
孔子说“仁者爱人”,但是,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为什么要对无缘无故者实施“爱人”?如何实施“爱人”?明显是假话、大话、空话。
孔子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食色,性也”,既然生存的需求是人的天性,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利益,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竞争,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显然违反人性,又怎能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施行?
孔子又称“克己复礼为仁”。西周礼乐制度是等级制度,而等级制度违反个体同等追求自身利益的人性,况且礼崩乐坏就是社会大众自我意识觉醒、厌弃等级制度造成的,孔子的仁学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等级制度,既违反社会发展的趋势,又违反人性,怎么可能真正得到实施。
孔子认为“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矣”,父子之间互相隐瞒盗窃行为,孔子竟然认为这就是正直,思想如此卑污不堪,这岂不“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的仁学自相矛盾,甚至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孔子思想是儒家文化的发轫,后世儒家主张也多有乖谬。例如“三纲五常”。“三纲”明显是维护等级制度,是错误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虽有调节人际关系的积极意义,但是,在以家天下为基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郡县官僚制度下,“五常”只能沦为道德说教,沦为家天下之天下为私的遮羞布,沦为江湖客售卖的狗皮膏药。
宋儒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也是荒谬之极。按照《辞海》的解释,所谓“天理”,实质上指仁、义、礼、智的纲常伦理,“人欲”则指人们的生活欲望,“存天理,灭人欲”就是把天理和人欲时立起来,教导人们放弃生活欲望,绝对遵守封建伦理的教条,甚至要求人们“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本来制订天理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欲,宋儒却要为“存天理”而“灭人欲”,让人们为之去死,这不仅是本末倒置,更是灭绝人性。更加可悲的是,这样的荒谬之极的道德说教,居然还被历代封建王朝竭力标榜和推行!
中国人的人文素养之低下,也是儒家文化实质荒谬的证据之一。历代中国人中当然有人文素养高的人,但从整体上来说,素养是低下的,而且至今仍是这样。这种局面之所以形成和长期延续,其根本原因不仅在于政治上的专制集权体制,也是由于儒家文化在实质上存在重大缺陷,有些东西甚至是荒谬的。